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风送爽,凉露惊秋。时光飞逝而过,秋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秋天坚守着自己的萧瑟与收获,将世界点缀成金色海洋。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秋天。诗人海子曾说,秋天劈开了他,劈开了他的骨头。那么你心中的秋天是什么样的呢?画家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样的呢?
《金色的秋天》 伊萨克·列维坦 俄国 1895年 布面油画 82x126cm 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美术博物馆藏
伊萨克·列维坦(Levitan,IsaakIliich1860-1900)1860年8月18日生于立陶宛基巴尔塔,1900年7月22日卒于莫斯科。列维坦是俄国杰出的写生画家,现实主义风景画大师,巡回展览画派的成员之一。列维坦的作品极富诗意,深刻而真实地表现了俄罗斯大自然的特点与多方面的优美。他的写生画的独到之处是:用笔洗练、综合广泛、情感充沛,描绘大自然的状态以及各种精神感受的千变万化,富有沉思、忧郁的特性。
列维坦在19世纪90年代中期画了一些抒情性作品,杰出的有这幅《金色的秋天》。画家运用潇洒稳健的笔触和色块,高度概括地描绘了俄罗斯金黄色秋天的自然景象。这幅画是一首秋天的颂歌。湛蓝的天空,仿佛活生生的会呼吸似地,天空飘浮着灰白色的云,阳光穿过云朵照耀在同样蓝得发亮的小溪上,田野正在由绿变黄,树叶已全部变成金黄色。
《橡树景色》 亚历山大·卡拉姆 挪威 1859年 布面油画 173cm×140cm 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
这是一幅色彩明亮的风景画。画家以抒情的笔调,描绘金黄色的麦田、白云飘浮的天空、远方的丘陵。在开阔的空间中,两株高大参天的橡树,相拥挺立。这样的构图、色彩与形象的选择,给人以豁然开朗之感,令人领略到自然风光的迷人魅力。[NextPage]
《塞夫勒道路一景》 艾尔弗雷德·西斯莱 法国 1873年 布面油画 54.7cm×73cm 巴黎奥赛博物馆藏
艾尔弗雷德·西斯莱:法国印象派风景画家。受雷诺阿的影响,他运用明亮的色调、迅速的笔触来表现空气的流动和瞬间的水光波影的变化。1870年的战争使西斯莱退居到巴黎附近的马利,在那里创作了大量风景画。
普通的乡村道路在画家笔下呈现出一片温暖的诗意。他用透明的色调来表达天空、道路及两旁的树木、房屋,以精细的写实笔法,来展示他所感受到的阳光反射的效果。他用紫灰调子衬托生赭、明黄和土黄的色块,使深秋的季节呈现出温馨的暖意;乡村的道路用碎而有序的笔触来表现光与影。画家在这幅画中保持的是一种真实、生动而又多变的艺术特性。
《麦田》 彼得·德·温特 英国 约1815年 布面油画 113cm×163.8cm 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美术馆藏
彼得·德·温特(1784-1849年)出生在斯塔福的一位荷兰籍医生家庭。他虽然师从于瓦利,但他更崇拜革廷的艺术,他主要是画英格兰的风景,擅长于利用横长的构图描绘林肯附近平坦的乡村景色。
这是一幅强调阳光、空气的作品。麦田一望无边,空气显得透明,收割的人们沐浴在阳光下。画面分近景、中景、远景,以展示辽阔与深远,体现大平原的乡土气息。画面朴实,充满了洁净的泥土芳香。[NextPage]
《干草车》 约翰·康斯太勃尔 1821年 帆布油画 130.2x185.4cm 英国国家美术馆藏
约翰·康斯太勃尔:英国皇家美术学院院士,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风景画家。作品真实生动地表现瞬息万变的大自然景色,其画风对后来法国风景画的革新和浪漫主义的绘画有着很大的启发作用。
这幅《干草车》描绘的是康斯太勃尔诞生的村庄特福德(Flatford,又名:弗拉富德),该村庄位于英国萨福克郡(Suffolk)的斯陶尔河河畔(RiverStour)。画面大部分为天空所占据,表现的是平淡的乡间场景。其中一只循声而望的狗引领着视线:一辆干草车正在过河,河水平静温和,静静地伴随着正在河边淘洗的农妇以及其身后颇具特色的乡间小屋。沉着的色调给画面平添了几分静谧与安逸。在这并不开阔的视线里,远处萨福克起伏平缓的地平线被明媚的阳光笼罩,生动和活力由此而生。
画面上绚丽多变的色彩、真实的描绘和浓郁的抒情笔调都令人陶醉。这一切是如此自然、清新、真实,充满爱与美感,没有一点矫揉造作。
