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黎平
秦汉之际,原有格局被打破,产生新的选择,诸侯与人才,有了新的双向选择。老板选员工,且不多言;而员工选老板,不一定选贵的,一定要选对的。因为选对了老板,就意味着工作成功了一半。
在博浪沙以呼啸飞来的铁锥宣告进入秦汉职场的张良,也曾面临过选老板的困惑,也曾面临过择业失败的教训,他最后是怎样选对老板的呢?
职场教训:
不会带队 一败涂地
西汉成立之初,老板刘邦亲自选出汉初三大杰出青年:张良、韩信、萧何。张良的获奖原因很明确:“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句颁奖评语流传两千多年了,都知道夸赞张良足智多谋,殊不知这句话,也给张良的职业状态定了型:参谋,注定他只能在帷幄之中定千里外战场的制胜之策。如果真让张良跑千里外的前线直接带队做业务呢?在这方面,他是有教训的。
第一次教训是在博浪沙,张公子几乎赤膊上阵做业务。公元前218年,秦始皇车队经过博浪沙,身为六国旧族的张良公子,当时应有32岁了,老大不小的,也不冷静,雇佣大力士沧海君,用大铁锥砸嬴政的车驾。战国末和秦朝时期,刺客的失败率是百分百的,成功率远低于春秋时代,张良也走不出这个定律,结果只落得个隐姓埋名,仓皇逃窜,隐居下邳。
这个时期的张良,其职场思维还停留在战国,将自己定位为刺客。他进入职场的使命是要恢复战国的格局,恢复韩公司的光荣。他祖宗的职场就在韩公司,祖父张开地是韩相,老爸张平也是韩相。
他自己呢,不等上班,韩公司就没了,但祖辈的职场思维,在他大脑里已形成了思维定式。也不怪小张,新的思维要有新的格局为诱导,而当时陈胜吴广还在地里干活,做着“苟富贵”的梦,没有开启新的格局,张公子也只好玩票当刺客了。此个案中,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是汗水,却不到万分之一的灵感,技术含量稀薄,当然失败。
第二次教训是在秦末,张老师亲自带团队做业务,这个失败是读史人最容易忽视的。陈胜、吴广激活了天下各种职场元素,张良也被激活了。他聚集了一个百多人的团队,找到项梁,要求恢复韩公司,而且还找到了横阳君韩成,立他为老板。
老板有了,知道为谁打工了,张老师不仅把韩公司树立起来了,而且还一度将团队扩大到千多人,得了几座城池,“西掠韩地,得数城”。
然而,失败接着就来了,新扩张的地盘还没捂热,秦军一来,张良打下的新业绩全盘丢失,自己也带着零星的团队在颍川一带东躲西藏,“往来为游兵颍川”。
这个失败的个案道出了一个无情的事实,张老师虽然点子多,但似乎不适合亲自带团队,不适合做老板,只能去投靠一个老板。这个时候的张良,没有找旧公司老板,而是找了一家新的小公司:刘邦公司。
启示:
能为团队出主意,不等于能带好团队。带团队,还有计谋之外的因素,诸如个人魅力、气场等。
职场玄机:
神秘宝典成老板“试金石”
张良为什么选中刘邦呢?原来张良这小子,在树立了老板横阳君之后,还是留了点心思的。他怀里老是揣着一本所谓的《太公兵法》,看见一个老板,或者一个有老板潜质的人,就拿出这本小册子来给人家看,十有九个看不懂,剩下刘邦能看懂——OK,刘邦就是他的老板了。《史记》和《前汉书》都是这么记载的:“(张)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
一本《太公兵法》,成了考老板的不二宝典,这是本怎样的秘籍?
据张老师自己的说法,是他给一位神秘的老人捡鞋子、系鞋带、大清早不睡觉陪老人晨练,才得了这么一本秘籍。这个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可信吗?比张良晚一千多年的苏轼大学士觉得老人可信,但秘籍不可信,他在《留侯论》里认为:神秘老者留给张良的宝贵兵法,不是文字上的兵法,而是训练了张良的忍耐力,张良把这种忍耐力传授给刘邦,所以说“其意不在书”,老人的用意根本不在那本书上面。
但今天我们要跳出苏轼的观点,从战略思维的角度来看问题。
张公子在第一次职场策划失败后,隐居在下邳,过的是“任侠”的生活,其实,也是进入了一个职场休整期。一方面,他认识了各种各样的人,结交各种各样的朋友,而“任侠”就是认识朋友的一种方式,例如项羽的叔叔项伯就是这个时期结识的。
更深入一层的是,张良在进行职场思维的调整。一方面,不排除确实有一位神秘老者送他一本宝典,促使他思维转变,这是一个“充电”过程;另外一方面,张良也在内心深处重塑自己的职场形象,从此前的战国刺客转型到秦汉谋士,他对整个格局也有了自己成熟的考虑,形成一整套完整的战略思维。结识人、了解人、打造战略思维,在休整期做好这些方面的准备工作,接下来,就看谁的思维能和自己对接了。能对接的,就是他的最佳老板人选。
启示:
职场休整期,未必只是“充电”,重新打造自己的思维,不只是看自己最适合谁,也要看哪个老板最适合自己。自己对老板,也要有所要求,老板也是员工塑造出来的。
职场业绩:
老板对口
实现无障碍纠错
张良重出江湖后,就开始找老板。在找老板的过程中,他遵循了两个理念,既不耽误父辈的旧公司,也不耽误自己的发展。
第一个理念,忠于原有的旧公司,希望能把祖辈效力的旧公司重新树立、振兴起来,这是老张家对旧公司忠诚度在他身上的一种自然延续。做人要厚道,张公子这样做没有错,如果老天能成全他的美意,让旧公司的老板符合张良的理念和要求,那就是最完美的结局了。然而,答案是否定的。
第二个理念,寻找合意的公司和老板。在忠于原有旧公司的基础上,张良另外开辟一条道路,将自己打造成型的战略思维整理成一个小册子,遇到可能适合的人,就拿出来进行交流。《太公兵法》可能没有什么神秘之处,关键在于接受者能不能和这种思维合拍,合拍者就可以展开合作。
与其说是刘邦看懂了《太公兵法》,不如说是刘邦懂了张良,二人的战略思维能对接。在确定刘邦之前,张良曾有两个老板人选——横阳君和楚假王景驹。横阳君太弱,排除;景驹和刘邦一比,也太弱,于是在作出投奔景驹的计划还没多久,就转而投奔刘邦公司。《史记》有记载:“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
“良邦配”组成之后,老板和智囊配合的默契就显示出来了。张良作为智囊,并不是凭空出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策划,而是给刘邦纠错,提供一种正确的选择。例如劝刘邦主动登门向霸王道歉,不要躺在秦公司的财宝和美女上睡大觉等。好的纠错,往往等于好的策划,事实证明,张良没有选错老板,刘邦虽然经常头脑发热,经常犯错,但最终总是能顺着张良的正确思维做抉择,避免决策失误。
而项羽就不能顺着范增的正确思维走,不给范增纠错的机会,既然不给员工纠错的机会,市场也不给老板改错的机会,这就是楚公司与汉公司的区别。
启示:
看对方能否合作顺利,要看理念是否合拍,而合拍的标志之一就是能否无障碍纠错。
(编辑:李万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