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用美术史视角,回看四川当代油画中的经典

2019-01-30 15:19:08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

   
从罗中立的《父亲》到高小华、何多苓等的代表作,1月29日,展览“与时代同行——四川油画邀请展”在成都博物馆开幕,展览集结15位重要艺术家,他们或生长于四川,或在四川地区形成了鲜明的个人艺术风格,或至今仍工作生活于此。

  从罗中立的《父亲》到高小华、何多苓等的代表作,1月29日,展览“与时代同行——四川油画邀请展”在成都博物馆开幕,展览集结15位重要艺术家,他们或生长于四川,或在四川地区形成了鲜明的个人艺术风格,或至今仍工作生活于此。展览展示了四川地区阶段性的绘画成就,同时呈现四十多年来四川的优秀艺术家在中国当代艺术生态中的独特价值与意义。


  197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全面实施,中国社会发展的车轮驶入新的历史时期,各个领域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油画艺术同样踏上新的征程。而四川油画家们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在生活与阅历之中提取素材,创作了大量杰出的油画作品。从反思现实的美术作品,到强调人文关怀的“乡土绘画”,乃至1980年代中期的“生命流绘画”,1990年代出现的景观现实主义,再到2000年以来发端于日常与微观叙事的“新现实主义”……四川诞生了一大批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和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他们以独有的敏锐感,在创作中生动描绘了时代的节奏,成为了社会发展的见证者与记录者。


1.jpg
艺术家们的老照片


1.jpg
成都博物馆展出现场


  此次展览集结了15位重要艺术家,包括高小华、何多苓、罗中立、庞茂琨、王川、叶永青、周春芽、张晓刚、程丛林等,他们或生长于四川,或在四川地区形成了鲜明的个人艺术风格,或至今仍工作生活于此。他们的艺术经历与四川结下了不解的缘分,他们的作品有深厚的生活积淀,有浓郁的人文情怀,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彰显出特有的“西南经验”,在中国当代艺术中显得举足轻重。本次展览有五个展览单元,即“历史回响、时代肖像、语言世界、地域与身份、传统再造”,既从线性的发展,亦以美术史的视角,梳理四川当代油画代表性艺术家的作品,不仅从题材、语言、媒介等不同方面展现他们独特鲜明的艺术创造,更呈现出对本土文化经验的理解与运用。


  四川美术学院教授、此次展览策展人何桂彦致辞时首先阐释了展览主题“与时代同行”,在他看来有三个背景:首先是1979年建国三十周年的美展,四川的油画在全国产生影响力与此届美展息息相关,展厅中第一单元的作品很多都是从当时走向全国并产生积极影响;此外是1982年的四川油画进京作品展,可能在1982年前只有四川的油画才有此殊荣,能在北京为四川的油画做展览;第三是1984年的第六届全国美展,将乡土绘画的顶峰、四川绘画第一个80年代的高潮在此掀起。在对于如何呈现美术史的经典作品时,何桂彦在策展时将作品分为五个单元:“历史回响”中讲述了四川艺术家在改革开放背景下如何面对历史、现实、当下的状况;“时代肖像”强调“人”,四川油画核心的是对人性的关怀,作品中充满着人文性和人道主义情怀;“语言世界”中强调的是绘画语言的变化,从80年代中期对现代主义的追求到90年代以后当代的回归,可以看到艺术家在语言走向现代、当代的努力;“地域与身份”中可以看到四川油画浓郁的地域特点,从少数民族题材到90年代中国经验再到全球化语境当中的本土、成都和西南经验;“传统再造”是对当下文化现场的回应。


1.jpg
罗中立 《父亲》手稿 素描


1.jpg
罗中立 《父亲》手稿 素描


  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一直通过主观表达反映着客观世界的发展。四川地区的艺术家在这块有着深厚历史人文沉淀的流金宝地,不断创造、继往开来,向世人彰显了川籍艺术生动鲜活的精神世界。本次展览的82件(组)作品是四川乃至西南地区四十多年来绘画艺术发展最集中的体现,也是中国社会变革与发展的侧影。本次展览展示四川地区阶段性的绘画成就,让观众深入了解西南地区艺术历程,播种对艺术的热情。同时呈现这四十多年来四川的优秀艺术家在中国当代艺术生态中的独特价值与意义。


