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到上博,赴一场董其昌的全民雅集

2018-12-28 09:35:58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王建南

   
2018年的这个冬季,今天的上海人为400多年前的上海人董其昌办了一个盛大的视听回顾“宴会”。

1.jpg
董其昌《栖霞寺诗意图》立轴


3.jpg
董其昌为《行穰帖》后题跋

2.jpg
颜真卿 楷书《自书告身》卷


  展览: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


  展期:2018年12月7日至2019年3月10日


  地点:上海博物馆中国历代绘画馆、中国历代书法馆


  2018年的这个冬季,今天的上海人为400多年前的上海人董其昌办了一个盛大的视听回顾“宴会”。这位生活在16世纪至17世纪的上海文化人,号召力足够强大。由于董其昌横跨书法、绘画及艺术史论三大板块,展览中的法帖与画卷,造成现场多处拥堵。“重灾区”当然是东晋的王羲之的两个法帖,唐代的颜真卿和怀素的墨迹,五代董源的山水,北宋的徽宗皇帝的禽鸟、职业山水画家郭熙的手卷,以及苏东坡存世字数最多的书法长卷,都来了。当然也少不了元代的赵孟頫和“元四家”,明代的戴进、仇英、曾鲸、莫是龙、项圣谟,清代的吴历、恽寿平、王原祁等等,简直亮花了观众的眼睛。


  董其昌在画史上的意义自不待言,他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上海博物馆基于多年收藏与研究董其昌的雄厚实力,于12月7日隆重推出《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大陆举办的规模最大的董其昌艺术展。展览由“董其昌和他的时代”“董其昌的艺术成就与超越”及“董其昌的艺术影响和作品辨伪”三个部分组成,共计154件(组)。其中有现存最长的董其昌书法手卷和最长的绘画手卷,还有借自于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的超高董其昌绘画立轴《青卞图》,另有单字最大董其昌的书法作品《临颜真卿书裴将军诗》卷,以及董其昌山水精华册页好几大本。


  展览中,东晋王羲之《行穰帖》卷和《寒切帖》卷、王献之《鸭头丸帖》、唐代怀素《苦笋帖》卷、颜真卿《自书告身》卷、五代董源《夏山图》和《夏景山水待渡图》卷、北宋赵佶《竹禽图》卷、苏轼《洞庭春色赋》与《中山松醪赋》、郭熙《树色平远图》卷、惠崇《溪山春晓图》卷、元代赵孟頫《洞庭东山图》、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之《剩山图》部分、倪瓒《六君子图》、王蒙《青卞隐居图》等等,实在是琳琅满目,目不暇给。从本次大展上,可以探求对董其昌的艺术、人生与画学思想具有深远影响的前辈墨迹,旨在了解董氏所置身的“时代土壤”,梳理出他学书与学画的清晰脉络,挖掘孕育其书画精辟理论的渊源。


  董其昌的一生,以颜真卿楷书为标范,倡导“帖学第一”,上溯魏钟繇《宣示表》与东晋“二王”诸法帖,下沿赵孟頫之书体,精益求精,日以继夜。本次展览依据董氏创作时间,将他的艺术足迹分为早、中、盛、晚四个时期:50岁前深入汲取传统;51岁至62岁兼容并蓄、自我风格形成;到了63岁,进入他个人艺术的成熟期,直至72岁;从73岁到82岁去世,可称人书俱老、天真烂漫。


  观众可见到董其昌最早的画作——创作于35岁时的《山居图》扇面,还有临终绝笔《细琐宋法山水图》,前后跨度长达48年。董其昌创作的山水册页和手卷最为精彩。观众不可错过他早期的《燕吴八景图》册,中期的《昼锦堂书画合卷》,盛年时所作《秋兴八景图》册,还有难得一见的晚年大字书法佳作《行书裴将军诗》卷和《关山雪霁图》卷。可谓一路观纸上云烟,赏卷上墨迹,洋洋大观,董其昌的酸甜苦辣咸,观众一览无余。


