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作家推荐 文学研究 诗词歌赋 散文随笔 小说故事 经典重温 佳作导读 精彩书摘 作家言论 九零后 特别推荐 荐书 书评 访谈 评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大断裂》:不仅仅是灾难小说

2008-04-09 10:24:57来源:中华杂文网博客    作者:

   

  

 作者:朱向前 

    记得是个秋日,日常生活的恬淡之气飘浮在窗外的一个个街景上,刘宏伟神色凝重地宣布说,她要写一部灾难小说,故事背景为1976年唐山大地震。她自信那将是中国第一部地震灾难小说。暖暖秋阳中她说到一个寒气逼人的细节:当年参与抗震救灾的部队在每天晚上休整时,最难办的事情就是怎样去除运尸车上厚厚的尸油。尸油一天天地浸透着车厢板,直到部队撤离唐山回到驻地,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散发出阵阵尸臭…… 

    一晃四年过去了,决意要写灾难小说的刘宏伟一直很少露面。而在这四年间,中国乃至世界各地发生了大大小小数十次地震,尤其是2004年12月26日发生在印尼的9级强烈地震以及由此所引发的横扫环印度洋所有地区的巨型海啸,其大规模的杀伤能量令世人瞠目结舌。时至今日,许多人对发生在东南亚的这次地震灾难仍然记忆犹新,犹如许多人对三十年前发生在中国唐山的那场大地震记忆犹新。人类对于灾难的记忆是一种集体记忆,当它被一位作家放进想象的空间,经过一番呕心沥血的创造性虚构,并用文学的手法表现出来,便就是一部融合了集体记忆与个人思索的灾难小说了。当我拿到这部四十万字的长篇小说《大断裂》时,我知道,刘宏伟完成了她四年前决意要做到的那件事:写出中国第一部地震灾难小说。

    《大断裂》的故事穿梭在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之间,是历史碎片在作家想象空间里的重新拼合:小说中的地震发生时间和大致救灾步骤基本遵循史料记载,但发震地则是一个虚构的中国北方海滨城市——明城。作家在虚构空间中艺术地运用历史资料,并将历史背景中的诸多细节作为故事契机、情节道具巧妙融进小说中,创造出一种似真非真、虚实相融的小说化的历史故事。我们可以把这称之为“小说家笔下的历史”,或者如美国历史学家彼得·盖伊所说,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小说,他认为“完美的虚构可能创造出真正的历史”。(见彼得·盖伊著《历史学家的三堂小说课》)

    《大断裂》以宏大叙事贯通全篇,对一座城市发生地震灾难的前前后后做了全景而立体的精细扫描。首先,作家艺术地再现了一次大地震的完整过程。考虑到故事结构的跌宕起伏,作家将小说中地震的震型设定为“双主震地震”。作家用近乎逼真的手法写出了第一个主震的震前、震中、震后以及多次余震时的自然界形态和人类状态,又写出了由第二个主震所引发的是否会出现海啸的争辩、探寻、社会反响、人性表现。与此同时,作家用史诗般的笔力关照着地震灾难所波及到的方方面面,关照着抗震救灾中的几乎所有重要阶段。读者可以看到,那些有利于小说人物塑造的救灾行动被施以浓墨重彩,而那些无法纳入人物命运轨道的救灾行动,则被一位次要人物洪卫兵在她的大喇叭广播声中加以交待。用这个“广播声”作道具,作家既巧妙地烘托出了时代气息,又疏而不漏地交待了救灾行动的全过程。用刘宏伟自己的话说,写作《大断裂》时,她觉得有种神秘的力量将她的心胸和视野拉得很大,很开阔,好像站在一个奇妙的高度上“看到”了本就存在但却不被人知的那一切。

