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作家推荐 文学研究 诗词歌赋 散文随笔 小说故事 经典重温 荐书 书评 访谈 评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诗歌与人生的完美结合

2015-02-05 14:44:21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

   

 
  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之一的杜甫,世人称其为“诗圣”,其诗被誉为“诗史”,不管是杜甫的诗歌还是人生思想,后世的评价都是相当高的。本文主要从杜甫的生平,以及关于他的人生思想、诗歌艺术入手,力图对杜甫进行一次公正的评价。
 
  在为数不多的伟大诗人中,杜甫对祖国与人民无限热爱,写出了许多反映与批判现实的、不朽的诗篇。在过去,无论在多么黑暗的统治下,这些诗都不曾停止放射出光芒;如今,在和平年代,祖国的前途呈现出无限光辉的美景,其诗歌更显得光芒万丈了。杜甫出生在一个属于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家庭里。但他超越了他的阶级的局限,体验到被统治、被剥削的人民的灾难,因此写出了一首首忧国忧民、感人肺腑的篇章。
 
  下面我们具体从他的生平为基础,结合其诗歌来来评价杜甫。对于杜甫的生平,诗史上习惯分为四个阶段来叙述。
 
  一、漫游时期: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载(745)
 
  这段时期是杜甫的青年时期,杜甫过着的裘马轻狂的生活,游山玩水。后人因此说他是纨绔子弟,不务正业,《唐才子传》说他“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在这里觉得有点偏颇,杜甫游于齐、赵间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增长见识,从小受到儒文化的影响的他,具有大济苍生的思想。这段时期的他,并不颓废,我们来看他这段时期典型的代表诗歌。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这首诗写于开元二十四年(736),是现存中杜甫最早的一首五言古诗。先来分析诗歌内容,诗歌首句起问,以问传情,十分传神地表达出诗人乍一望见泰山的那种兴奋,惊叹和仰慕之情。“齐鲁青未了”更是惊人之句创新之答,看山似写山,实是空间辽阔,以距离之远来 烘托泰山之高,这种构思实在是匠心独运。如果说前两句是一远望泰山的 高大辽阔,那么颔联则是近描泰山的秀丽巍峨。一字一词,饱含着作者满腔的敬意,写出了诗人毫不吝惜的褒赏。最后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一联,其实就是年轻杜甫为自己绘制的从此要走的人生之路。酣畅淋漓地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的 雄心和气概,一个志向远大意气风发的青年杜甫跃然纸上,这两句是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成为现代青年勉励自己的座右铭。
 
  和大多盛唐文人一样,杜甫也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巨大的政治抱负,不然喊不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言壮语。同样的在其诗《饮中八仙歌》中也透露出了自己的抱负。因此,在漫游时期的杜甫,他没有像一些人说的那样颓废,而是饱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以增长自己的见识。这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还有一点,给那些说杜甫是纨绔子弟的一个很好的答复,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相遇,二人畅游齐鲁,访道寻友,谈诗论文,有时也议论时事,结下深厚的友谊。次年秋,杜甫将西去长安,李白准备重游江东,他们在兖州分手,此后没有再会面,杜甫为此写过不少怀念李白的感人诗篇。仔细想一下,李白当时是什么人?文学前辈!如果杜甫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家伙,会和李白结下千古情谊吗?
 
  因此,纵观这段时期,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积极向上,有抱负的文学青年形象,这为后来其能够成为一代大诗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长安时期:天宝五载至天宝十四载
 
  这段时期,杜甫生活在长安,因为应试落第,落魄到靠卖药或向贵人献诗以求一点残羹冷炙来果腹的地步。“卖药都市,寄食友朋”(《上是三大礼赋表》)和“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都是对当时杜甫窘迫的生活真实的写照。正是这种环境让杜甫知道了人世间的艰辛,看到了人民的疾苦和统治者的奢靡生活,这对于他的诗歌创作来说,意义是巨大的。还有一点,杜甫历经十年辛酸生活却矢志不移,不改初衷,这为我们后人所敬仰。
 
  我们来分析这段时期杜甫的代表诗歌:《兵车行》和《丽人行》。
 
  《兵车行》以送情场面的描写和役夫控诉的叙述中,深刻揭露了频繁征兵,繁重租税带给人民的灾难,批判了玄宗的穷兵黩武的。并且这首诗结构缜密,记事和记言前后呼应紧密结合,中间以“点行频”三字承前启后,群体形象与个体形象相结合,因而更具说服力,记事部分所写的喧嚣而又凄苦的场面是记言部分的铺垫;记言部分所写的战争灾难,又是记事部分的深化,二者互相映衬,因而更具感染力。前半部分写咸阳桥边行役者、送行者在一起的冲天哭声,以人哭始,以鬼哭终,前后呼应使全诗笼罩在一片悲剧气氛之中。这是杜甫困居长安生活的真实感受,是他批判现实黑暗的最早诗篇,也是他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光辉起点。
 
  《丽人行》一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二年(753)的春天。当时唐玄宗李隆基生活腐败,日益宠幸杨贵妃。杨家兄弟姐妹都因裙带关系而飞黄腾达。杨国忠于天宝十一年(752)继李林甫当了右丞相,杨家三姐妹也都赐封国夫人。杨家五宅仗势欺人、作威作福,过着一种寄生腐朽的生活。而杨国忠和魏国夫人间的淫乱关系,更是丑不可闻。这首诗对这一小撮人气势骄横、荒淫无耻的丑态和罪行,进行了深刻的暴露与讽刺。 全诗极力铺陈,一气呵成。语言清新,寓庄于谐。句句意含讽刺,运笔力透纸背。此诗写出了诗人对统治者奢靡生活的大胆揭露,这也反映了诗人现实主义风格的形成。
 
