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作家推荐 文学研究 诗词歌赋 散文随笔 小说故事 经典重温 荐书 书评 访谈 评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牡丹亭》成功不是偶然 反映时代的自由与禁区

2016-05-09 10:42:38来源:财新网    作者:米琴

   
杜丽娘一旦接触到外部的自由天地,就再难容忍自己那受禁锢的生存环境了……杜丽娘和杜老爷之间的矛盾冲突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

5cf6cc52e9cccb8_w370_h462.jpg
《牡丹亭》,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牡丹亭》中的杜丽娘追求恋爱自由至死不渝,死后鬼魂得以与梦中情人自由同居,还魂后按个人的自由意志与情人结为正式夫妻。可谓大获全胜。


  最初,杜丽娘享有的自由,连犯人都不如。犯人还有放风的时间,而杜丽娘幽居深闺,连自家的后花园都不能去。可她的思想一经解放,便突破了禁区。而《牡丹亭》本身,也正是思想解放的产物。


  在《人民日报》纪念汤显祖逝世四百周年的一篇文章中,汤显祖研究会会长介绍说:“《牡丹亭》的问世和轰动都不是偶然的,它是在晚明社会那种特殊的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在明代中晚期的思想界,‘异端’思想十分活跃,弥漫着一种思想解放的空气。异端‘狂士’们要求尊重人的天性,一切顺其自然。他们面向现实,执著地追求人间幸福,主张自得自适,按照自己的志趣爱好去生活。他们感到礼法名教、旧传统、假道学是遏止个性发展的巨大障碍,必须破除之。这种个性思潮波及思想文化各个领域,直接推动了晚明文艺领域的‘尊情’和‘崇俗’的风潮。”[注1]


  《牡丹亭》脱胎于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但二者之间存在巨大思想差异。有学者认为汤显祖赋予杜丽娘形象以“不自由,勿宁死”的理念,并解释了“思想差异” 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时代土壤的不同”:“《杜丽娘慕色还魂》产生于明初,朱明王朝致力于巩固政权,恢复经济,在思想哲学领域内全方位地倡导程朱理学。对文人采取笼络与高压双管齐下的政策,……在束缚文人思想的同时实行文化钳制,文人进退逡巡,……文学领域只能是歌颂升平,粉饰现实的台阁体盛行。因此我们可以理解背景放在南宋的话本,自然落入才子佳人的窠臼,思想意义流于一般。《牡丹亭》诞生在明中叶万历年间。这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均产生巨大变化,反对程朱理学兼摆脱礼教束缚的启蒙运动勃发,促成整个社会审美心理发生嬗变。” 这位学者认为,《牡丹亭》“在充满奇情异彩的杜柳二人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中,折射出反抗礼教、追求自由爱情和要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精神”。[注2]


  《牡丹亭》的时代精神,主要体现在杜丽娘身上。她自称“一生儿爱好是天然”。她追求的是“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这正体现了“要求尊重人的天性,一切顺其自然”,以及追求思想和行动上的自由。


  杜丽娘是官宦家的千金小姐,过着锦衣玉食,养尊处优的日子,可她对自己囿于香闺的生活很不满意。读了《诗经》首篇后,她感叹道:“关了的雎鸠,尚然有洲渚之兴,可以人而不如鸟乎!”不过这时,她只是感到郁闷,还没到不能容忍的地步。


  正因不满自己的封闭处境,杜丽娘才对外面的世界产生好奇和兴趣。当她从丫环那儿得知府内有个后花园,就禁不住问:“那花园在那里?”“可有什么景致?”得到答复后,她就对外面世界产生向往,感慨“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


  几天后,丫环建议她“到后花园走走”。开始,她断然拒绝:“死丫头,老爷闻知怎好?”她自己并没认为去后花园有何不妥,只是怕严守礼教的父亲知道。当丫环告诉她,杜老爷已下乡多日,她就不再反对。沉思良久后,她决定大后天去逛园子。这无疑是个冲破礼教的大胆行为。如果她自己思想上没解放,不可能走出这一步。


