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展览公告 市场信息 北京文艺网画廊 现场传真 经典导读 创意设计 美术先锋 理论家专栏 美术星空 微热点@ 美术学院 展场记事 美术评论 美术访谈 美术家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十年一“觉”1997-2007比较展

2007-11-16 22:08:19来源:    作者:

   

展览城市: 北京-北京
展览时间: 2007-11-05~2008-01-08
展览地点: 和静园艺术馆

展览前言

  2005年,就是在国际市场把中国当代艺术拍出高价之前的一年多,艺术家出身的 “和静园茶人俱乐部(沈阳)”的创办人李冰、王琼夫妇买断了东宇美术馆的全部藏品,而被拍出高价艺术家的其他作品,也恰恰包含在这批藏品中。按说这是一个巨大的商机,但2006年的春天,李冰来找我,说他要留下这批作品,并想把他们这批艺术家藏品和他们十年后的作品一起做个对比展览,嘱我写篇东西。那时我正在规划宋庄艺术家园区,“宋庄美术馆”的建筑工程已经接近尾声,环绕“宋庄美术馆”周围的私人艺术空间、画廊和艺术家工作室的两个区域正在规划。当时我问他愿不愿意在“宋庄美术馆”附近盖一个艺术空间,他立即满口答应。后来听他说,当时他正在北京城里投资一个高档酒吧,他们夫妇决定全身心介入艺术,立即把投资酒吧的资金撤了回来。之后的几个月我们交往密切,从设计到施工,紧锣密鼓,到2006年的9月底,他的艺术空间就开工了。整整的一年时间,李冰从监工到室内设计,从解决技术问题,到和工头打官司,事无巨细,一言难尽。人被折磨得精疲力竭,可回报他的是,一个清水水泥墙面的现代建筑――“和静园艺术馆”拔地而起,成为“宋庄美术馆”周围最大的私人艺术空间。由著名建筑师康慨设计的这座艺术中心,面积达三千两百多平方米,投资一千多万,主要功能分展览和长期陈列两个部分。十年前“东宇美术馆”的那批藏品,将公开并长期在这里免费向公众开放,它的意义在于:艺术品不再是藏家藏在自己家里的宝贝,而成为一种面向大众的公益事业。同时,从这批藏品开始,也奠定了“和静园艺术馆”推介当代艺术的基本立场,所以开馆展览除了那批藏品,李冰也选择这些艺术家十年之后的作品作为对比,而且开馆展览还选择了一些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一方面,期望让观众看到十年艺术变化的蛛丝马迹,另一方面,体现的也是“和静园艺术馆”主人推介年轻艺术家的决心。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十年是时间概念,更是中国人对人生的一种感慨方式,“十年磨一剑”“十年寒窗”“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等。尤其“十年一觉”,饱含着复杂和难以言传的感觉。中国当代艺术走红的十余年,既始料不及,又恍然如梦,但醒觉之后,又五味杂陈。从“落魄江湖载酒行”,到社会名流式的生活方式;从几百美元一幅作品,到几百万美元竞拍落锤,浮华背后,其中滋味,只有这些艺术家甘苦自知。因为红火,便没有人注意这些艺术家初创时的艰难;只要西方人喜欢,便没有人认真区别被喜欢和投其所好的差别,更不在乎把一种模式的被泛化归咎于它的原型,在后殖民主义的政治帽子下面,还有多少人真正了解这些艺术初创时期的语境和感觉?在这些艺术品被拍出高价时,又有多少人关心过张晓刚、岳敏君、方力钧、刘小东、王广义等人的感受?不管是好评如潮,还是骂声一片,十年时间,一切都远离了十几年前的真切感受,一切都变得遥远和模糊。“赢得青楼薄幸名”,尽管名声不是“青楼薄情”,但杜牧对名声的自嘲感觉,在我心里引起的共鸣,却似非而是。好歹十年是是非非的名声后面,是我们能再次看到这些原作。

(实习编辑:郭明坤)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