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作家推荐 文学研究 诗词歌赋 散文随笔 小说故事 经典重温 荐书 书评 访谈 评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红孩:《回不去的过去》,发现,还是发现

2016-12-01 10:50:35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 红孩

   
最近一段时间,接连看了几篇描写乡村的文章。一篇是何建明写她乡下母亲的。何建明何许人?

2.jpg


  最近一段时间,接连看了几篇描写乡村的文章。一篇是何建明写她乡下母亲的。何建明何许人?报告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江苏苏州人。她母亲今年八十六岁,一直住在乡下,别看八十多岁的人,还能骑电动车在乡村公路上穿行。看着何建明写随母亲回老宅祭奠父亲的文字,让人潸然泪下。还有一篇,是陕西西安一个叫史鹏钊的作家,他写了散文《出村庄记》,记录了许多山村里的往事,读后挺让人回味的。当然,在这之前我还看过许多写农村生活的作品,包括梁鸿的梁庄系列。


  我们这一代作家,大都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即使不是出生在农村,也多少有在农村的经历。特别是比我大上一二十岁的作家,他们起码有在农村插队的经历。因此,我常常说,中国的作家,基本是乡土作家。这些作家,即使进入城市,也是离土不离乡。我认识相当多的作家,他们尽管在城市生活多年,可他们写作的题材还是乡村。我以为,这不是什么坏事,这恰恰是中国这个农业国的真实写照。


  几年前,几家报社的副刊主任一起聚会,有人提出他们报社几乎很少发写乡村题材的稿子,道理很简单,重复的太多,没有新意。我虽然深有同感,但我并不完全支持这种做法。我觉得再熟悉的题材也可以有新的发现,我们评价一个作家,不在于他题材的新颖,而在于他对题材的发现和提炼。如果我们都认为中国乡土文学的作品写到了尽头,那我们失去的不仅是乡土题材,甚至是失去整个中国乡土文学。在这里,我们不必就乡土是否等同于乡村去仔细的纠缠,我们姑且把乡土视同于乡村。


  进入新世纪,随着城镇化的进程逐渐加速,许多的乡村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即使是户口在农村的青年人,也因他们在城市里打工而成为新兴的城市人,不管身份能否被认同被接纳,事实上就是如此。当下,虽然有一些文艺作品已经涉及这类题材,但从总体上看,还没有所谓的像柳青写《创业史》那样的具有时代意义上的大作品。


  对于中国的城镇化,我们现在的评价还不能成为定论。它需要时间的沉淀。也许几十年,也许上百年。这就如同我们写红军长征,写抗日战争,写抗美援朝,比之苏联文学,我们还远没有达到人家的高度。对于“文革”,对于“文革”前的十七年,我们的文学作品写的应该说够淋漓尽致的了。可对于改革开放的三十几年,我们还没有史诗性的作品,或许是时间离我们太近,太近的事物往往缺乏深刻的思考。


  在这样的背景下,当我接到江苏高邮市散文家姚正安给我送来的书稿《回不去的过去》,在阅读时更加引起我的思索。姚正安是高邮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农村,后通过考学考入扬州师范学院,毕业后当过中学语文教师,后进入市委机关工作,官至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业余时间,他不断坚持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兼顾小说、报告文学和文艺随笔。在中国的市县级官员中,像姚正安这样的一边从政一边从文的人很多,但能做到知足常乐、游刃有余的并不是很多。相反,有很多人常在二者间徘徊悱恻。


  与姚正安相识十多年,他的散文集、报告文学出了好几本,他也有多篇散文发表在我主编的报纸副刊上。我对姚正安的散文印象是文笔娴熟,语言朴素,感情真挚,题材以自身的经历和身边的见闻为主,其文章写得圆熟,中规中矩,与他的经历、身份十分的吻合。二○一四年五月,他的散文在获得第六届冰心散文奖后,我们曾经长谈过。我的建议是,在他退休后,可以多到各地走走,把写作的视野再开阔些,思想再解放些,这样或许能使他的散文创作有大的变化,也可称作质的飞跃吧。


  我这样说,并不排除其对熟悉的生活的写作。我过去曾说,文学的魅力在于去发现,发现生活中有色彩的东西,这色彩当然是文学的,是关于生命的,关于哲学的,关于美学的。我们生活在信息社会里,每天要面对各种不同的信息,我们写作者同普通人比较起来,不在于你知道信息的多少,而在于你在各种信息中去提炼出我们要表达的东西。我们不仅是生活的记录者,我们更是生活的发现者、思考者和引领者。


  从《回不去的过去》诸多篇什中,我明显地感到,姚正安的创作视野正在开拓,其对生活的思考也在深入,我想,这大概是他对生活的不断发现再发现的结果吧。回到开头我说的话,像我们这些从农村走出来的作家,在我们的创作上难免会不断地记忆过去、回味过去,可不管怎样抒写,我们终究是回不到过去了。正如姚正安出于好心给他年迈的父母买煤气罐,可老人还是愿意用柴锅做饭。现代化的紧张生活,或许倒容易让我们想放下脚步去回忆过去,不论苦涩还是甜蜜,你都不能复制。我们需要的是现代人的现代意识,只有用现代意识去发现审视我们过去的生活,我们的创作才会有新意,才会为读者喜爱和接受。那种死抱着过去,重复记录生活的作品,必然被社会所淘汰。因此,我要对姚正安说,也对我自己说,我们必须学会发现,只有反复的发现,你才会真正写出读者所期待的作品。在此,我愿与姚正安共勉。


  (实习编辑:王怡婷)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