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历时8天的“Greening———我们的ECO观”展览于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落下帷幕,同济大学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们用课堂所学构建了环保新天地。
当一对香港夫妇找到一家建筑公司设计自家的别墅时,他们决不曾想到会有那么多年轻的学生设计师为他们量身打造符合环保理念的室内外设计方案。“共有20个小组40多位同学,每个小组都提交了设计方案和模型,这里展出的只是一部分而已。”2005级环境艺术专业的倪飞卫介绍道。展览不仅陈列了该别墅项目的作品,更向参观者介绍了先进的环保理念。位于展厅中央的别墅模型最受欢迎,用简易材料悉心搭建出来的别墅有模有样,素净的绿色、白色和米色传递出环保清新的气息。
进入展馆,每位参观者都会收到一份“自查”,这是一份与整个展览“格格不入”的问卷———它不回收。问卷上提列了“您所认可的可持续是什么”、“在上海,室内还是室外空气比较干净”、“住在郊区比较环保还是住在市中心地带比较环保”、“建造一个环保建筑会很贵吗”、“为什么禁止使用塑料袋对中国的环保很重要”等9个问题。
“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有一定的答案的,”唐敏说,“这份问卷的作用就是让参观者自查一下,提个醒,敲个警钟,多一份意识。”不过,唐敏倒是揭晓了其中一个问题的答案:在上海,室外空气比室内空气干净。
“人的活动区和植物生长区对等”
王政栋小组设计的别墅别出心裁,为实现充分的冷热空气循环,他将一面两层楼高的实体墙打造成空气筒,通过双层玻璃的气流原理达到自然风循环效果。唐敏小组则借鉴了福建客家土楼的“土原理”。地上部分有屋顶的太阳能收集板引入自然光节能省电,还引入了江南亭台楼阁中常见的“廊”做设计。“青砖铺砌的廊容易导热,作为地暖设备浑然天成;竹地板既美观又环保,在家也能拥有景观空间。”唐敏认为应该尽量利用拥有现成特性的材料才是环保。
对于建筑物周围的植物选择,倪飞卫介绍说首要考虑的就是要选择在建筑物所在地区内原生的,而非人工养植的植物。“生产、使用、废弃,这三步骤步步都要环保。”如爬墙虎就属于功能性植物,维持室温,而单棵种植的松树就属于观赏性植物。“只有把人的活动区和植物的生长区比例协调到对等,生态环境才算是好。”
“九亭已经用上了中水回收系统”
据介绍,现在能负担得起环保设计的仍是一些高档建筑,很多建筑商和购房者还不知道环保型建筑日后所产生的运营费用对建设费是一项大大的弥补。一般来说,建筑物的寿命在50年左右,而环保型建筑则可将寿命延长至80年甚至100年。
“建筑商明知混凝土是不环保的,但为了经济利益还在继续使用,国内成熟的环保标准也迟迟未明确。”参展者倪飞卫抱怨道。据说现在上海松江区九亭的部分小区已经使用上了小区内中水回收系统,但价格高昂仍让不少购房者望而却步。
目前在世界各国的各类建筑环保评估标准中被认为是最完善、最具影响力的评估标准是LEED(即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其目的是规范一个完整、准确的绿色建筑概念,防止建筑的滥绿色化。LEED由美国绿色建筑协会建立并于2003年开始推行,在美国部分州和一些国家已被列为法定强制标准。而在中国,LEED虽有中文翻译版本,但具体实施仍处于蓄势待发阶段。
这一次承办项目的建筑设计公司由加拿大人创办,从材料到周围生态植被都选择符合LEED标准的设计。同济大学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们在设计师的带领下也开始尝试“中国式的LEED”,因此有了这次展览。
一名外国设计师在同济讲课时说道,“五年前中国还没有环保设计的概念,现在有了;五年后的建筑公司如果不做环保,那将无法生存。”
“喝多少倒多少”
在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享受到高水准环保型建筑的现在,倪飞卫建议从环保生活方式做起,少用空调多开窗通风,随手关灯多亲近大自然,强化垃圾分类意识,对不符合标准的假冒伪劣产品坚决说不,都是随时随地做环保的表现。身边的环保就是“冬一八,夏二六,调空调;拾菜篮,用布袋;拒纸巾,用手帕”。
展馆现场的饮水杯上被画上了刻度,提醒喝水的人“喝多少就倒多少”;邀请函打开是一块手帕;展台是用废弃的纸箱子裹上白纸堆出来的,他们笑说“展览结束了还可以送到纸品回收站循环利用”;吸引参观者的不是油墨打印后张贴的海报,而是自制的T恤衫,“展览结束还能穿回去”。
正如学生们在展览邀请函上写的,这次的展览重点不在于展览本身,而在于参观者的体验和感受,E-CO(生态)是一种生活态度,同济大学学生们所做的只是为来者制造这份体验最初始的原动力。
[NextPage]
[NextPage]
(编辑:范文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