    《大断裂》的故事架构囊括了灾难小说的所有元素:巨大危机潜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到处是难以预测的危险与扑朔迷离的表象;面对步步逼近的威胁,有人视而不见,有人半信半疑,也有人或囿于短视或囿于人性上的卑劣有意无意地干扰着正确主张的实施。于是,灾难就在这种毫无防范或是来不及防范的人群中间突然降临。正如小说所写:“一个石破天惊般的巨大声响轰隆隆地滚动过来,仿佛从地心深处钻出一个满腔怒火的巨人,提着硕大的拳头将所到之处的一切疯狂横扫。”接下来读者看到的,就是这个“满腔怒火的巨人”怎样对所到之处的一切进行“疯狂横扫”。这时,小说文字摇身一变,成了一部无所不在且图像精细的摄影机——镜头时而俯瞰整个灾区让读者看到了一座城市的瞬间毁灭;时而摇过一条条街道让读者目睹了房屋是怎样倾倒、人们是怎样惊慌逃命的;当镜头摇到军用机场,读者看到了整个机场怎样被摧毁,看到了停机坪上一架架飞机是如何瘫痪的;而当镜头有所停留时,读者看到的,是一个个书中人物是怎样在灾难降临的那一刻被重新改写了命运。大地震将书中涉及到的诸多人性层面——友情、爱情、亲情、给予、坚守、信任、信念、职责以及恐惧、软弱、犹疑、猜忌、投机、仇杀等等一一放大到了常态生活中所不可能达到的程度,灾难使它们被发现、被颠覆、被重塑、被升华。而这,才是《大断裂》这部灾难小说的故事核心。这样,刘宏伟就在《大断裂》中为读者营造了一种阅读氛围:在宏大叙事中听闻浅吟低唱。小说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工兵连长林军生、外科军医秦丹阳、地震研究员苏红蕾同为少年挚友,当年人称“三剑客”。地震发生时“三剑客”在感情的归属上正值迷惘与期待之际,地震中的一系列突发事件把原本涉世不多的他们锻造成钢,成为拯救一座城市的功臣,同时也使他们各自的爱情因为大灾大难的磨砺而彰显出不凡的质感。市公安局长刘大江和市公交公司经理、市委书记的女儿韩蕙是小说中另外一对重要人物。因为命运的驱使,他们相互间有了一段遥遥无望的爱情,生活轨迹也迥异于常人,地震发生时这对精神恋人第一次发生肉体之恋,却被蓄意捉奸的丈夫、副省长的儿子张擂逮了个正着。捉奸在床的激烈搏斗刚一开始,地震就在他们脚下发生了。此后,这三个人的命运天翻地覆。秦丹阳的闺中密友、外科军医楚欣的命运故事,是《大断裂》中最富时代印痕也最具命运感的。就因为长相颇似那个著名的美国女影星赫本,在一个极其偶然的场合下被“选妃班子的女头头”于无意间相中,漂亮女兵楚欣的命运便大起大落。地震撕裂大地的那一刻,也撕裂了许多人日常生活中的伪装。楚欣家废墟上的惊人一幕如同一出被当场戳穿的谎言,她的命运因此而再次突变。数年轻士兵耿乐命运的改变最朴素也最感天动地。来自边远小村庄的农家兵耿乐一心想在部队立功,觉得只要能在家中堂屋的墙上挂一张立功奖状,村中的恶人们便不再敢欺负他那过于老实巴交的父母。当耿乐被压在巨石下奄奄一息时,连长林军生的那段含泪呐喊读之令人动容。

    值得称道的是,《大断裂》的内在品质具有一般灾难小说所不具备的特性:知识性与科学性。我知道刘宏伟把国家图书馆里有关地震和抗震工程方面的专业书几乎全都借来研读了一遍,光是复印下来可供参考的章节就在她案头上堆了一摞又一摞。她说这种枯燥而艰难的考证式做法,能够有效地帮助她直接窥见地震科学家和抗震建筑工程科学家的思维天地和精神世界,同时寻找到小说需要的情节设计线索。在《大断裂》中,小说的故事情节严格遵循着一场“双主震地震”发生前后的诸多层面步步推进,而那些高深的地震学术语和艰涩复杂的地质学现象包括防震建筑的专业处置手法,则在情节的步步推进之中、在书中人物的心理活动与对话之间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它们出现的时候不再高深也不再艰涩,完全就是人人能懂的小说语言了。读者在《大断裂》中可以看到对地电、地光、地壳活动、地震成因、地壳断层、地震预报思路以及预报心理包括工程抗震等方面文学化了的专业性描述,读来令人兴味盎然。

