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血战天下:湘军征战史》作者:廖正华 现代出版社2016.10出版
清末湘军果真是外战外行吗?
每每与人谈起清末的湘军,总有人说湘军“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历史的事实到底是怎样的呢?在说出我的观点之前,我先介绍一位普通历史爱好者很可能听都没有听说过的湘军将领。
他叫方友升,是湖南长沙人。早年加入湘军。后随左宗棠入陕甘,办理军需。作为刘锦棠麾下的重要将领,参与收复新疆,清廷赏给他头品顶戴。
1884年3月,清军兵败北宁,滇桂边境局势危急。4月,清廷命当时的湖南巡抚潘鼎新带兵前往广西,取代北宁战败的诸将,抗击法国侵略者。方友升也奉上谕,统率所部两千人,跟随潘鼎新前往广西。
不久之后,方友升和另一位湘军将领王德榜等人一起,率部取得了观音桥之战的胜利,击毙击伤法军一百多人。遭受重创的法军狼狈南逃。
在后来的镇南关一战中,方友升虽然不像冯子材、苏元春、王德榜等人那样是决定胜负的关键人物,但也率部驻守在后路,颇有功劳。之后的谅山大捷,方友升也有参与。
中日甲午战争中,方友升所部虽然没有直接和日军交手,但也驻守在山海关外,守卫后路。战后,方友升就任广东南韶连镇总兵。
八国联军侵华后,当时的湖南布政使锡良奉上谕统率湖南劲字五营、湖北武功五营(挂名湖北的军队,其实是湘军)北上勤王。湖北劲字五营的统帅,就是方友升。1901年4月,方友升率部驻守在娘子关。当时,清廷一味求和,多次命令山西巡抚岑春煊警告方友升等前线将领,不准回击列强的进攻。23日凌晨,德军及教民两千多人猛攻娘子关,方友升率部稍作抵抗后,即根据岑春煊的指示,撤离娘子关。方友升传奇的外战生涯,至此才画上一个并不完美的句号。
我们可以拿出一张中国地图,按照新疆喀什、广西友谊关、河北山海关、广东韶关、山西娘子关的顺序,连几条线,然后想象一下清朝末年的那种交通情况,这样一来,我们不难想象方友升万里奔赴、保家卫国的辛劳。这还只是说奔波,还没有说其他的困难。苦劳不消说了,那是肯定有的。那么功劳有不有呢?诚如我上面所说,方友升所部在收复新疆、中法战争中的功劳,还是比较大的。
我一直在想,这样一个每当外敌入侵就勇敢走上前线,并且确确实实打过胜仗的人,是我们这些从来没有拿过枪的书生可以随便诋毁的吗?我觉得我没有这个资格。读者诸君,扪心自问,你们有这个资格吗?
说完了方友升,我要郑重地说出我的观点,那就是:清末湘军外战胜多败少,即便是败,那也是站着败,而不是跪着败的!战斗的结局虽有不同,但湘军精忠报国的精神以及永不服输的血性,始终没有改变!
首先说收复新疆一战。虽然人数只占进军新疆的清军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但湘军是这一战的绝对主力。收复古牧地、乌鲁木齐等地的战斗,是刘锦棠麾下湘军和金顺所部清军一起打的,但湘军是占主要地位的。后金顺前往攻打玛纳斯南城,久攻不下,最终还是湘军赶到,解决了问题。
进军南疆的关键一仗达坂争夺战是湘军打的,达坂、吐鲁番两城是湘军收复的。张曜等部虽然攻下了托克逊,但并未遇强敌,不算关键战斗。南疆作战,湘军是先锋,张曜等部为后继,几乎所有的仗都是湘军打的。后来反击阿古柏余孽的战斗,也基本上是湘军打的。
总而言之,收复新疆一战,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功劳要记在湘军账上。当然,这一点是普通历史爱好者所熟知的。
然后说说中法战争。中法战争的主力是湘淮军,其中百分之四十的战功要记在湘军账上,另有百分之四十的战功是淮军的,包括冯子材所部在内的其他军队分享剩余的百分之二十的功劳。
在中法战争中,湘军胜多败少。第一次基隆保卫战,湘军名将曹志忠指挥得当,取得完胜。第二次基隆保卫战,由于刘铭传放弃基隆保沪尾,最终清军撤离基隆,算不上失败。沪尾保卫战,湘军名将孙开华指挥得当,重创法寇,使法军不敢再窥伺沪尾,功劳甚大。月眉山阻击战,包括湘军在内的清军没能守住阵地,算是失败,但法军不敢继续进击,所以月眉山失守对大局未产生巨大影响。镇南关、谅山大捷,湘军苏元春、王德榜两部是参战主力,战功并不逊色妇孺皆知的冯子材多少。镇海一战,湘军名将欧阳利见沉着指挥,使孤拔不敢进击,取得胜利。
总而言之,湘军在中法战争中,胜多败少,为中法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历史事实,一般的历史爱好者知道的甚少。
然后再说说中日甲午战争。著名近代史专家张鸣教授认为,甲午战争中的湘军之所以战斗力差,是因为“现代化水平还不如淮军”,“装备更为落后”。果真是这样的吗?
