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的艺术家的平均收入低于国民收入,1/3的艺术家收入在国家贫困线以下,相当部分的艺术家靠兼职养家糊口。其实这也并不奇怪,就是在艺术非常发达的美国,艺术家中只有5%的人过着体面的生活,70%多的人得依靠兼职生活,而兼职最多的是出租司机、装修设计、木匠等活。艺术家在中国还是比较受人尊敬的职业,象征着优雅修养,中国的艺术家则分两类,一类是得到官方认可的艺术家,他们就能名列在艺术团体中拿到国家发的工资,而另外一类是民间艺术家,这类在当代艺术中很多,他们就得靠卖艺为生,有一些人混得好点,有的混得很差。
艺术家混的不好其实很正常,因为艺术家总体开说很独、很个、很以自己的内心世界为中心,他们对于作品的理解、作品价值的理解并不会简单地去迎合一般大众的品味,实际上在精神世界中他们有着非常特殊的优越感。但是,你要生活、要得到社会地位、得到世俗的价值,就必须与这个社会的非艺术圈交易,这个时候谁认可谁就很容易发生冲突。是的,一方面中国社会对于艺术的欣赏能力处在很初级的水平,另一方面艺术家对于自己作品价值的实现方式的认识也处在非常初级的水平,两个初级结合导致了交易中的低成功率。即使在欧美社会,在有如此艺术基础与传统、有更好的中介交易平台、有更为成熟的价值转换模式的地方依然有那么多的艺术家不能很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或者说他们的价值不能得到买家认同,在一个需求相对不成熟的市场上问题当然就更多。也有艺术评论家认为,因为当代艺术的进入门槛比较古典艺术大大放低,因此大量的艺术家进入到艺术领域,其实他们的供应已经超过了实际的需求,因此他们的生活境遇可以看作是一个过度市场上的萧条表现。我想这在欧美市场上可能有这样的道理,但是在包括中国在内的金砖国家,主要的问题应该还不在此
今天中国出现了很多创意产业园区,对于艺术家来说半是福音半是祸,说福者资源集聚,买家好找,帮手好寻;说祸者直接竞争,不胜则败。上海M50老总就给我说,在他的园区最近就有好几位艺术家得关门熄火。在我看来,今天我们在提供了集聚机会的同时,园区中介机制(博物馆、艺术基金、拍卖机构、公益展示等)与公共平台发育不足,这就让艺术家圈不容易与买家圈形成规模交易,尤其是艺商共圈的建设更直接涉及到市场规模的大小,非常需要人来领头推动。
(编辑:范文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