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田超
作家刘心武的长篇小说《飘窗》由漓江出版社出版,沉迷于《红楼梦》多年的这位文坛老将回归小说创作后,把视角对准当下。刘心武近日接受专访时表示,他想通过对知识分子、小商贩等各色人物的刻画“来展现当代生存困境”。
谈到《红楼梦》研究对其创作的影响,他说:“我从《红楼梦》学到悲天悯人的情怀,学到对社会边缘人的关注,对《红楼梦》的研究心得,浸润在了《飘窗》的文本中。”
关于题材
探究人性不对现实贴标签
小说《飘窗》以退休工程师薛去疾的视角,带读者看飘窗外的现实世界。在一年的时间里,窗外红泥街上的生命或挣扎、或消亡,有独守其志的老军人,寂寞的退休工程师,还有保镖、歌女、创业青年、黑社会分子、极左分子等各色人物。
沉迷于《红楼梦》研究多年后,为何创作现实题材小说?刘心武说:“我一直在积累素材,2013年觉得蓄水池满了,因此写出了《飘窗》。出版后,希望除一贯关注我的大龄读者外,也能吸引部分80后、90后的年轻读者。不过,现在文学多元,阅读趣味也多元,我的写作只占一隅,能拥有部分读者也就满足。”在刘心武看来,《飘窗》就是一部纯粹当代的作品,他想通过各色鲜活的人物来展现当代生存困境。
谈到对现实题材的理解,刘心武说:“现实主义小说,作者需要深入生活,尽量接触比较多的人。《飘窗》的创作路数就是写实主义,这种写法当然也需要想像力,但必须要从实际存在的素材出发,因此不但人物有原型,空间也有原型,乃至一些情景、道具、话语也都有原型。”不过,刘心武认为,现实主义题材切忌把作者的主观想法放进来,“《飘窗》写各种人物的生存困境,探究人性,但不对社会现实贴标签。”
新书人物
想写出他们的“江湖气”
《飘窗》中有大大小小近30个人物,有评论家称其如当代的“清明上河图”。对此刘心武称,在叙事场面的铺陈上有些像,但他想写出的是“江湖气,“我自己其实也就是个市井人物。”刘心武透露,他有的哥朋友,也有农民哥们,交情都很深,而《飘窗》里的每个人物几乎都有原型。
“我对人物的了解,一种是深入接触,比如顺顺的原型;一种是多次个别交谈,比如庞奇的原型;一些是在社会活动中看到,也有某些角色是别人讲给我听的,比如雷二峰父亲告诉他的关于十几个半块肥皂引出的悲剧。”刘心武说,与一些平民朋友的交往使他获得了地气滋养,“比如我有个‘的哥’朋友青岭,他曾帮我在宜家推着购物车买东西,有顾客认出了我,先问他‘你儿子吧?’他大怒‘你才是儿子哩’从那以后他才知道我是个作家。”
退休工程师薛去疾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也是刘心武花费心血最大的人物,“我承认他身上多多少少有点我的影子,但他跟我的区别太大了,只是他那种原来以为庙堂污浊、江湖清澈的想法,在经历过世态人心的历练后有所醒悟的心路历程,我是有过的。人不要陷于庙堂、江湖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势中,薛去疾一直有心病,这个‘疾’应该去掉”。
谈当下知识分子的处境,刘心武说:“知识分子当下最大的问题是自我身份定位。我之前有个演讲《我向曹雪芹学什么?》,就讲到曹雪芹如何化解自我身份认同的焦虑,最后达到了超越。”
谈《红楼梦》
学到对社会边缘人的关注
刘心武从1993年开始陆续发表《红楼梦》的研究文章,2005年在《百家讲坛》揭秘红楼梦引来红学家非议。谈及20多年来的《红楼梦》研究,是否影响到这次《飘窗》的创作,他说:“底层人物一直是我的关注和描写对象,《钟鼓楼》《栖凤楼》《风过耳》里都有底层人物的角色。《飘窗》里有底层人物,也有中产阶级和富人,是群像小说,这也确实受到《红楼梦》影响。”
“我从《红楼梦》学到悲天悯人的情怀,学到对社会边缘人的关注,学到‘世法平等’的眼光。从技巧上学到的更多,曹雪芹写妙玉,饮茶栊翠庵那段情节仅用1500多字,通过她几次开口说话,就让这个人物活跳,性格跃然纸上,我在《飘窗》中也尽量使叙述简约而生动,有时也是基本上通过对话把人物勾勒出来。”刘心武认为,研究《红楼梦》对他创作的影响既有思想上的,也有写作技巧上的,“对《红楼梦》的研究心得,浸润在了《飘窗》的文本中。”
谈到自己与“红学家们”的不同,刘心武说:“我讲《红楼梦》不是为了成为专家,不是为了评职称,不是为了当教授,就是出于爱好。当然,我的讲座、出书,引发了社会各方面人士,特别是青年一代,对《红楼梦》的关注。至少使许多人懂得,可以死活读不下《红楼梦》,但一定要尊重《红楼梦》,这是我们母语文化中的一个足令我们自豪的经典。”
生活状态
我的身份是退休金领取者
小说《飘窗》中对一些80、90后年轻人生活状态的描写,让人觉得这不像是72岁的刘心武写的。刘心武说:“我对社会生活的变化比较敏感,对市民社会的形成有自己的思考,对新事物保持着持续的了解愿望。如果读了《跨世纪的文化瞭望——刘心武张颐武对谈录》这本书,就知道我是如何保持着和新潮的互动关系。”
“近来总有人说我不务正业,请问我的‘正业’是什么?我早就不是专业作家,没有写作任务,不用报计划,更不用自己驱赶自己,就是赋闲退休,自己过活。”问及近来的生活、写作状态,刘心武说,他一般上午睡觉,中午起床,自己张罗一顿便餐,下午看书、听音乐、上网、会客,晚上吃完晚餐去儿子家逗孙女儿,22点至24点敲电脑写作,“当然,每年都要外出旅游几次”。在刘心武看来,他既不在专业作家编制里,跟红学所、红学会也没有关系,“我并没有作家和红学家这两个身份,这两个身份是社会大众对我的一种友好泛称。我的身份就是一个退休金领取者,我的写作和研究完全是随心所欲。”
前不久,有报道称刘心武要研究《金瓶梅》了,刘心武称这是误读,“我很早就研究《金瓶梅》,我评点《金瓶梅》的工作1994年就完成了,因为种种原因,2012年漓江出版社才出了删节版”。他透露,今年正与台湾一家出版社合作,准备出《刘心武评点全本金瓶梅词话》,“这次对原著一字不删,我的评点也增加,要出成线装本,四函20册。”
人物简介
刘心武,1942年出生,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红学研究家,笔名刘浏、赵壮汉等。曾任中学教师、出版社编辑、《人民文学》主编等,其作品关注现实,小说《班主任》闻名文坛,长篇小说《钟鼓楼》获茅盾文学奖。20世纪90年代后,成为《红楼梦》的积极研究者,曾做客《百家讲坛》栏目,促进了《红楼梦》在民间的阅读。
(实习编辑:王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