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作家推荐 文学研究 诗词歌赋 散文随笔 小说故事 经典重温 荐书 书评 访谈 评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对于卡夫卡,只需要读他就好了

2016-06-03 14:19:22来源:深圳商报    作者:

   
作为卡夫卡最为著名的长篇代表作,《审判》书写了西方现代国家机器的残酷和腐朽,以及普通人生存之中无处逃避的荒诞与恐惧,展示的是一个梦魇般的世界,被称为“后世无法逾越,必读不可的小说经典”。

QQ截图20160602171841_副本_副本.png
奥地利作家弗兰茨·卡夫卡

20160603023838470.jpg
《审判》 (奥)弗兰茨 ·卡夫卡 著 姬健梅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04-27

t0177682382056f2d05.jpg
《审判》 (奥)弗兰茨 ·卡夫卡 著 柳如菲 译 新世界出版社 2012-11

U8596P1081T2D132315F6DT20131104111549.jpg
《审判》 (奥)弗兰茨 ·卡夫卡 著 2016-01-01 中国法制出版社

U13293P112DT20160602112845.jpg
《审判》 (奥)弗兰茨 ·卡夫卡 著 徐逸林 译 安徽师范大学 出版社 2013-04-01

  卡夫卡,这是一个对中国人来说再熟悉不过的名字。《审判》作为一部在全世界具有广泛影响的作品,为解读卡夫卡提供了一条极重要的途径。最近,由北大出版社出版的《审判》,根据德文原始手稿全新翻译,首次将卡夫卡未完成的多篇遗稿,翻译成中文出版,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甫一出版,受到许多读者的关注。究竟最新版的《审判》有何特点?新收入的几篇遗稿是否有助于推动卡夫卡研究?围绕这些问题,记者日前专访了该书责编、北京大学出版社法律事业部副编审白丽丽。


  直接翻译自卡夫卡的德文原始手稿


  作为卡夫卡最为著名的长篇代表作,《审判》书写了西方现代国家机器的残酷和腐朽,以及普通人生存之中无处逃避的荒诞与恐惧,展示的是一个梦魇般的世界,被称为“后世无法逾越,必读不可的小说经典”。那么,北大出版社此次出版的《审判》具有哪些特点?这是众多读者非常好奇的问题。“此译本直接翻译自卡夫卡的德文原始手稿。而其他不少译本是从英文或其他版本翻译来的。”白丽丽向本报记者介绍,德文原始手稿与卡夫卡的作品历程密不可分。卡夫卡把他的所有作品留给好友马克斯·布罗德,并且要求在他去世时,务必摧毁这些作品。布罗德违背了卡夫卡的遗嘱,保留手稿,1939年离开欧洲逃至巴勒斯坦时,尽管许多手稿留在英国牛津的博德安图书馆,但他仍然保有大量手稿,并将这些手稿遗赠给他的秘书兼终身伴侣艾丝特·霍夫。


  1988年,《审判》手稿通过苏富比拍卖以180万欧元的罕见高价卖给德国文学档案馆,创下现代文学作品手稿的最高拍卖纪录。2008年艾丝特·霍夫以101岁高龄过世,以色列政府开始争取卡夫卡手稿,对霍夫的两个女儿展开诉讼,2010年法院最终将卡夫卡手稿判给以色列政府,就在这两位老太太面前打开银行保险箱取走手稿,整起事件充满了卡夫卡式的荒谬。


  “此次北大出版社推出的版本,是引进的台湾译本,正是翻译自卡夫卡的原始手稿,直接从德文译本翻译过来,以卡夫卡作品集的校勘本为基础,系根据原始手稿重建,呈现了文字的真实原貌,保留原稿的拼字和标点,更接近卡夫卡原文表达。”白丽丽表示,此次版本,还原了被卡夫卡挚友布罗德修改与删除的部分,以及卡夫卡未完成的残稿,还有勘误的地方,版本更为完善。“卡夫卡是法学博士毕业,《审判》一书又充满了浓厚的法律色彩,所以我们特别邀请了清华大学法学院开设《法律与文学》课程的赵晓力老师作了全书的导读推荐,除了文学性,我们还强调文学背后的力量。”


  首次收入卡夫卡未完成残稿


  记者看到,最新版的《审判》收入了卡夫卡未完成的残稿:《检察官》《那栋房子》《搭车去看母亲》《去找艾尔莎》《与副行长对抗》《布斯特娜小姐的女友》,成为该书一大亮点。


  白丽丽认为,卡夫卡写作《审判》的方式对他来说非属典型:卡夫卡在写下开头一章的同时也写下了结尾那一章;原本终点已经确定,故事应该笔直地通往终点。可是,在主角被捕和遭到处决之间的故事中,卡夫卡也没有真正“以直线方式”来发展,而是把一连串的个别篇章或这些篇章的开头连接在一起,作为银行职员约瑟夫·K饱受折磨的那一年当中所经过的种种阶段,而且这连接往往相当松散。“这些篇章的写作顺序也未必符合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相反的,卡夫卡写这本小说时一再从不同的地方切入,有时把已经起了头的这一章继续往下写,有时则把另一章继续往下写,有时又另起一章,乃至于他手中始终同时有好几条线在进行,而他试图交替地把它们继续发展下去。基本上,在小说的每一章里,他按照自己发展文本的惯用原则,采用那种向前摸索、即兴式的发展方式。”


