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一过,新春的脚步越来越近,街头巷尾一片欢乐祥和。赶大集、办年货,各地人民群众忙活起来了,送春联、送欢乐,各级文艺院团、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广大文艺工作者、非遗传承人等也都忙活起来了。随着年味儿渐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各种形式绽放出别样魅力。正是在传统文化焕发新生的浓厚氛围中,我们关于年的记忆被激活,关于新年的展望被记录,我们在年味儿中感受幸福,在仪式感中辞旧迎新。
非遗留住新年“老味道”
热气腾腾的年糕年馍、香气四溢的鸡鸭鱼肉、丰盛的年夜饭,春联散发出的墨香、除尘时的尘土飞扬、烟花爆竹残留的火药味,哪种味道是你记忆最深处的年味儿?或许每个人给出的答案都不一样。那些“老味道”曾在很多个除夕夜、五更天飘进我们的梦里,以至于年龄再大,离家再远也依然会对此魂牵梦萦。
年味儿是个什么味儿?它当然不是简单的吃喝玩乐,更不是无节制地放飞自我。经历了三年疫情,或许很多人越发理解了“有钱没钱回家过年”那句话的含义。回家过年包含着太多意味。年味儿是美食的香味,更是记忆中的乡味;它是与家人、朋友的团圆,更是与儿时自己的重聚;它是家人看春晚时的欢声笑语,更是期盼一个都不能少的和和睦睦;它是回忆,更是憧憬;它是缅怀,更是感恩。正是因为年味儿独特的价值与意义,人们生怕“年味儿”淡了,再也回不去了。
如今,当你看到街头巷尾的张灯结彩,当你看到社区、乡村写春联、送春联的热闹景象,当你在文化广场被舞龙舞狮的队伍围住,当你置身于农贸大集,非遗美食的香味扑面而来,幸福感也会涌上心头。那些熟悉的味道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退出历史舞台,它们在非遗系统性保护中得以流传,并依然“活”在当下。
近两年文化和旅游部举办的“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等系列活动影响广泛。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民俗等多个非遗门类相关的一百多支非遗小分队,为各地群众送上数百场文化活动,带领广大群众在非遗活动中感受“非遗过大年”的新年味道、非遗味道和家乡味道。
中国人过年,过的是辞旧迎新的“时间之年”,更是向上向善的“文化之年”。近日,各地自发组织“非遗过大年”相关活动,捧出年味“大餐”,迎接新年的到来。比如宁夏盐池县“浓情腊八暖新春”民俗体验保留了“吃顿杂合粥,感恩记心头”的传统习俗,腊八粥里用荞麦面捏成的鸟头、碾子、麦穗子等,寓意是感恩一年的收获。老味道里不仅有回忆,还有向上向善的文化力量。
大戏送上精神“年货”
过大年看大戏不仅是各地的新年传统,也是过年重要的仪式感之一。
作为一道“文化大餐”,春节的内容形式越丰富,越能散发持久且广泛的吸引力。过年的仪式感,来自“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的传统节俗,来自守更待岁、走亲访友的情感互动,来自形式多样的家风建设和家教传承,也来自看大戏、看春晚的“家庭保留节目”。一些戏曲名家常常分享这样的经历,他们过年时到农村演出,找一片空地,搭好戏台,方圆十里的百姓会自发地向戏台集中,有的人因为路途远,天不亮就背着干粮出发。演出现场,大人小孩都忘记了严寒,欢声笑语融化了冬天的风雪。这样的画面也是几代中国人关于过年的童年记忆之一。
过大年唱大戏一直是各大文艺院团的传统节目。近一段时间,各级文艺院团通过线上线下各种形式献上新年大戏,为广大人民群众送上精神“年货”。比如从元旦跨年开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2023年新年戏曲晚会》,节目既有原创戏歌《千帆竞发向前方》表现华夏儿女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精神风貌,又有戏曲联唱《风华》展现建党百年先进人物舞台艺术群像。整台晚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通过11台优秀戏曲节目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营造喜庆祥和、幸福美满的节日氛围。再如元旦前后,中央歌剧院开展为期9天的新年音乐会南方巡演,先后以8场高质量的音乐会,给各地观众送上新年祝福。演出作品既有西方歌剧《卡门》选段等,更有中国管弦乐作品《红色娘子军》等。每一首曲目都展现着音乐的感染力、渲染力和穿透力,让观众置身于其旋律中,给观众带来听觉享受的同时,更带来心灵的震撼。
随着新年脚步的临近,送欢乐到基层,送戏下乡的相关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城市剧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乡村大戏台等越发热闹起来,传统戏曲节目、传统文艺类型正在中国大地上绽放新的时代风采。
活动增添春节“新味道”
近日,国家图书馆整合馆内优质资源,精心策划推出“新征程 新气象 新篇章”元旦、春节主题活动,通过线上线下活动带读者寻味年俗、共读好书、乐享年趣,与读者一起度过一个书香年、文化年。
自1月14日起,中国图书馆学会倡导的“书墨飘香 悦享新年”春节主题活动已正式启动。由国家图书馆提供的新春文化大礼包,通过各级图书馆与社会公众分享,传递书香春意。新春文化大礼包包括“兔园册府——2023年新春典籍文化展”、古籍数字化文献和讲座等精品资源。其中,“兔园册府——2023年新春典籍文化展”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节庆习俗,同时穿插典籍文献中与“兔”相关的知识与典故,解读十二生肖中兔子所具有的独特文化意义,受到广泛好评。古籍增添了年味儿,又在春节焕发新生。
过春节既讲传统年俗,也讲新意。年味儿可以是美食的香味,也可以是知识的营养。在近期举办的第十六届杭州文博会上,“宋韵江南·瑞兔迎新”主题展通过场馆设计、文物IP展陈、国风代表性品牌展示、传统工艺非遗匠作及文创产品展销,打造了一个“线上线下联动、喜庆国潮兼容”的网红打卡点。线上会场首次运用元宇宙概念打造“云尚宋韵”平台,“宋韵馆”“瑞兔馆”“非遗馆”“东方生活馆”四大线上展馆与线下展馆相呼应,带观众穿越宋代的烟雨江南,感受瑞兔主题色带来的新年气息。此刻的年味儿是近距离感受东方生活美学的获得感,也是沉浸式体验宋韵文化情趣的幸福感。
新年新气象,新年新机遇。辞旧迎新之际,也是我们应当系统思考如何留住老年味儿,增加新年味儿的契机。接下来,我们要通过挖掘文化精髓,增强节日仪式感,利用民俗整理、非遗保护、传习活动等传承新年文化,将传统文化融入时代旋律,吸引更多年轻人自发投身于传承中来。还要通过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文艺演出等丰富群众春节文化生活,营造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节日内容越丰富,年味儿自然也就更浓烈。传统文化活在当下,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也会成为一代代中国人的精神财富、力量源泉。
(编辑: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