《麦田与收割者》 凡高 荷兰 1889年 布面油画 50.5cmX100.5cm 荷兰阿姆斯特丹国立梵高博物馆藏
这幅画是凡高在法国的一个精神病疗养院里创作的,那时主要是临摹他喜欢的一些作家的作品,也有少数自己的创作,这便是其中的一副。太阳像个大的咸蛋黄,天空有点发绿,山丘却是蓝色的,从低到高,拉成一条斜线,稀疏的坐落着几个简陋的房子,大面积金黄的麦田,麦浪随风翻滚着,是个丰收的秋天吧?可只有一个人挥舞着镰刀在收割,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你眼里的世界如此美好,可是却只有你一人在欣赏?这幅画很能代表凡高抽象派的画法,笔触非常简单,直线、点、圆圈,那收割者甚至有点丑陋,可是色彩却如此浓烈,金色的麦浪好漂亮,蓝色的山丘绵延着,太阳在最上端跟麦田呼应着,有一种凄楚的美。[NextPage]
《拾穗者》 让·弗朗索瓦·米勒 法国 1857年 83.5×111cm 布面油画 巴黎卢浮宫藏
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coisMillet(1814-1875年),是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受人民爱戴的画家。他那纯朴亲切的艺术语言,尤其被广大法国农民所喜爱。他出身于农民世家,幼年时便显露出绘画的天才,受到老师的鼓励而立志学习绘画。
《拾穗者》中的三个妇女正在收割后的田地里拾麦穗,用来补充家里的食物。她们的身后是堆得像小山似的麦垛,不过好像这和她们毫不相干。三个农妇穿着粗布衣裙和沉重的旧鞋子在低头拾穗,在她们身后是一望无际的麦田。此时此刻,她们的注意力都被地下的麦穗吸引着,扎红色头巾的农妇正用左手快速地拾着,右手握着一大束麦穗的同时,还压着身前装着零散麦粒的口袋,看得出她已经小有收获;扎蓝色头巾的妇女已经被不断重复的弯腰动作累坏了,她显得疲惫不堪,将左手撑在腰后,来支撑身体的重量;戴黄色头巾的妇女,侧脸半弯着腰,手里捏着一束麦子,正仔细巡视那已经拾过一遍的麦地,看是否有漏掉的麦穗。农妇们就是如此往复地劳动着,为了全家的温饱,怀着对每粒粮食的感情,不辞辛苦地拾着麦穗。通过远处的收割场面,我们可以发现这田地并不属于这三个拾穗的妇女,远处那个骑马的人才是这田地的主人。
《蒙福科的收获季节》 卡米耶·毕沙罗 1876年 布面油画 65×92.5cm 巴黎奥赛博物馆藏
卡米耶·毕沙罗(CamillePissarro,1830-1903)法国印象派大师。1830年生于安的列斯群岛的圣托马斯岛,1903年卒于巴黎。在他去世前一年,远在塔希提岛的高更写道:“他是我的老师。”在他去世后3年,“现代绘画之父”塞尚在自己的展出作品目录中恭敬地签上“保罗·塞尚,毕沙罗的学生”。[NextPage]
《拾麦穗的女人》 莱昂·奥古斯丁·莱尔米特 1891年 布面油画 101.60×78.70cm 墨西哥西蒙基金会藏
莱昂·奥古斯丁·莱尔米特是19世纪现实主义流派的领军人物,他出生在法国皮卡第大区的埃纳省,并在那里生活了20年。他眷恋着那里的农村生活,所以一生都是以农村为题材作画,并有幸成为这一杰出艺术流派的最后一位画家。
这幅画的作者是法国现实主义画派的莱尔米特。1890年,对官方美术沙龙感到失望的莱尔米特组织一批志同道合的同行,建立了法国全国美术家协会。《拾麦穗的女人》在该协会的第二次年展中展出,获得极高评价。这幅画描绘的是收割之后,田里落下零星的散穗。拾麦穗的女人大清早就起来,跨着一个竹篮,额头上的汗珠在骄阳下闪烁,她慢慢挪动着步子,四方巡视,遗落在田野里的麦穗越来越少,像小鸟一样找着自己的希望,而她一天拣回的麦穗没有多少。这幅作品充分反映了现实主义画派的特点,他们力图真实客观地描绘当时的法国社会,以生活常态和劳动大众生活为主题进行创作,再现人类初始的价值观和对劳动——尤其是收获季节的劳作的赞扬。与一些也喜欢描绘农村题材的印象派画家的不同的是:印象派画家则将在田间劳作的人作为是风景画中的点缀而已;而在现实主义绘画作品中他们已经成为了主角,辛勤的劳动与美丽的大自然构成了一幅幅人世间最美的画卷。正如雨果所说“神圣的劳动成了和谐的乐曲”。
《秋天的树林》(AutumnWoods) 阿尔伯特·比尔史伯特 1886年
艾伯特·比尔兹塔德或阿尔贝特·比尔史伯特(1830-1902)出生于德国巴伐利亚的杜塞尔多夫,后移民到美国纽约州纽约市定居。这位普鲁士出生的美国风景画家,以描绘美国西部各地风景著称。在“哈得逊河画派”的最后一代画家中,他在题材创新方面很有进展。曾多次在美国西部边远地区旅行,并以此创作了一些巨幅油画,因而闻名于世。善于运用风景画中细节制造壮观的效果。
(编辑:杨晶)
本文系北京文艺网综合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