1.jpg
高小华 《赶火车》 油画 1981


  第一单元——历史回响


  改革开放之初,四川的艺术家关注现实,把握历史与时代的发展潮流,强调人文关怀,用作品去言说、表现时代所凝聚的文化精神。1979-1984年之间,以《为什么》(高小华)、《父亲》(罗中立)、《春风已经苏醒》(何多苓)等为代表的“四川画派”作品,呈现出反思与批判的融会、文化记忆与生命拷问的交织,是四川油画的第一个发展高峰,也成为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油画佳作。由“知青题材”嬗变而来的“乡土绘画”,用对真、善、美的农村生活的歌颂代替了“忧伤”和“伤感的人道主义”,并在其后延伸出两条不同的油画发展路径。回望历史,不仅让观众领略到四川油画在1980年代的艺术追求,而且也能感受到其内在的精神与人文力量,以及它们如何构筑了四川当代油画的人文传统。


1.jpg
程丛林 《华工船》 布面油画 1984


1.jpg
何多苓 《春风已经苏醒 》 油画 1981


1.jpg
高小华《为什么》 1978年 布面油画


  第二单元——时代肖像


  在四川当代绘画中,涌现出许多围绕“人道”、“人文”、“人性”等话题展开的人物作品。1980年代,艺术家侧重描绘自身生活周遭的人物,借助这些具有典型时代特征的人物形象,反思在一个大时代、一个特定的历史洪流中,个人或者一个群体的命运。这些创作实践,不仅推动四川油画从“知青题材”向“乡土绘画”的过渡,也实现了批判现实主义向乡土现实主义的转变。1990年代,四川油画对“人”的表现迎来了第二个高峰。在本次参展的作品中,张晓刚的《大家庭》最具代表性。


1.jpg
张晓刚 《大家庭》 丝网版画 2007


  第三单元——语言世界


  四川当代油画家不同的语言诉求与风格实践大致有两个阶段。1980年代初,何多苓向美国的怀斯学习;罗中立迷恋克洛斯的超级写实;程丛林以苏里科夫作为榜样。“新潮美术”时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也是四川当代绘画转向现代主义的黄金时期。这一阶段,张晓刚从喜欢梵高,转向了形而上画派的籍里柯,以及超现实主义;叶永青喜欢卢梭与梦幻现实主义;周春芽则痴迷德国20世纪初的表现主义。1993年前后,紧随着现代性、前卫性实践,张晓刚、叶永青、周春芽、罗中立等明确将绘画语言的当代性与本土化作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完成了对语言所负载的文化身份的考虑,这也是对“新潮美术”时期向西方学习这一过程与经历的反思。


1.jpg
罗中立 《岁月》 布面油画 1988


1.jpg
叶永青 《阵风》 油画 1983


  第四单元——地域与身份


  在过去四十年的发展中,中心与边缘,地缘与身份始终是当代艺术无法回避的问题,在四川当代油画,以及四川当代艺术家身上体现得同样突出。1980年代中期将“知青题材”推进到少数民族题材的创作,就是不断挖掘作品背后积淀的地域生存体验与文化经验;而“新潮美术”时期,以张晓刚、叶永青等人的创作,开始将四川、云南的地域经验提升为一种“西南经验”。纯正的地方文化与宽广的少数民族地区,为四川的油画创作与教学提供了具有独特精神与文化气质的艺术生长地,也在四川油画传统的形成过程中,烙下了鲜明的地域与身份印记。1993年前后,以“中国经验”展为契机,西南地域文化经验开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第五单元——传统再造


  “传统的再造”是四川当代油画重要的艺术现象罗中立从作品的语言、图式、修辞方法入手与传统的对话,在发现、阐释传统中赋予作品个人化的语言逻辑;何多苓将率性而为的笔触与表现性结合,王川将书写性作为与传统联系的重要通道,都成为四川艺术家“回归传统”的重要艺术实践。实际上,在四川年轻一代的艺术家如屠宏涛、漆澜、何森、曹静平、杨劲松等人的作品中,同样可以看到传统正源源不断的为他们提供滋养。四川当代绘画中传统的绵延与衍生,清晰地展现了艺术家如何立足当下的文化立场,完成传统的再造,使其在当代语境下生成新的意义。


  据悉,展览“与时代同行——四川油画邀请展”将持续至2019年3月17日。


  (编辑:李思)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