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作家推荐 文学研究 诗词歌赋 散文随笔 小说故事 经典重温 荐书 书评 访谈 评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走在别人的路上》:不被丢失的灵魂

2015-03-11 10:20:35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

   

作者:古滕客
 
 
  中国首位卡夫卡文学奖得主阎连科,被文学界认为是莫言之后最有希望获诺奖的中国作家之一。其作品自《日光流年》开始,到《受活》、《风雅颂》等长篇,都是当代文坛的重要代表作。而在散文新著《走在别人的路上:阎连科语思录》(上海人民出版社)中,他努力进行自我的追寻,说出心灵的真话。读之,能够感到他在走别人的路,回归不被丢失的灵魂。
 
  这本《走在别人的路上》,是阎连科心路历程的再现。全书分“与其在土地上等待一种命运”、“在别人的路上,在身份的夹缝里”、“躲在711园子里看四季”、“人生是一个积量成质的过程”、“文学可以让人重新活过来”等七部分,以乐章的方式来表现。书中以独特的结构,重新梳理了阎连科作为一名作家,从出发到经历各种彷徨徘徊,终于又找到自我的心路历程。阎连科怀揣着巨大的情感,把自然与生命原初相连结,最终促进了一种觉醒的姿态,读来字字真情,让人难以自拔。
 
  阎连科的文字始终逃不开故土、乡亲等生命的来源。他带人们回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感受那个年代独有的色彩。回到了他的故土,父辈的生老病死,奋斗与落寞,无疑是中国一代农人的缩影和写照。他说出了真心话:“许多时候我对那块土地的恨超过我对那块土地的爱。而又在许多时候,我对那块土地的爱,又超过对那块土地的恨。这种矛盾,这种混乱的情感和困惑,其实也就是一个字—怨。”但这却抒发了一种重新拥抱生命本根的心情。随后,他关于城市与乡村,日子与生活,个人身份认同等的随想,是一个写作者的“在路上”。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故土沉重的关怀。
 
  阎连科抒写了关于文学的种种思考。如作家为什么写作?这话可以说得很漂亮,比如为社会写作、为艺术写作等等,但在阎连科看来,很多人是在撒谎。绝大多数作家刚开始都是“为物质的个人”而写作,特别是阎连科那一代,几乎人人如此。那么,怎样才能写作呢?对此,他说写作可以让人活过来,土地文化被作家心灵净化之后才具有生命和活力。但是中国作家所面临的写作环境不是压迫,不是牢笼,而是“约束和想象的软弱”。很显然,面对自己作品出版后遭到的冷漠和批评,阎连科在努力寻找解决的办法,厘清现实生活中的角色。
 
  阎连科对我们所处的世界和时代的深刻思考,是写作者灵魂的徘徊。他坦言,写作是为了对抗生活中的恐惧。对生命、疾病等的恐惧是肉体上无法克服的,但人有一个非常强大的心灵世界,能够在精神上、在自己的世界里去对抗。而写作正是提供了这样一个途径。焦虑,是一个作家写作的种子。甚至焦虑的起点,本就决定着一个作家气象的大小,决定着一部作品的格局和风格,决定着一部作品的方向和成败。中国文化的中心哲学是“中庸”,而不是个性;但文学的意义在于个性,而不是中庸。这是今天中国作家在整个中国文化和文学上的矛盾,而不是某个人和某种文学主义与中国文化的不合。
 
  阎连科的散文有着温暖而坚定的内核,展示的是对生命的善意与真诚,如涓涓暖流穿透人心,让我们的内心柔软、安宁,最终更加强大。就如他所说,写散文,写小说,不可能像舞台剧那样呼唤着、表演着;也不可能像电影那样,在镜头前表演和对生活与人物进行最逼真的模仿。散文或小说中,交付内心的渠道,甚至不是语言和构思,不是人物和故事,更不是技巧和技术。最好的交付的方法是,从实写来,“让你和土地融在一块儿;把你的心交给土地就行了”。此刻,阎连科褪去了小说中所有娴熟的写作技巧,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让人时时动容的瞬间。
 
  掩卷沉思,感叹于阎连科能在纷繁的生活中,用智慧的双眼和内心,采撷那些生活的珍珠,能把那些看似矛盾、混乱的问题解决于无形。阎连科的思考直射民族精神的核心,能让所有年龄段的读者产生共鸣。因为民族精神的东西,是真正超脱了时代和年龄的限制。所以,这部语思录,与其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精神漫游,毋宁说是一个当下社会人生的最切实的指引。
 
  (编辑:白俊贤)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