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黑衣女人》剧照。
黑夜的荒岛上,闹鬼的乡村别墅里,律师齐朴士躺在沙发上。“黑衣女人”出现在这里,帽沿遮住了脸。昏暗的灯光跟随着她,幽灵般向那扇白色的门移动。突然,齐朴士惊醒,他冲过去推那扇门。门被推开的一瞬间,剧场里划过一声高分贝的、凄厉的惨叫。刹那间,记者的汗毛竖立起来,头皮一阵发麻,周遭的人群也顿时骚动起来,几秒钟后,观众醒悟过来,有一种看罢鬼片后的松懈,自嘲般地集体哄笑起来。
上周末,在英国伦敦西区连演了20年的话剧《黑衣女人》,被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冠上了“国内首部惊悚剧”的标签,首次以中文版的形式搬上了上海的舞台。导演王洋说:“这个戏非常适合内心单纯的观众看。他们会像小孩子一样找到尖叫的乐趣。”事实上,在两个小时的演出里,很多人就在剧场里,刚刚尖叫完,竖立的汗毛还未退下,便忙不迭地跟身边人分享观感,为自己的“傻冒”而狂笑。那些单纯观剧的人们,就在狂笑与汗毛竖立间,体会着“过山车”般的感觉。
“戏中戏”套出难料的惊悚结局
《黑衣女人》其实故事很简单:被咒语纠缠的中年律师齐朴士希望借圣诞夜写出自己的故事来告诉众人,以摆脱咒语的纠缠。于是,他请来了演员阿索。阿索用“戏中戏”的形式,帮齐朴士复述了他的经历,“惊悚”的剧情由此产生:几十年前,少女杰尼未婚先孕,在社会的压力下,她将孩子送到了姐姐罗女士家,孩子却坐在马车里陷入沼泽而死,杰尼因此发疯。杰尼死后,“黑衣女人”出现了,看到她的人,包括家里的孩子都会莫名死去。年轻的律师齐朴士由此被派到罗女士的别墅去调查,却经历了种种怪事。这段经历,给齐朴士的生命投下重重阴影,几十年来挥之不去,苦闷的他祈求把这故事告诉世人。戏,就从年老的齐朴士来到剧院寻求帮助开始。年轻的演员阿索扮演年轻时的齐朴士,年老的齐朴士则配合阿索,扮演他当年所遇到的那些人。
“戏中戏”的形式,在舞台上很容易让“年老的齐朴士”与“由阿索扮演的年轻的齐朴士”出现在同一时空,两条主线互相包裹着向前发展,直到最后一幕。让人惊叹的是结局:演员阿索排戏时看到了一位年轻女人,暗示咒语已经像瘟疫一样传染开了。此时,“真实的回忆线索”与“律师要求演绎的舞台线索”汇成了一点,惊悚的未知在戏里戏外跨越,《黑衣女人》编织的“小游戏”完成了一个“开放”的结局,令剧场气氛凝固晕眩。这个“英国最佳幽灵故事”的独特思辨魅力,在这个点上得到了最大的体现。
1人演7个角色挑战观众想象力
《黑衣女人》的惊悚,很大程度上借助了观众的想象。编剧刻意营造的恐怖气氛,则借着观众的想象收获圆满的剧场效果:齐朴士第5次冲向了那扇白色的门。门,吱呀一声打开了,年轻的齐朴士追随“黑衣女人”,冲到二楼的儿童房。聚光灯下,无人骑坐的木马,却在不停地晃动……导演王洋说:“观众的想象力越丰富,便越会在舞台上看到各式场景:茫茫的大海,阴沉的沼泽,断井颓垣的教堂……”
老艺术家许承先在剧中扮演老年齐朴士,同时,在“戏中戏”里,他还要扮演年轻的齐朴士当年遇到的6个人物。于是,当许承先驼着背、吸着鼻子时,就是律师事务所小职员汤母;戴着黑眼罩,穿着大斗篷时,是马车夫科维克;拿起红色烟斗、戴上大绿戒时,则是小镇地主戴尔……经验丰富的许承先,努力用不同的声音、形体和道具,区分这些人物。
然而,记者听说,当年《黑衣女人》最初在英国上演时,“戏中戏”的6个角色分别是由不同演员扮演的。只是到了后来,才改成1人饰7个角色的演剧形式。事实上,1人在一个戏里演7个角色,对演员来说太难了;对观众而言,辨别起来也很费力。稍不留神,观众就会在这7个人物之间“晃份”,而影响观众投入剧情,来不及去“展开丰富的想象力”。
相关链接 《黑衣女人》
1983年,英国小说家苏姗·希尔完成了畅销小说《黑衣女人》;1987年,著名剧作家斯蒂芬·马拉屈安特将小说改编成话剧剧本,同年首演于英国。1989年,话剧《黑衣女人》被搬至伦敦西区演出至今。如今,该剧已被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日本等国的戏剧家搬演。在英国伦敦西区,连演52年的《捕鼠器》、连演20年的《黑衣女人》和连演10年的《探长来访》被誉为“去伦敦西区必看的三大名剧”。
(实习编辑:魏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