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李佩先生》 北方昆曲剧院供图
10月13日,由北方昆曲剧院打造的原创当代题材昆曲《李佩先生》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礼堂成功首演,吸引1500余名观众现场观看。本次演出不仅展现了昆曲这门古老艺术所焕发的全新魅力,更弘扬了以李佩、郭永怀为代表的教育工作者的科技报国精神。
昆曲《李佩先生》讲述了李佩在“两弹一星”功勋郭永怀因公殉职后,继承发扬丈夫郭永怀的精神,在应用语言学领域不断开拓、积极推动国际教育交流合作等事迹,不仅生动地塑造了杰出教育家形象,也展示了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创业史,弘扬了一代海归赤子的家国情怀。
当前,昆曲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如何让创作与时代同步、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等问题,《李佩先生》对昆曲的传承与创新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该剧以昆曲为灵魂,强化戏剧性与音乐性,借鉴话剧、音乐剧、歌剧等艺术门类的表现手法,在统筹南昆北弋的同时,融合戏剧、交响乐、合唱、舞蹈之长,在叙事结构上也较传统昆曲有所突破。
如何用古老昆曲艺术形式演绎当代题材,传达积极向上的精神内涵,是该剧主创团队面临的主要挑战。
《李佩先生》从剧本构思到开始排练花了2年多时间。剧本多次重构,改动80余次,饱含李佩当年的同事、学生以及北方昆曲剧院几代艺术家的心血和汗水。创作过程中,随着了解的加深,李佩的人生态度也一直鼓舞着我们。”该剧编剧、总导演龚应恬说。
“昆曲以往的题材多是儿女情长,其特点是重意轻事。而《李佩先生》涉及众多重大事件,这既是题材的独特性,也是一大难点。在演员表演方面,传统的程式动作无法完全适应当代内容的表达。在台词处理上,要将当代人的语言与昆曲的韵味相结合。”在龚应恬看来,昆曲艺术不能局限于过去,其传承创新工作需要有人去不断尝试、推进。“昆曲之‘雅’,在于人物和内心世界的雅致。我们要探索新的讲述方式,以适应故事内涵、思想表达和信息容量的变化。《李佩先生》的故事背景一直延伸到2017年,为了在保留昆曲韵味的同时让台词更贴近当代生活,我们不断进行探索和打磨。”龚应恬说。
《李佩先生》通过多处细腻的情节处理,巧妙揭示了人物内心的“雅”。例如,在得知丈夫郭永怀牺牲的消息后,李佩有一段近8分钟的咏叹调式唱腔,充满深情。演员将内心的悲痛与坚忍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动容。
“舞台艺术尤其是戏曲,不仅要求我们唱,还要求我们在动情之时相对地克制自己,不能让自己过于释放。”为了塑造好李佩这一角色,国家一级演员魏春荣深入研究其生平事迹,不断思考如何运用戏曲技巧,将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细腻地表现出来。“李佩先生的形象不是塑造出来的,我们只是尽可能地把她的真实故事搬上舞台,希望观众能感受到她的内心世界,同时支持当代昆曲的创作。”龚应恬说。
近年来,从《瞿秋白》到《李佩先生》,昆曲佳作频现,充分证明其在表现当代生活、反映时代精神方面的巨大潜力。“从明代戏曲音乐家魏良辅改革昆山腔、创造‘水磨调’开始,昆曲在不断发展。作为戏曲工作者,我们一直在探索昆曲的当代发展路径,除了传承创新经典剧目外,也要创作更多现实题材优秀作品。”魏春荣说,希望借助《李佩先生》展现昆曲的无穷魅力,吸引更多年轻观众走进剧场。
(编辑: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