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样年华》剧照
2025年年初,在影院重温4K修复版《花样年华》,像是打开一封来自世纪之交的情书。张曼玉身着墨绿旗袍的背影与潮湿的街巷再度交织,观众席间传来一阵细微的叹息——那是对时光倒流的惊叹,也是对文化记忆复活的致意。当全球电影业困于流媒体冲击与票房焦虑时,这部25年前的老电影,温柔地诉说着“老片新看”的别样魅力。无独有偶,4K修复版《倩女幽魂》也将于3月21日在中国内地重映。近年来,随着数字修复技术的不断发展,不少经典电影重新回归观众视野。2021年国庆假期,承载无数观众“谍战”记忆的1958年经典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彩色修复版登陆院线,这是我国首部黑白转彩色4K修复影片。2024年10月,《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以“一周一部”的形式将全系列8部影片在内地影院重映,又让不少观众直呼“梦回童年”。诚然,大部分重映影片早已上架流媒体平台,关于影片的图文评论或视频解析都数不胜数。这些被数字修复技术重新赋魅的老电影,正在构建一场跨越代际的对话:我们如何在旧影像中寻找新意义?回到电影院“老片新看”,我们究竟想看什么?
看情怀
对于无数王家卫影迷而言,进入电影院观看4K修复版《花样年华》,是完成对于王家卫致敬迟到仪式的重要步骤。2000年《花样年华》在中国香港上映,旋即斩获无数奖项。一时间,香港街头细雨朦胧下旖旎的灯光照映着东方美人旗袍勾勒出的腰线,成为“文艺范儿”独有的南国名片;而细数苏丽珍全片的二十余套旗袍造型纹样乃至其符号隐喻,亦被“迷影”青年视作“敲门砖”,几乎可看作走进“王家卫宇宙”的入门测试题。阔别多年,2021年12月30日,《花样年华》4K修复IMAX版通过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的香港经典影片展登陆福建厦门,这是影片在中国内地首次放映。当年的“文艺青年”终于有机会亲眼目睹大银幕上周慕云与苏丽珍的欲说还休,享受被杜可风与梅林茂包裹的声画世界。在社交媒体上,观众以“王家卫美学调色盘”为话题完成“二创”。4K画质重新定义了“胶片质感”,观众于观影中完成对一个时代的致意。
看时代
再看苏丽珍提着保温桶走过走廊的长镜头,早已不是简单的“东方韵味”展示。王家卫用衣料的褶皱与雨巷的光影,在银幕上织出一张抵抗文化遗忘的网。王家卫将香港这座混杂着殖民伤痕的城市,解构为霍米·巴巴笔下的“第三空间”,在情爱故事的外壳下,藏着整个时代的文化阵痛:保温桶倒影里的铁栅栏与拱窗暗中较劲,蒸腾的馄饨面热气模糊了现实的边界——这是普通人在殖民空间里写就的生存诗篇。旗袍的色调始终与斑驳墙纸相呼应,如同被规训的身体在夹缝中长出的文化棱角。那些曾被看作爱情信物的绣花拖鞋与旧打火机,如今显露出另一重身份:它们是香港在历史夹缝中自我重塑的印记。周慕云在2046房间打字的身影,此刻也有了新解。打字机的咔嗒声与窗外英式建筑的钟声纠缠,稿纸上的武侠小说成了中文叙事对英语霸权的温柔反击。当孙太太与苏丽珍以上海话交流,方言的私密性突然刺破了殖民建筑的公共性。那些欲言又止的沉默,实则是语言被剥夺留下的伤疤——角色在霓虹灯与繁体字招牌间小心行走,用身体的仪态完成无声抵抗。
因此,《花样年华2001》给了周慕云和苏丽珍一个如《蓝莓之夜》般的美丽结局。在自由的香港,女孩子最隐秘的故事可以具象化为一串租房的钥匙,大方示人又轻巧萦回,再也不用如周慕云将秘密封进千年石窟。虽然《花样年华》上映的是普通话配音版,但王家卫刻意保留了《花样年华2001》的原版粤语,配合略显过曝的千禧风便利店影像和张曼玉的爆炸头,一个更加被内地观众熟悉的香港气息扑面而来。这是2001年的香港,此时的粤语被认为是属于本地的语言,属于本土的文化。那些吴哥窟僧侣的诵经声与法国殖民遗迹的奇妙和鸣是《花样年华2001》25年前的预言——殖民者的凿刀能在石壁刻下伤痕,却切不断文化基因的传承。银幕上飘落的细雨,早已跨越1997年的香港,淋湿了所有曾经历文化撕裂的土地。在这场关于民族文化的对话中,老电影不仅没有褪色,反而在新时代的阳光下,折射出更锐利的光芒。
看未来
虽然王家卫惯会缝合“文艺范儿”与商业逻辑,但经典影片重映确实不再是个别影片的特权。2024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开票,《红辣椒》(4K)、《低俗小说》(4K)、《美国往事》(4K)、《未麻的部屋》(4K)、《攻壳机动队》(4K修复版)、《2001太空漫游》(IMAX/4K)等经典影片都在开票后迅速售罄。新海诚动画电影《你的名字》时隔8年重返大银幕,重映票房突破1亿元。当“老片新看”从“知名导演+国际影展”走向更为大众化的商业院线,当“中国大陆首次上映”与“经典重映”交织,其背后的观众群体早已不再局限于当年的情怀青年,而是辐射到不少更“普通”、更广泛的受众群体。经典电影的魅力从不因时间而蒙尘,反而在数字修复技术和社交平台的“拉片”式分析的分享推广后,触及到更多观众重新观影的兴趣点。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不应把经典影片重映视为个别的艺术化行为,而应纳入电影工业市场的全局加以考量,充分发挥优秀影片的“长尾效应”,让好电影不再是“一次性”“快消品”。
春节档大热的《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已进入全球影史前十。当我们回顾排在首位的《阿凡达》票房构成时可以发现,《阿凡达》自2009年首映后,又在2020-2022年多次重映,并通过重映票房的加成反超《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夺回影史票房首位的宝座。《哈利·波特》系列电影重映时,从奶茶到服饰的各大品牌联名产品推广,又成功拓展了电影产业链链条。此次《花样年华》在上海大光明影院首映式上与爆款电视剧《繁花》联动,不仅让上海人孙太太与苏丽珍“重回故里”,也再次展示出“旗袍美学”与海派文化从沪到港的文化脉络。可见,经典电影凭借数字技术不断修复重制,再根据社会文化风潮择期重映,并且尊重商业逻辑地与相关产品联动、联名,才是增强电影产业下游活力,达成经典品牌和IP效应最大化的有效途径。
(作者系北京电影学院讲师)
(编辑: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