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侯宝林等老一代相声艺人是靠在老北京天桥撂地摊说红的;姜昆、冯巩是靠在春晚蹿红的;那么,王自健、张伯鑫等新一代的80后相声演员则可以说是立足舞台,熟练运用网络这个大平台走红的。他们的相声不仅在网上流传甚广,同时他们段子的内容也广泛从网络上搜集,甚至运用网络语言,如果是岁数大一点的相声观众甚至可能无法理解他们的“语境”,所以从某一角度上说,他们的相声只是说给70后和80后听的。可以说,他们让相声观众进入“分众”时代。从中也不难看出,随着平台的扩大,相声这门艺术正通过新传媒寻找新的受众,那么新生代的相声演员有什么特点?他们的作品又有什么共性?听众又有什么变化?我们不妨来试着分析一下。
说相声的:网上蹿红多栖发展
和老一代说相声的人不同,现在年轻的相声演员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光靠说相声哪能吃得饱啊?”因此,很多年轻演员只是从相声入手,渐渐有了名气之后开始转行或者多栖发展。最成功的当属郭德纲,从小剧场起家,到做主持人、演影视剧,开饭馆、开华服店、开学校、开小剧场,既有软实力又有实业。在郭德纲之后,陆续有徐德亮、何云伟、李菁、曹云金等在电台或者电视台当上主持人,或者出书,并涉足影视剧。更年轻的一代也找到这种“盈利模式”,并步其后尘。
最近网络博客和微博火了之后,更多的年轻演员看到了更快捷的出名机会,比如最近网络蹿红的王自健、张伯鑫,他们俩当初合作时的作品《天下第一针》、调侃周立波等小段子被疯狂转载就是一例。同时他们二位的相声也被多位名人的微博推荐,进入了更广阔的观众视野。
此外,新生代相声演员虽然有很多共性,比如学历高、注重形象、聪明等,但他们身处“个性时代”,也都很懂得塑造自己的“个性段子”才能让观众区分开来,比如徐德亮毕业于北大,创造出“文哏相声”,又因为他从小在北京的南城长大,所以能在电台开播“徐徐道来话北京”这样结合自身特点的节目;何云伟爱好京剧,也在表演上以模仿见长;高晓攀比较追逐潮流热衷时尚,走出了“偶像相声”的路线。他们的这些特点,也获得了不同相声粉丝的拥趸。
写相声的:针砭时弊犀利讽刺
看了王自健、张伯鑫的《天下第一针》等段子之后,很多网友发出了“别被封杀呀”的感叹,因为传统电视媒介受众广,录制的节目要进行严格把关。新生代相声演员最开始都是在园子里说相声,面对的就是200多人,所以很容易借题发挥,爆些猛料来让观众与之呼应,有的观众随手发到网上,迅速引起广泛共鸣,新生代相声演员也一下子声名鹊起。
和近些年“歌颂相声”不同,80后相声演员有他们自己的表达方式,其实这一代人的特点就是敢说敢做,心直口快。有的年轻演员逞一时口实之快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因此,当今的相声圈子“香三臭俩”的情况时有发生,加之成名所带来的内心膨胀、生活的压力、互相吹捧、阿谀奉承,随之互相抨击反目的戏剧化表演时有发生。
年轻人接触新事物反应快,脑子灵,关注时事也能迅速地带到自己的作品中。在王自健的段子里,就有关于郭美美、大雨过后的北京、前段时间日本核辐射、抢盐风波、油价飞涨等一系列最近的热点新闻话题,这在老一辈相声演员的段子里是不多见的。王自健的相声甚至将网络游戏也加入其中——“今天你们感觉走,我们6点10分开组,下副本呢。”如果不是网迷,可能根本不知所云。
此外,在相声作品的表现方式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和姜昆、李金斗的段子中的“讽刺”一般采取比较隐蔽和迂回的方式不同,郭德纲、王自健、张伯鑫等人的段子讽刺更直接、更犀利,比如在说周立波一段时,郭德纲说:“高雅不是装的,孙子才是装的!”这种赤裸裸的评价人的方式,在老一代艺人的作品中并不多见。相声作品,对于时事的评判见仁见智,但对于同行的人身攻击,我们希望越少越好。
听相声的:粉丝呈现细化分层
随着相声演员和他们的作品出现变化,很多喜爱相声的年轻观众,和上一代观众也有所不同,他们不会笼统地说:“我喜欢听相声。”而是会说:“我喜欢听×××的相声。”比如,擅长京剧的何云伟就拥有很多专门喜欢听他“唱两句”的粉丝,李菁也拥有喜欢听他快板的观众,而一些从来对戏曲不感冒的观众,可能对他们的作品就不来电。
同样,王自健的段子里面有很多“英文小笑话”,可能岁数大一些、不太懂英文的观众会有点障碍,或者不觉得特别可乐。同样,王自健的作品离社会热点很近,不久前他就将“大雨”和“郭美美”也能扯到一块——“好车都泡水里了,我那捷达泡了,三分钟就能掏钱买个全款,当然了,郭美美三分钟也能掏我钱买个全款。”
郭德纲的很多段子也有“地域性”,比如他在北大演出时就说:“我也是北大的,北京的大兴。”“那劫匪一转头就上了北京的东三环,悲催啊——”他们的作品如果失去了语境,可能会给观众造成理解障碍,但也因此让喜欢他们的观众会找到特别的认同感。
相声听众很多,但就如很多商品在营销的时候要细分市场一样,这些聪明的相声演员在当今的时代,寻求的并不是广泛的认同,而是自己的那一部分观众,郭德纲以风格火爆言辞犀利,能说会唱见长,而王自健则带着文人蔫、温、损的说话特点,他们各自拥有自己的观众,而且这部分观众有可能从粉丝发展到死党,从而也让相声演员找到自己更加明确的定位。“为自己贴上标签”,反过来让演员更容易识别区分,在更广阔的领域独树一帜地发展下去。
晨报记者 和璐璐[NextPage]
■和风戏语
像天桥老艺人那样……
其实不仅仅在相声界,很多演艺明星、表演艺术家都希望在成名成家之后,找一个事业单位的演出团体做靠山,如果能混到一官半职则更好,从业务骨干、领衔主演到官宦艺术家的跳跃,在外人眼中或许成功,但坐稳江山对艺术家自身的艺术创作来讲,未免不是一个束缚。很少有艺术家做了官员之后,还能将自己热爱的艺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北京人艺的老院长曹禺即是如此。
而现在年轻一代的相声演员还不知道以后如何发展,从目前看来,似乎他们中看重事业单位、走上领导岗位的并不在多数。嘻哈包袱铺的高晓攀、相声第二班的王自健、从德云社退出的徐德亮、何云伟等年轻的一拨儿,虽然他们目前只有自己工作室性质的团体,没有稳定的事业单位。除了他们爱好的相声以外,也都是“微博控”、“网络狂人”。他们的眼界更宽,宣传自己、推销自己作品的热情高,手段也多,所以作品更有活力。他们涉及主持、出书、客串影视剧、编剧等多个行业,也促使他们不像有些青年人眼高手低的毛病。像天桥老艺人那样,也许生活的压力有时候让人悲催、沮丧,但谁说不是这生活百味恰恰造就了好的作品。
(编辑:刘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