事实上,湘军兵败牛庄的直接原因是清廷中了日寇“佯攻辽阳,实取牛庄”之计。在第三、四、五次海城反击战的时候,清军在海城外围集结了六万多人,数量远远超过日军。然而清廷中计之后,海城外围的清军只剩下了一万多,人数远远少于日军。这一万多军队中,只有魏光焘的三千多人、李光久的两千多人参加了牛庄之战。其余的军队由于晏安澜的阻挠,并未开往牛庄。
这样一来,魏光焘、李光久以六千余人对阵日军两个师团两万多人,失败是必然的。然而就是在这种绝望的情形下,湘军的表现依旧不错。连日本人都不得不承认:“其能久与日军交锋者为武威军(魏光焘麾下湘军名武威军),奋力决战,力战一昼夜,实清军中所罕睹也。”连日本人都佩服,我们又何必抹黑他们呢?牛庄一战,击毙日寇七十余,这一战果在整个中日甲午战争中都是极少见的,是很不错的。可见,魏光焘、李光久以及六千余湘军是努力了,是拼命的。失败主要怪清廷中枢没能识破日军诡计!
当然,湘军兵败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清廷的腐败以及制度的落后等,张鸣教授所说的武器装备不如日军也是一个原因。但武器装备的落后绝不是唯一的原因,也不是主要的原因。一支丢掉血性的军队,武器装备再好,也不能战胜强敌!
和牛庄之战一样,湘军抗日保台,也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当时,慈禧太后生怕得罪日本,严禁大陆接济台湾。张之洞、刘坤一等人想支援,也被慈禧的谕旨所禁止。大陆的接济没有,而日军的数量却是如此之多,失败是必然的。
然而,就是在这种绝望的情形下,七千湖湘子弟依旧奋起抗击,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最终都长眠在宝岛台湾,其中包括新楚军的优秀将领湖南湘潭人杨载云、湖南平江人胡轮。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生就曾公开表示:“我作为湖南人,可以很自豪地讲,湖南人是用生命防卫过台湾。”“湖南人爱台湾不是用嘴巴讲,在历史上用血来表达对台湾维护的感情。”
最后说说湘军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的作为。湘军将领刘光才率领的忠毅五营、劲字五营取得东天门阻击战的胜利,使法、德列强不敢深入山西,进逼慈禧太后及光绪帝所在的西安,功劳甚大。
最后,方友升率领的武功五营、刘光才率领的忠毅五营、劲字五营,分别放弃娘子关、固关西撤。这虽然是比较可耻的事,但其主要责任在慈禧太后、李鸿章、庆亲王。这些人一味求和,多次命令山西巡抚岑春煊警告刘光才、方友升,面对列强的进逼不准还击。刘光才、方友升不能违命,所以才丢弃要地西撤。这件事怪不得他们。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刘光才麾下将领彭定云率部稍微反抗一下,就击毙了德军及教民百余人,算是出了一口恶气。
综上所述,清军湘军并非外战外行,而是外战内行。杨度在《湖南少年歌》中所说的“中国如今是希腊,湖南当作斯巴达;中国将为德意志,湖南当作普鲁士”,“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并非吹嘘,而是晚清历史的事实。
【书籍信息】
图书品牌:现代出版社
书名:血战天下:湘军征战史
作者:廖正华
上市时间:2016.10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书号:ISBN 978-7-5143-5348-8
定价:45.00元
编辑推荐:
大湘军,血性霸蛮,战绩赫赫,“不要官,不要钱,不要命”,战斗力简直逆天!剿杀太平军、捻军,收复新疆、中法战争、甲午战争……战沙俄、斗法国、干日本、平德国,内战外战都是一把好手!
杨度讲,“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中国但有大事,都是江浙人捐钱,湖南人捐命!
晚清朝廷因为它得以续命,几乎成为唯一可以倚重的力量。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等人的历史地位皆因它而成就。
对这支中国近代史上战斗力令人侧目的军队全方位解读,从人员构成(兵归将选,兵为将有)、练军理念(讲军纪、重思想教育)、战略战术(以静制动)、人文性格(湖南人霸蛮性格)等诸多方面深入解说这支极富特色的武装力量。
每一场战斗描写都具体可感,人物描摹都有血有肉。尤其是对其对外作战的讲述,精彩酣畅,实属罕见!
内容介绍:
湘军,中国近代史上令中外侧目的一支武装力量。在中国命运正值日落西山、清朝政府岌岌可危几乎难以为继的时候,湘军的出现可谓给清朝廷打了一剂强心针,它不仅是清朝廷稳定国内政局的指望,更是清朝廷对外作战,维护统一大局所倚靠的力量,由此,晚清朝廷也隐约有了中兴的气象。同时也是这支军队,铸就了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等人的中兴名臣的地位。
本书运用丰富的史料,全面讲述了湘军内战、外战历史。内战主要包括湘军与太平军、捻军的血战,外战主要包括左宗棠收复新疆、中法战争、甲午战争等湘军与阿古柏侵略者、沙俄、法国、日本、德国等外敌的斗争。每一场战斗都具体可感,人物描摹都有血有肉。
同时,本书从人员构成(兵归将选,兵为将有)、练军理念(讲军纪、重思想教育)、战略战术(以静制动)、人文性格(湖南人霸蛮性格)等诸多方面对这支“不要官,不要钱,不要命”、极富特色的武装力量进行了深入和立体的解读。杨度曾说,“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这正是对湘军的忠义、铁血、善战的一个极为到位的注解。
作者简介:
廖正华,自由撰稿人,新浪微博签约自媒体。长期从事湖湘文化的研究与传播工作。已出版著作三部。包括《晚清强人:雪帅彭玉麟》《晚清第一圣:多面曾国藩》等。
(实习编辑:王怡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