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作家推荐 文学研究 诗词歌赋 散文随笔 小说故事 经典重温 荐书 书评 访谈 评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龙门山的疼痛

2008-07-15 19:34:02来源:文学报    作者:

   

作者:薛原 

    “地震要来的信号最先被石墙洞里的蛇获悉,但蛇不与人通灵,它们钻出来在月光里爬行,我们并不理会。地震要来的信号被秧田的青蛙获悉,青蛙的皮肤开始过敏,青蛙满田满夜晚的叫,呱呱呱,呱呱呱,已经反常,我们却不能破译它们的真实代码……地震与死亡无二,轰隆,哗啦,一秒,几秒,当生产队重新沉静下来,便听得见尖叫、奔跑、吆喝、哭泣和石墙的倒塌。我一丝不挂站在前院的竹林里,抱住一根竹子……”

    再读这段文字感觉到了一种疼痛。这是阿贝尔在他的《隐秘的乡村》中的片段,题目就是《地震》,记录了他在11岁时遭遇的大地震。在书中他重复记忆了那次大地震——1976年在岷山一带的大地震。关于地震的记忆在《隐秘的乡村》中当然不是主旋律,但在今天,我却总想到书中关于地震、大雨、洪水和死亡的描写。从网络上得知许多地方发生了地震时,我并没有联想到阿贝尔的这本书。但当从新闻中得知四川汶川是地震中心发生了8.0级的大地震并影响了大半个中国时,我立即想到了阿贝尔和这本刚刚由我们良友书坊编辑制作的《隐秘的乡村》,阿贝尔所居住的平武县城与汶川之间从我所在的青岛看来可以说近在咫尺。阿贝尔所记忆的1976年大地震,一幅幅文字描绘的画面和眼前四川地震灾区的新闻画面重叠在一起,刺激着我的神经。阿贝尔的《隐秘的乡村》所呈现的,是一个一直生活在大山里的土著对乡村的疼痛的成长记忆和精神的自我拯救,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一直都住在岷山和涪江峡谷,住在出生地,像做一棵青稞,别无选择。很多年过去了,我的乡村还在,但曾经为我创造出对岸的碧绿的河流却被疯狂的采金毁灭了。在隐秘的乡村里,我感受着记忆的疼痛。我必须写下这些文字,写下一个上游人对上游的叙述与想象。”用《隐秘的乡村》封底上的广告语就是:写下一个土司家族的后裔对于消逝中的田园生活的挽歌。

    阿贝尔的记忆成就了一幅龙门山乡村的“清明上河图”,他所描绘的不是诗意的田园生活,他所描绘的是在诗意田园风光下的乡村的疼痛和沉沦。在他的记忆里,乡村的一切,如同一幅幅仍然清晰的画面,构成了在荒谬年代的乡村情景——青苔,水葵,草滩,惊梦,1976……这些建构一个人童年的事物,阿贝尔在呈现的时候已经是诗的意象了。但这诗的意象却是苦涩和悲哀的,尽管文字的呈现是诗意的,譬如:“1976年的春天是隐蔽的土豆花、繁茂的扁谷草和隐约的饥饿。土豆花在龙嘴子,在短坑里。紫色。像鸢尾花,像蝴蝶……扁谷草在河岸上,像生错地方的水稻。碧绿。粗糙,富有纤维,非常适宜于水牛宽阔的舌头和机械的胃。我们的饥饿是一个秘密……”

  (实习编辑:马妍)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