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礼宾
水火两重天的2008年让艺术市场的冲浪者突然跌到了泡沫消失的海滩上,尽管脚下依然踩着滑板,但被“热钱”吹起的当代艺术海浪已经退到了身后,艺术家、画廊、拍卖行、投资者……湿漉漉地迎接着已经到来的寒冬。
2009年已经到来,公元纪年的年度转折给了大家希冀和期盼的“理由”,在泡沫破灭的当下,这份“希冀和期盼”更是一剂自我疗伤的麻醉药。未来要继续走下去,但不需要重新上演狂飙突进的艺术市场疯狂之路。刚刚还纸醉金迷的艺术家、现今满屋垃圾的投资者、年终无人问津的艺术空间、迅速陷入困顿的商业艺术媒体要做的不是无谓的疗伤和无望的期盼,因为他们“受伤”是必然的,只不过这个时刻来得突然;他们的期盼是无效的,因为他们所热衷的“过去”本来就是一个被资本包装起来的幻影。
几年内便将超大工作室、名车豪宅视为必然的艺术家是否丧失了触及现实、理解现实、反思现实的能力?这些条件是否就是其艺术创作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以及应该具备的条件?这些条件和他的艺术创作成就是否成正比?看到迅速撤离北京的艺术家失业大军,我感到庆幸,艺术市场的冬天到了,“条件”的追逐者变成了候鸟,他们原本的文化豪情就这样轻易地被冻没了,我情愿相信那股豪情原本就是虚张声势。
正如市场蓬勃时人们充满希望一样,此时也应该同样充满希望,因为艺术的希望不可能建立在市场幻影上面,而残酷的生存现实对于艺术创作来讲未必就是坏事(当然必须保证艺术创作自由)。现今我们之所以展望,是希望出现一个同样辉煌的过去,当然更加辉煌更好。在这样期盼中,当然不希望看到工作室封门、画廊倒闭、艺术家居无定所……但是不希望不见得就不出现,而我们希望的可能只是艺术的海市蜃楼、资本的虚张声势。
种种迹象表明,现在只是艺术市场严冬的开始,在这样的季节,做些期盼可能可以温暖彼此,让残酷的现实暂时朦胧一些。但我更抱着一份“天下无奇事”的心态来看待这些变化,艺术创作水平不会因为市场繁荣而提高,也不会因市场凋零而下降,随着市场经济沉浮的往往是些二流艺术家,本来艺术的重担就不在他们身上,我们又何必对他们更多地期盼?
(编辑:范文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