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喜剧综艺节目的出现呈井喷之势,常常有多档喜剧综艺节目同时扎堆荧屏。无论是《笑傲江湖》的草根选秀,还是《我们都爱笑》的开放式喜剧,又或是《欢乐喜剧人》的顶尖高手对决,电视喜剧节目都同样面临着创作周期短、本子难以精雕细琢、段子碎片化等困境。一方面通过多档喜剧类节目的带动,喜剧人的创作与生存现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另一方面电视节目自身的形态限制,又让喜剧人的短板暴露无遗。
如何让喜剧综艺成为推动喜剧创作前行的动力?记者近日访问了东方卫视《欢乐喜剧人》的总导演施嘉宁、知名编剧史航等业内人士,试图找到个中答案。
能被记住的是凤毛麟角
近年来出现在荧屏上的喜剧类综艺节目多为周播的形式,这对在节目中进行表演的喜剧演员来说,意味着每周都要有新的创作和段子问世。
不同于唱歌跳舞,无论相声、小品还是脱口秀,准备一个喜剧类的创作往往耗费了创作者更多的精力。对很多喜剧演员来说,上喜剧综艺的工作强度和创作负荷更甚于一年一度的央视春晚。在《欢乐喜剧人》节目中有着优秀表现的当红笑星贾玲表示:“三个月来,每天排练到凌晨,实在想不出本子了,就跟编剧在河边遛弯,然后一起想办法,这种情景在我脑海里总是挥之不去。”《欢乐喜剧人》总导演施嘉宁做过一个估算:“我们算过三个月时间,舞台上至少要有70个段子。这在以往的喜剧创作中是很难想象的。《欢乐喜剧人》不仅是表演,还是竞赛,这就要求喜剧演员一个礼拜甚至两三天就要创作一个节目参与PK,这就是电视。”
除了贾玲外,这个节目中的其他演员,沈腾、宋小宝无一不在承受着压力和煎熬。尽管每一个都是喜剧界的一等一高手,每一期的比赛也相当精彩,但观众看完之后能记得的,能留下更多回味和沉淀的却并不多。
细数近年来电视喜剧综艺中的作品,能被人记住的只是凤毛麟角。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张爱凤在接受《人民观点》采访时表示:“市场上影响力比较大的喜剧作品还是以‘经典作品’为主,因为‘经典作品’具有良好的观众基础,内容也较为人所熟知。原创喜剧确实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是缺乏创作人才和创作传统,缺乏喜剧思维和政策扶持。电视台开设‘喜剧明星’选秀节目,固然是一种方式,然而喜剧人才确实太少,使得喜剧创作后劲不足。”中国喜剧发展依然没有强劲的驱动力,那在电视制作的角度上,如何增添新的笑料?
中国喜剧创作人才匮乏
如果说喜剧综艺节目对中国喜剧最直接的冲击,就是电视对喜剧创作的“海量”需求,让中国喜剧创作的短板清晰地暴露了出来。相比起以往一年一度的全国小品大赛、全国相声大赛,以及类似于最高殿堂的央视春晚,如今一周一新的模式,对喜剧创作的系统性要求更高:多年磨一剑显然已经不符合这个时代的需求,源源不断的创作动机与作品,才是电视对喜剧创作的要求。
事实上,近年来诸如德云社、开心麻花、本山大舞台等喜剧品牌,通过剧场演出的手段培育市场,也培养了一批喜剧创作和表演人员。然而尽管如此,这种创作和表演是同一拨人的“一家一店”的做法,在登上喜剧综艺节目的舞台时,还是面临着节目储备不够、创作空间被压缩等困境。对此,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传媒学院副院长何镇飚表示,本质上的问题在于中国喜剧市场本身缺乏系统性的完善的戏剧人才,这其中包括喜剧创作、表演和经营方面的平台缺失:“美国经常有喜剧酒吧,连伍迪·艾伦这样的大导演、大编剧,都经常拿自己写好的段子去酒吧里试试效果。而国内供喜剧爱好者交流、演出的平台还是太少。把压力之下的应激反应转变成一种长期的、健康的、可持续的创作机制和包装体系,形成源源不断生产‘笑料’的喜剧工厂,这是我们目前行业的急需。”
喜剧绝非只是讲段子
除了创作周期变短导致的创作力缺失,喜剧综艺还将喜剧演员和观众之间的距离拉得前所未有的接近。尤其是比赛类的节目,由于晋级的决定权掌握在观众的手中,如何讨好观众,迎合他们的口味,成了晋级的关键,追求片面的效果、碎片化的搞笑段子,便成了不可避免的现象。
电影研究学者李迅曾表示现在的喜剧创作往往停留在“喜剧就是讲段子”这种思维上。喜剧创作绝不是单纯的讲段子,而是让表演者和剧作者一起磨合,创作出来共同的作品,演是一部分,“剧”是更重要的核心。玩概念、玩新奇、玩形式之后,若只是为“笑果”而写段子,那其实和微博网络段子手也没有区别了。怎样把给观众挠痒变成真正的逗乐,甚至带来更多的思考和长远意义是一个问题。
知名编剧、剧评人史航把这样的竞赛类喜剧节目比作武术比赛:“我们欢迎各路门派用自己擅长的形式比拼武艺,这样的同台竞技也让观众和演员本身看到哪些形式哪些革新是否完成得比较好,哪些还需要回收再生产,甚至是进行另一种创新研发。”中国的喜剧创作储备修炼不够,与此同时,喜剧样式之间的比武与交流也并不嫌多。史航认为,类似于《欢乐喜剧人》这一类的喜剧综艺节目最大的贡献,就是一次次地提供比武的平台和试炼的机会,喜剧人们只有通过一次次地比武,看清自己的长短,才有可能在发现问题的同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编辑:王日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