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诗意的追寻》:典型批评的生命力

2023-05-15 19:48:26来源:中华读书报 | 段超    作者:中华读书报 | 段超

   
《诗意的追寻》是文艺理论家李衍柱先生在90周岁之际出版的一部人生路标集,选编了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诗歌、随笔、学术自述与访谈、代表性论著的序言或后记以及来自同行专家的评价文章

  《诗意的追寻》是文艺理论家李衍柱先生在90周岁之际出版的一部人生路标集,选编了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诗歌、随笔、学术自述与访谈、代表性论著的序言或后记以及来自同行专家的评价文章等,立体地呈现出作者近七十年的学术生涯。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文艺理论家,李衍柱致力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倡导“主导多元、综合创新”。他围绕典型范畴展开的理论研究和批评实践,表现出持久的生命力。

  “典型”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范畴,也是李衍柱学术研究的原点。1961—1964年,李衍柱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学系文艺理论研究生班,在美学家蔡仪先生指导下完成了毕业论文《学习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中的典型问题》。典型范畴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对于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历史唯物主义论断,其时代背景则是文艺界在“双百方针”(1956年)指导下对于“文学是写人还是写现实”这一问题的反思,认为要把“人”放在文艺创作的中心,强调人是反映现实的手段,更是目的。这一观点在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1957年)一文中得到集中阐述。典型研究正是对“文学是人学”命题的深化。“在蔡先生的影响下,我一直抓住典型问题不放,为自己掘了一口井,直到它能打出水来。我体会到,以锲而不舍的精神,抓住一点,触类旁通,联系实际,深入系统地进行研究,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科学研究方法。”(《诗意的追寻》,第104页)在此基础上完成的《马克思主义典型学说史纲》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典型范畴的学术专著。该书不但考证了典型学说在马克思以前的萌芽和脉络、梳理了马克思主义典型学说的发展及其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而且回应了西方现代文艺思潮对典型范畴的挑战,为文艺创作和批评提供了理论支撑。

  典型是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艺批评最高标准“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的一把钥匙。如果说文艺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蕴含着一定时代和民族的全息图像,“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那么世界文学史中的典型群像则“生动地显示出了人类艺术地掌握世界的历史过程”。(《诗意的追寻》,第129页)典型人物不是“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传声筒”(恩格斯:《致斐迪南·拉萨尔(1859年4月19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1页),而应体现“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的融合”(恩格斯:《致斐迪南·拉萨尔(1859年5月18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4页)。然而,受西方现代乃至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以“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为核心的典型理论一度被边缘化。李衍柱深入研究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诸流派代表作家、理论家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相关论说,得出了典型依然有生命力的结论:“典型和典型化范畴,不是一个不变的、封闭的模式。不论从历史发展还是从现实的创作实践来看,典型和典型化范畴都是一个开放体系,它应当在各民族的艺术实践中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典型范畴在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的艺术实践中,的确打破了19世纪现实主义典型创造的模式,但是它并没有否定自身,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身,并以新的形态和新的表现方式呈现于世界文坛。”(李衍柱:《文学典型论》,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326页)卡夫卡、福克纳、普鲁斯特、乔伊斯和马尔克斯等现代文学家笔下的人物形象丰富了典型的内容,甚至后现代主义先驱尼采也坚持典型的观点:“当我寻求对于莎士比亚的最高公式时,我找到的始终是:他塑造了凯撒这个典型。”(尼采:《看哪,这人》,周国平译,见《悲剧的诞生》,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339页)

  典型批评是优秀文艺作品的试金石,也是驳斥各种“文学(理论)终结论”的武器。我国新时期以来的优秀小说塑造了一系列新的典型形象,如《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孙少平和田晓霞等,《白鹿原》中的白嘉轩和鹿子霖等,《活着》中的福贵、《应物兄》中的应物兄以及《三体》系列中的史强和章北海等。莫言说:“写人生,写人的命运,塑造在文学画廊里面有一席或者半席侧身之地的典型人物形象,这是小说家的最高追求。”(莫言,张英:《我期盼下一个中国作家得诺贝尔文学奖——莫言访谈录》,《青年作家》2018年第1期)李衍柱认为,莫言《蛙》中的姑姑万心是世界文学史上出现的一个新人典型:“作品最大的艺术成就,是生动地塑造出了一个肩负着‘人的生产’重任的万心(姑姑)‘这一个’妇婴医生的典型形象。”(李衍柱:《中国诗学的春天》,山东文艺出版社2021年版,第304页)

  在李先生看来,新世纪以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超级技术的兴起“并未动摇文学作为适应人类审美需要的诗意的存在这一最基本的事实”(李衍柱:《中国诗学的春天》,山东文艺出版社2021年版,第98页)。“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只有与文学创作实践相联系,同步互动向前发展,才能不断找到自己的新的生长点。”(《诗意的追寻》,第180页)历史和文学都远未终结,典型批评亦始终保持生命力。

  典型研究与李衍柱后来的《文学理想论》《毛泽东文艺思想概论》《文艺学范畴论》和《经典文本与文艺学范畴研究》等著作,整理出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范畴体系。有学者指出,典型学说的成功本土化缘自现代中国文艺的“内需”(王一川:《“典型”在现代中国的百年旅行——外来理论本土化的范例》,《中国文学批评》2021年第4期);在这个意义上,《诗意的追寻》也是理论与现实、个人与时代双向选择的缩影。

  (编辑:李思)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