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保罗·泰勒现代舞团
提要:沈伟的作品让我感受到其中连绵不断的阴郁、悲观、扭曲的情绪,在心理上很不舒服。更可怕的是你还能感受到,他对这种沉浸在悲观中的感觉的无限享受,以及对自己这种状态的自恋和沾沾自喜。
上月,美国保罗·泰勒现代舞团在北京连续演出两场,一共包含6个作品:《挚爱的判节者》、《春之祭排练场》、《普罗米修斯之火》、《来自水星的讯息》、《罗生门式的三角恋》和《海滨广场》,虽然舞团整体状态并不在巅峰时期,但是作品的光彩却令人身心舒畅,简直是心灵之光。
这与之前一周献演的同样来自美国的沈伟现代舞团形成鲜明对比。沈伟的作品也有他独特的气质和动作风格,美与不美见仁见智。但是我首先想说的是,沈伟的作品让我感受到其中连绵不断的阴郁、悲观、扭曲的情绪,在心理上很不舒服。更可怕的是你还能感受到,他对这种沉浸在悲观中的感觉的无限享受,以及对自己这种状态的自恋和沾沾自喜,反正我觉得负能量满格。
不是说文艺作品不能悲观,而是展现这个悲观的目的是什么。玛莎·葛兰姆的作品也尽是悲观情绪,但我从中感受到的是:我心向往光明,而命运难以掌控、现实尽是黑暗,所以我悲哀的是向往光明而不得,绝望的是终我一生追求也改变不了的悲剧结局和永远到达不了的理想之境。所以才要用舞蹈抒发这些郁积得不得不说的情绪,而不是陷在悲哀里觉得悲哀本身特美。
保罗·泰勒的舞蹈则是从动作和呈现本身就让我们感受到无尽的爱与阳光。他的作品里也不都是讨喜的欢乐题材:惠特曼的《草叶集》中写到的美国内战伤员、排练场发生的窃婴案、“911事件”、纠结的三角恋……但是从这些悲哀的题材中,是人们怎么勇敢面对灾难、面对意外、面对不幸,怎么伤痕累累依旧要微笑着传递阳光。你觉得心里被这些作品注入了能量,而不像沈伟的作品那样,感觉自己的能量被榨取了。
可以看出,保罗·泰勒的舞团不在最佳状态,演员也有各种问题,如果这些作品交给一个国际大芭蕾舞团跳,效果肯定会好很多,但是这依旧遮不住作品散发出的光芒。
当《挚爱的判节者》里那个女主演一袭白色紧身衣,在男主角每每困难之时一次次伸出援手给予心灵上的援助、真诚拥抱、最后引领他走进光明天国的时候,你还是会觉得她简直就是自由女神的化身啊!手上没有火炬也能照亮一片天呐!
又比如《普罗米修斯之火》,节目单上说舞蹈是在讲“911事件”之后的美国民众。如果按照我们的惯常思维,一定要表现被恐袭了有多悲惨,满以为会看到满台哭天抢地、以手捶胸、祈求苍天。结果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他们反而一个个昂扬向上,舞步坚定有力、动作活力四射。普罗米修斯是什么?在希腊神话中为了给人类带来火种被宙斯惩罚的天神,被缚在高加索山脉的岩石上,每天遭受老鹰啄食内脏,而第二天伤口又会奇迹般地愈合,然后再遭受新一轮的啄食。这难道不是赤裸裸地给自己的祖国“拍马屁”吗?告诉每一个人,我们的国家在不停地为全人类做着各种贡献,虽然我们一次次遭到重创,可我们能够自我疗伤,我们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再站起来,并且我们还会继续发光发热照亮全世界的!这“马屁”拍得多么精妙,而且你会觉得这一切赞美是打艺术家心底最深处非常诚挚又自然地生发出来的。
反观我们舞台上的很多“主旋律”文艺作品,其中缺少的不正是真诚吗?不是一个重大的主题或是伟大的故事以舞台表演形式呈现出来就能被称为好作品。思想的高度、观察的角度、解读的深度、呈现的力度,这些首先不是取决于创作手法有多么高超,投入资金有什么规模,而是创作者甚至是整个行业思想境界的高度。
其实说到底,一部作品想怎样创作都是艺术家的自由,但我想美国人民应该特别愿意承认保罗·泰勒、玛莎·葛兰姆等艺术大师的作品体现了美国精神。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至少我个人可不愿意承认沈伟那样的呈现或是某些本土作品里的思维方式是源自我们伟大的中华文化的。
(编辑: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