  而走出这一步后,她思想上又产生了更大飞跃。外面的世界让她震撼:“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她不由对限制她自由的父母产生怨恨:“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她开始感到自己“虚度青春,命如一叶”。


  除了接触外部自然世界,杜丽娘还在花神精心安排下与书生柳梦梅相遇相亲。在梦中,她体会了“两情和合”时的“千般爱惜,万种温存”。那自由相爱的滋味让她觉得“美满幽香不可言”。


  杜丽娘一旦接触到外部的自由天地,就再难容忍自己那受禁锢的生存环境了,甚至“睡起无滋味,茶饭怎生咽”。她不顾父母禁令,又去牡丹亭畔寻梦。在花园里,她发出了向往自由的强烈呼唤——“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


  然而,连逛花园都得不到允许的杜丽娘不免感到绝望。连人身都不自由,又何谈恋爱自由?面对自画像,她禁不住哀叹:“也有美人自家写照,寄与情人。似我杜丽娘寄谁呵!”她从此一病不起,直到中秋月圆。她感月而泣,心情沉痛:“轮时盼节想中秋,人到中秋不自由,奴命不中孤月照,残生今夜雨中休。”她是宁愿死,也不愿再如此不自由地生活下去了。


5cf6cc52e9cccb8_w370_h462_副本.jpg
昆区《牡丹亭》

  如果说杜丽娘的形象反映了要求个性解放,思想自由的时代精神,其父杜老爷则正相反,是旧意识形态的坚守者。他百般钳制女儿的自由,对女儿实行专制主义。他不仅限制女儿终日待在绣房,还时刻监视女儿的一举一动。比如,他询问丫环:“你小姐终日绣房,有何生活?”听说丽娘白天睡觉,就立即把她叫来训斥:“你白日眠睡,是何道理?假如刺绣余闲,有架上图书,可以寓目。他日到人家,知书知礼,父母光辉。” 他请老师来教女儿读书的目的也是要她“拘束身心”。杜丽娘不仅不能自由行动,也不能有个人意志和思想感情。


  杜丽娘还魂后自作主张与柳梦梅结为正式夫妻,按旧礼教是大逆不道行为。虽然柳梦梅中了状元,可杜老爷还是不认这个女婿。他强迫女儿离开柳梦梅,女儿不从,他就连女儿也不认了。可见他的思想有多僵化。后来还是因为万岁爷下旨成全这对夫妻,杜老爷才作罢。


  以前,有中国学者批评汤显祖在《劝农》那场戏里,美化了杜老爷,认为“作者还不是很自觉地把杜宝作为反面人物来描写”。[注3] 其实,不把杜老爷刻画成反面人物,正是《牡丹亭》的高明之处。杜老爷在剧中的戏份很重。有几场戏专门表现杜老爷,与杜丽娘和柳梦梅都无关。从这几场戏可看出,杜老爷勤政爱民,作风正派,又是文武全才,有勇有谋;因平乱立功,由地方官升至朝廷相级重臣,但其官性大于人性,缺乏人情味 (亦有评论赞他为国家利益牺牲家庭亲情)。虽然杜老爷并非贪官污吏反而是亲民清官和爱国将领,可他却是“爱自然,爱生命,爱自由”的女儿的劲敌。[注4]主要原因就是他的思想意识非常守旧且十分顽固。所以,《牡丹亭》中杜丽娘和杜老爷之间的矛盾冲突,并不是什么好人与坏人,君子与小人一类的冲突,而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而最后,杜丽娘获胜了,因为她代表未来。


  [注1]《汤显祖:艺术魅力穿越四百年时光》,《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3月17日第6版


  [注2] 张静秋,《一曲生命美学的颂歌———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和传奇《牡丹亭还魂记》比较》,《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注3] [注4] 徐朔方,《牡丹亭》前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


    (实习编辑:郑娜)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