    而这一切,大多都跟书中的一个灵魂人物——地震学专家邱以漠有所关联。这位中国地震学界的重量级人物由于历史原因身陷囹圄,但他的特殊身份却使他能在一个奇异的环境里每日进行地震预测研究。当邱老与国家地震局副局长苏见黎一起进行苏格拉底式散步时,那些生动的思辩性对话使一位超然睿智的科学家形象跃然纸上。邱老在明城大地震中以身殉职,用最后的生命完成了弥足珍贵的震情报告。刘宏伟说她浓墨重彩地塑造邱老,是在向科学界致敬。小说中的军长董先仲因写过一本“毒草小说”而成为一位不同寻常的军长,由于周总理的安排,董先仲得以用军方力量对邱老实施特殊保护。刘宏伟借军长董先仲之口这样评说邱老:“如果有一天,我的子孙们问起我,这墓里安葬的是个什么样的人,我想我会对孩子们说:这里安葬着的,是这样一个人——他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珍稀品种。他是一个具有理性意识的英勇斗士。他的气节和他的才华是他的一对翅膀,所以他才会在不同时代的狂风骤雨中始终保持飞翔的状态。他所到达的地方,我们这些生活在平凡琐屑世界里的人很难企及,因此我们只能以敬慕与惊奇对他的仰视。”

    多年来刘宏伟在写作中一直注重语言修炼,但其风格大致没有脱出女作家特有的阴柔与纤细。在《大断裂》中,她第一次表现出了笔力上的阳刚与雄健。在那些有关大场面的描述中,在那些对于历史事件、历史氛围的概略性描述中,刘宏伟表现出了与宏大叙事这类小说结构旗鼓相当的语言驾驭能力。那些关于地电、地光、地震成因、一座城市的瞬间毁灭、解放军开进灾区、矿工们井下生存状态的描写,那些颇具象征的“批斗宣传队”的出现、噩梦般的天象、主人公那极富专业色彩又有其血腥的梦境等等,读之既令人震撼,又肌理分明。作家追求一种从容沉稳的叙述风格,不急着直奔故事,直爆情节,常常不惜花费大段精心推敲的文字对景色、物体、氛围、场面进行冷静而精细的描摹,其中不乏诗歌所特有的奇诡意象和修饰语法。在塑造人物时,作家追求对人物的行为举止和心理活动使用体贴、动情的笔触,似乎书中人物都是她的至爱亲朋。作家常会让叙述刻意逗留在色彩、气味、触觉等方面,用文字带着读者去身临其境。

    于是,作家在追求叙述语言的文学性的同时,收获到了小说情境的可视性。读者可以穿透纸背观看到整部小说中的一个个细节、画面,包括人物的动作表情与说话语气,犹如是在观看一部制作精细的影视剧,诸多“镜头”颇似好莱坞大片。近来许多叫好又叫座的影视剧是由小说改编而来,我认为《大断裂》完全可以延续这一现象。尤其是那些具有英雄情结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导演、制作人,或许会被《大断裂》这颗激情的子弹击中。从这一点上说,虽说不是所有的好小说都能改编成一部好的影视剧,但是!一部好小说至少可以保证一部影视剧在播种期的品种优良,在成长期的营养充足,如果能遇上风调雨顺的好年景,那么到了收获期,想不让它一片金黄都很难! 

     刘宏伟是一位生在军营长在军营的军队作家。小说中的西北古城炮校就是她的儿时记忆,她像小说中的主人公们一样,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充满着理想主义和英雄色彩的环境里。等到小小年纪进到军营成为一名正式军人,一直以来所受到教育更是充满着理想主义和英雄色彩。理想主义和英雄色彩伴随她长大成人,是她精神家园的底色,当她提笔写作时,理想主义和英雄色彩就构成了她作品的基本氛围。从她上世纪八十年代写作获奖小说《白云的笑容,和从前一样》开始,这种氛围便始终与她的一个个作品如影相随,直到这本《大断裂》,仍然弥漫在字里行间,不离不弃。

    曾经有一阵子,思维活跃的人群中兴起一种新的时尚——把一切崇高的东西撕碎,视一切崇高的人与事为“人间假象”,他们的本意是要摧毁虚伪,最终却让自己的精神无所适从。我之所以在这里提及这桩旧事,是因为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一个与之有关的现象:在当下,理想主义和英雄色彩已然成为一种新的时尚。

    作家小传

    刘宏伟,女,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首届毕业生。中国作协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曾从事气象、新闻、歌剧创作,现任八一电影制片厂文学部主任编辑。发表过众多文学作品,出版长篇小说多部,并有多部影视剧本被拍摄。其中《白云的笑容,和从前一样》获1983年昆仑文学奖;《始祖鸟蛋》获第二届青年文学奖;《青春之门》获全国新词新曲新人大奖赛二等奖。《面对金钱的沉思》获中宣部1995年“五个一工程”奖、全军优秀图书奖、第五届全国青年优秀读物一等奖。《开心哆来咪》获1998年政府华表奖之优秀儿童故事片奖。《中国恋情——赛珍珠的故事》在海外再版。

  (实习编辑:马妍)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