  白丽丽介绍说,这部小说是写在十册四开本的簿子里,卡夫卡有时也把这些簿子用来写作其他故事或写日记。从这些簿子里,他再把这本小说散记在各处的部分挑出来,分成个别的篇章,收集成手稿。为了保存这叠文稿,他用了两个不同的办法,把已经完成的篇章和尚未结束的篇章分别保存。根据作者将手稿分开的这种方式,本书中将构成《审判》的文本分成两部分:“章”和“残稿”。


  需要一提的是,本书收入的六篇残稿,主要内容都是前面正式章节中提到,但是并未详细描述的人物:K的母亲、女友艾尔莎,K的好友检察官哈斯特尔,与K斗争的副行长,K的邻居布斯特娜小姐的女友蒙塔格。“特别是检察官,在K的官司中原本可以发挥很大作用,但是前面的章节中却仅仅提了一下,残稿中有对这个人物有细致入微的描述。已出版的章节中,K的亲戚主要是他的叔叔,在残章中,K打算去看看自己的母亲,并对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了描述。这些残章有助于读者更全面地了解书中的人物和K的完整经历。”


  20世纪作家几乎都无法摆脱其影响


  在不少读者眼中,《审判》是卡夫卡“最难读、最难懂”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之于卡夫卡有何重要意义?“《审判》中的约瑟夫·K被一个想象中的法院控告,在整篇小说中,他努力想找出归咎于他的罪过。由于他反抗加诸在他身上的罪过,企图逃避,并且寻求帮助,反而更加深了此一罪过。这部写于100年前的小说,仿佛预示着现代人的绝望与困境。”白丽丽表示,该书出版之后,成为席卷欧洲的“现代人的困惑”之体现,也在全世界掀起了“卡夫卡热”,至今不衰。卡夫卡的研究专家认为,《审判》最高的艺术成就是,卡夫卡为这些人类语言无法捉摸、无法叙述的事物找到了适当的表达形式、某种物质上的替代品,并且在里面打造出这些事物的结构,甚至连最微小的地方都巨细无遗。


  《审判》自1925年出版面世以后,迅速成为经典。此后的20世纪作家几乎都无法摆脱其影响。卡夫卡挚友、奥地利作家布罗德称《审判》是卡夫卡最伟大的作品。法国作家加缪对《审判》一书如此评价:“这是命运,而或许《审判》的伟大在于它提供了一切可能,却未证实什么。卡夫卡的完整艺术是迫使读者一再地以不同观点去阅读其作品。”而米兰·昆德拉更直接声称:“我们无法比卡夫卡的《审判》写得更深入了,他为一个极无诗意的世界创造了极有诗意的意象。”除此之外,还有众多的作家受到卡夫卡的影响。比如著名的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说他写故事,是抱着极大的野心成为卡夫卡去写的,虽然自己认为成效甚微。他的一篇名为《巴别塔图书馆》的作品,还有其他一些篇章,都是他试图成为卡夫卡的习作。


  卡夫卡的影响是世界公认的,也是穿越时代的。英国诗人奥登认为:“如果要举出一位生于我们这时代的作家,却可以和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相媲美,那么人们首先想到的就应该是卡夫卡。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


  成为全世界不可忽视的文学符号


  值得注意的是,卡夫卡在全世界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文学符号”。为何卡夫卡具有如此之大的魅力?白丽丽坦言,借用被称为“波兰的卡夫卡”的布鲁诺·舒兹为《审判》波兰文版所作的“跋”中的一段话解释,即是:“卡夫卡在书中渴望向读者传递的这些发现、洞见和剖析,其实并不只是他个人的创见,而是所有时代和国度的神秘主义者的共同遗产。他们总是用主观、随机、特属于某种社团和秘密团体的语言来诉说这件事。然而这一次,卡夫卡用诗的魔法,首次创造出某种平行现实、某个诗意的实体,并且在上面展现了这些事物。虽然他没有讲到这些事物的内容,但是透过这种方式,即使是最虔诚的神秘主义者,都能感受到那来自遥远崇高事物的吹拂,对他们来说,《审判》即是他们核心经验的诗意体现。”这也许就是卡夫卡的魅力所在。


  至于如何读懂卡夫卡,就像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卡夫卡以及别的经典作家身上,同样适合。“每个人的生命体验是不一样的,甚至于每个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和心路历程当中,读同一本书的感悟都是不一样。作为经典作家,对于卡夫卡,我们只需要读就好了。”白丽丽说。


  (编辑:郑娜)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