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作家推荐 文学研究 诗词歌赋 散文随笔 小说故事 经典重温 荐书 书评 访谈 评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作家们被鲜花掌声惯坏了

2013-07-01 21:51:04来源:深圳商报    作者:

   

作者:李斌

  人文精神可以讨论的范围很广,笔者因关注于文学领域,故无法深刻地谈及文学之外的。与其对其他领域指手画脚说些过于外行的话,窃以为不如仅就文学领域的现象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况且篇幅的限制也不容许笔者有更多的“话说”。

  在文学艺术领域,笔者最想谈论的一个话题莫过于“不许批判”。

  文学批评是文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文学作品、文学现象的分析阐释,能够对作家的创作、读者的阅读与鉴赏等起到积极的作用。然而最近一些年文学批评奉行的是“表扬主义”路线,少见“批评”。作家们被鲜花掌声惯坏了,一些文学研究者也养成了慷慨唱颂歌的惯性言论。只有文艺表扬、缺少文艺指摘式的批评,就难以发挥文学批评应有的功能,文学很难有真实的更大的进步——尽管表面的繁荣很能迷惑人们的眼睛!文坛现在需要的不是表扬而是批评的声音。这个浮躁的时代,哪有那么多的大师和史诗?

  《文学报》的“新批评”栏目自创设以来刊发了不少批评文章,批评文章拒绝以往的“表扬主义”评论模式,本着学理进行艺术的指摘,言辞犀利,尽管不能说每篇文章、每一个观点、每一句话完全切中肯棨,却也不是“莫须有”的攻击。对于吹捧之风严重的当今文坛来说,“新批评”功莫大焉——这在文学商品化过于严重的商品经济大浪潮中,对于那些为了银子而疲于奔命不断粗制滥造的赶写式创作来说,意义更大。“新批评”当然得罪了那些习惯于接受鲜花掌声、习惯于听取阿谀之辞的作家,某些评论家也表达了不同的意见。

  《收获》杂志的两位人士便表达了对于“新批评”的不同意见,只是因为严重不满,所以有些言论难免失之偏颇。李建军的批评文章我几乎都读过,不是扣帽子就完事大吉的,而是有理有据,批评得虽然尖锐,却是有的放矢。这样尖锐的批评是必要的,因为在吹捧的风气之中,很多作家自以为是、我行我素,狂妄到根本不理会他人和颜悦色的劝告与温文尔雅的建议。没有文艺的批判,没有文艺上严厉的批判,怎会奏效?怎能对表扬主义的风气形成反拨,怎能惊醒作家极端自大的迷梦?

  如果还允许在学术的领域内有不同的声音,而不是完全压制异己的言论,那么不同观点的理性争鸣当然是必要的,不管争鸣者的任何一方有没有显赫的地位、高贵的身份或吓人的头衔。在此,我还想以《莫言批判》这本书所遭受的“不许批判”式的言辞攻击,来谈谈当下文学批评中人文精神的某种缺失。

  我与程桂婷本着学术的良知,本着对于文学的执著热爱,编辑出版了学术评论集《莫言批判》。该书完全以艺术的准则来评判莫言的作品,彰显了可贵的反思精神,发出了理性的批判声音。如阎浩岗所言:“并非出于‘看谁发达就灭谁’的‘仇富’心理”,“听惯了一片颂扬,再听听另一面的声音,对读者、对莫言本人,都不是坏事”。该书出版后,引起了众多读者的支持与赞同——无论对于文学创作,还是对于学术批评,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我们希望通过批评的声音推动文学真正的进步,而不是“皇帝新衣”式的繁荣。即便对于莫言本人,我们以为也是必要的。一个作家如果经不起质疑,经不起文艺的批判,只愿意接受大众盲目的吹捧,不能接受批评的意见,不能正视自己的创作问题,那么,他很难写出真正震撼人的灵魂的佳作,也不会有流传千古的篇章。

  为了使读者了解我们编书的目的以及《莫言批判》一书的性质等相关问题,我在新浪博客中写有文章来说明。然而,何勇海、“春祺”等很多人怀着一种先入为主之见,从奖项出发而不是从文学本身出发,在不读书不调查不思考的情形之下,对《莫言批判》一书妄加指责,甚至个别人加以人身攻击和谩骂。学者陈树义对此说:“多年来,无论是文学圈内圈外人,大家对文学批评的不满和诟病不绝于耳,但一当有点批评意识和风骨的文章面世,又遭到讽刺或围剿。这个恶劣的文学生态环境,即便鲁师爷在世怕也难应付与抵挡。”

  我期待理性的反驳却不能容忍恶意的非理性的攻击,不能为了博个虚怀若谷、博大胸襟、大师风范等等高级雅号而唾面自干,故而写有博文,激烈反驳了一些荒谬言论:“红眼病”、“自我炒作”、“得不到诺奖没有资格评论莫言”、“批判是文革遗风”、“只有批判,没有肯定”、“群殴莫言”、“棒杀莫言”,等等。这些恶意攻击言论盲目为“权威”、“大师”辩护的姿态非常明显,无非是压制批评的言论,以为小人物不能批评大人物。他们如果能够从批判的声音中得到启示,那将有益于文学批评环境的改善,夸大些梦想、往大了说,有益于国民性的进步、文明的进步——我认为比编《莫言批判》还要有意义。

  不管人们对于人文精神的理解存在多大的不同,然而自由、平等、理性等无疑会得到一致的高度认同。那些没有独立思想、惯于依附权威者,有意或者无意之中成为自由、平等、理性、文明的绊脚石,成为愚昧、野蛮与粗暴门下的打手。

  (编辑:李央)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