  这段辛酸的生活,使杜甫看到了人世间的冷暖,接触到了人们的辛苦生活,同时看到了统治者的荒淫无道,环境造就杜甫这为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大诗人。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安史之乱(天宝十四载)到乾元二年(759)
 
  安史之乱后,从小受到儒家文化影响的杜甫,不愿向叛军折腰,只身去投奔肃宗,他的忠君爱国思想,这对当时的一些文人如王维之类的深表汗颜。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社会政治、经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杜甫亲身经历了十分错综复杂的变化:流亡、陷贼、在皇帝身边任左拾遗、出贬华州、荒凉的洛阳道上、秦州寄居、入蜀的行程──无论是人事关系或是自然环境,都有很大的悬殊。在流亡或羁旅途中,亲眼看到人民在官吏们残酷的压迫下蒙受的苦难,感慨万千,写下了着名的《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组诗六首,后人简称为“三吏”、“三别”。还有《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千古诗篇。
 
  下面具体来分析这段时期杜甫的一些诗歌。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杜甫《石壕吏》
 
  这是“三吏”之一的《石壕吏》,诗人按自己所闻客观叙述,没有明显抒情语和议论,诱导我们从故事中去体会主旨,但作者爱憎分明,倾向性鲜明。写老妇的哭诉,语言朴实无华,通俗易懂,经过老妇不断的哭诉,使“沉郁顿挫”达到极致。在写官吏和老妇对话中,作者藏问于答,虚实交映,不写官吏的追问,只写老妇的哭诉,将官吏的形象融入老妇的哭诉中,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其次文章详略得当,开头结尾精简略写,详写老妇的苦啼诉说,同时略写官吏严词追问,作者用老妇的“致词”记叙一家的遭遇,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让人感到更真切,更能烘托当时的气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
 
  这首诗是杜甫身陷长安,登上长安城,目睹祖国山河破碎,有怀着与家人分离之苦,感时伤泪,写下此诗。
 
  整首诗忧伤国事,眷念家人,殷殷情切,真挚感人。首联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就充满了对祖国的无限感伤。全诗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感情强烈而不表露,意脉贯通而不平直。以“感时”承“春”,以“恨别”承“国破”,以“烽火”承“时”,以“家书”承“别”,连环相承,诗人的感情层层表递进,吟出了这首千古绝唱。
 
  这段漂泊的生活,杜甫的伟大之处被展现出来,就凭忠君爱国这一点,已经为后人所推崇,更何况关注民生,写下那么多的感人诗篇。
 
  四、西南漂泊时期: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虽然贫困但比较安定的生活。但好景不常,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来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严,严武死后,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客至》、《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
 
  下面选一两首诗歌来分析这段时期的杜甫的西南生活。
 
  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作者高尚情怀的具体体现。他的茅屋几乎被狂风和顽童完全摧毁,又遇上了连绵不断的秋雨,屋漏床湿,被冷似铁,全家无法安眠,处境十分悲惨。但诗人从切身体验推己及人,以天下之忧为忧,渴望有广厦千万间为天下贫寒之士解除痛苦,甚至想以个人的牺牲来换取天下寒士的欢颜。诗歌情意真切,文字朴素, 未作刻意的经营布置,但由于写出了诗人由极为潦倒不堪之中推开自身往大处着想的思想境界,仍然显出了波澜起伏的转折变化。诗的最后一段表现“大庇天下寒士”的理想,句法、情感完美配合,随气之短长,以七言、九言错杂,以“呜呼”二字穿插,加强感叹的语气,音调抑扬舒展,收放自如。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流落到梓州时所作,是一首另类之作。这一年杜甫52岁,由于安史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外已是第五个年头,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叶落归根。突然他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喜极而泣,不能自抑。作者用了“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四个连续动作,把惊喜心情有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在“即从”、“穿”、“便下”、“向”这四个富有动感节奏的描述中,作者想象着自己仿佛已经穿过巴峡、巫峡,路过襄阳、洛阳,回到了梦寐以求的家乡。后人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此诗是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如此等等。
 
  这段时期杜甫的诗歌,丰富而种类繁多,因为在成都有一段安定的生活,杜甫于是怀着无限的爱写出不少歌咏自然的诗歌。如《江岸独步寻花七绝句》、《客至》以及《绝句四首》等。但生活的贫困,加之自己年老多病,诸如《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及《蜀相》等忧伤之诗也随之而来。
 
  杜甫到晚年了,老了,还是带着那颗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自己已经到受冻的情况下还具有“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呐喊,胸怀天下,佩服之极,无以表达。
 
  总之,杜甫,其一生正如大唐由盛而衰的命运一样崎岖多舛。然而生在苦难中的他依然不减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伟大胸怀,令后世更为敬仰。年少的他便怀有经世济民的大志,希望能行儒家兼善天下的理想,诗中不时显出自己雄心壮志,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便可见其以诗人之志来要求自己。可惜,动乱的时代却不允许他一展“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在漂泊一生的生活里,他看透官吏腐败,也深尝了民间百姓疾苦,写下着名的《丽人行》来讽刺权贵的奢靡,以及描述连年征战悲苦景象的《兵车行》。从个人的悲惨际遇推及百姓的痛苦,同时殷切忧虑国家前途。安史之乱前社会的现实景象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句中反映无遗。杜甫走过了艰辛的日子,以《天地一沙鸥》来形容了自己飘摇的一生。
 
  杜甫的人生思想和诗歌都是后人所推崇的,在今天看来,其价值也是巨大的,我们不仅要学习他的诗歌,他的人生思想对我们的教育意义也深远的,研究杜甫,给杜甫一个公正的评价,这对我们研究唐文学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实习编辑:白俊贤)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