  董其昌画史留得大名,更在于他的“南北宗论”。借本次大展,追索其不同时期在画作上的题跋,不难发现,“文人画”和“南北宗”等理论的正式推出是在董其昌50岁之后,记述在他的《容台别集》之中,也见于《画禅室随笔》,其核心如下:


  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宗则李思训父子着色山水,流传而为宋之赵幹、赵伯驹、伯骕,以至马、夏辈。南宗则王摩诘始用渲淡,一变勾斫之法,其传为张躁、荆、关、董、巨,郭忠恕,米家父子,以至元之四大家,亦如六祖之后有马驹、云门、临济,儿孙之盛,而北宗微矣。要之,摩诘所谓云峰石迹,迥出天机,笔意纵横,参乎造化者,东坡赞吴道子、王维画壁,亦云:“吾于维也无间然。”知言哉。


  董其昌认为从唐代李思训与李昭道父子至南宋马远与夏圭,再到明代中期的仇英这一脉,画功精湛,作画谨严,值得称赞,但有如佛教所言“积劫方成菩萨”,“北宗”山水“硬”,创作耗尽人的时间与精力,不值得提倡,而“南宗文”,即柔和、渲淡,所以他更倾向于唐代王维开创的画路,沿五代董源与巨然铺就的道路,汇北宋的“米家云山”,精研“元四家”的笔墨,便可“一超直入如来地也”,即以“南宗”顿悟的方式,一下子掌握佛学的真谛。纵观董其昌一生在书画上所下的苦功夫,从17岁始习书法,到22岁开始接触绘画,直至82岁去世,他虽倡导“南宗”山水,却积极地从“北宗”山水中汲取营养。


  从今天的角度全盘审视董其昌的“南北宗论”,显然是有偏颇的,给后人造成了“抑北倡南”的深刻印象。但他的积极意义首先是系统地梳理了山水画的脉络,有利于后人选择性地学习;其次他的论述不断提醒画家,要根据自己的性格、精神与气质去选择绘画的方向与创作的主题。比如,一个性格柔和的人,宜于向潇洒秀逸的方向使力。一个性情刚猛的人,宜于取雄强豪纵之风貌。如果打算改变自己的风格,首先要改变其精神气质,或到特定的环境中长期熏陶自己。如他所言:“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然而,他又指出改变精神气质的方法:“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云尘浊,自然丘壑内营,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


  一部中国绘画史,在唐、宋的主流画风中,无论人物、山水还是花鸟,从大师到名家再到无名之辈,皆明白基本功的重要性,都清楚精工细作是根本,所以这两个时期的绘画整体水平普遍较高。而到了明代隆庆、万历之后,直至整个清代,山水与花鸟有向畸形发展的趋势,一流大师的笔墨虽趋精妙,而二三流的画家大批涌现,且招摇过市,绘画水平普遍低劣。所以到了民国时的张大千,他曾深切忧虑中华民族绘画活力的不断衰退之势。


  因此,借本次上博“董其昌大展”,可以重新正视董其昌及其“南北宗论”的真正意义与价值,今人固然不能“以全概偏”,用严格谨严的绘画技法标准来品评所有作品,但更不能以偏概全,用董其昌所处时代“文人画”的特殊标准来评价中国绘画史上的全部作品。


  作为中国书画史上承前启后、影响巨大的一代宗师,董其昌在大量学习及创作实践基础之上,集前人之大成,融会贯通,创造性地结合禅宗的思想,以精妙的论述,阐明了他对中国山水画的系统看法,翻开了文人画创作的新纪元。中国山水画的发展由北宋时期写实山水的辉煌,途经元代写意山水的抒己之怀,进入明清程式化山水的个性化意造。董其昌便是这一转变的核心驱动力之一。


  (编辑:李思)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