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作家推荐 文学研究 诗词歌赋 散文随笔 小说故事 经典重温 荐书 书评 访谈 评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诺瓦利斯的苏菲:并非洛丽塔(图)

2008-07-05 14:18:53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

   

蓝花[英]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著 鲁刚译 新星出版社 2008年3月出版

    诺瓦利斯是德国浪漫派最让人惊叹的一颗流星。他29岁英年早逝,留下不多的作品中却时时闪烁着天才的灵光,在德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被誉为“蓝花诗人”。22岁时,诺瓦利斯与当时年仅12岁的女孩苏菲相遇,这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一年后两人订婚,又过了一年,苏菲病逝,从此成为诺瓦利斯在作品中的牵挂。这段故事被英国当代小说家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捕捉,她以18世纪轻便马车似的速度、节奏、幽默和情趣,将这段历史编织成一部轻松易读、余韵悠悠的生活剧。

    诺瓦利斯推崇信仰、灵性,摒弃狭隘启蒙和工具理性。把计算和算计当成生活技能的当代人,恐怕很难进入他的作品。但菲茨杰拉德继承了英国作家轻快机智的传统,有着简·奥斯汀式的亲和力。她笔下的诺瓦利斯,是个活在自己精神世界里的贵族小伙儿,对苏菲一见钟情。不过苏菲并非洛丽塔,无论智力上还是情感上,她都只是个儿童。

[NextPage]

    诺瓦利斯对苏菲的爱,跟她的名字脱不了干系。“苏菲”的本义是智慧,而“哲学”一词的构成恰好是“爱智慧”。对哲学兴趣浓厚的诺瓦利斯终于可以将精神上的追求和情欲上的需要结合到同一个对象身上了。外表迷人,但尚未形成独立个性的苏菲顺理成章充当了“花瓶”,诺瓦利斯则满地意地幻想着自己孜孜以求的两朵花——智慧的蓝花和爱情的玫瑰——并插其中,光彩夺目:“这是苏菲,我真正的哲学……这是苏菲,我精神上的向导……”

    苏菲死了,这个理想从老丈人的客厅里移居诺瓦利斯的精神世界。于是,“苏菲”这个名字经常见诸笔端:“我觉得我对苏菲的爱仿佛处在一种新的光明之中……我只需越来越多地活在她之中。”“我的主要任务应该是使一切同她的理念联系起来。”——谈起苏菲,诺瓦利斯的语气不像是在说女人,倒像是在说“智慧”。

    苏菲的死,推进了诺瓦利斯的“魔幻唯心主义”。苏菲和智慧,在同一个世界里合为一体,正如诺瓦利斯的传世名作《奥夫特尔丁根》中所示:“最后,蓝花突然移动起来,有了变化,这时候他才想靠近蓝花,叶子益发闪亮,贴近变得粗实的花茎,花枝朝他垂下来,花瓣像鸟儿脖颈上那一圈舒展开来的蓝色羽毛,中间浮现出一张娇嫩的面孔。” 很难想象,倘若苏菲没有早夭,历史会留给我们怎样一位德国浪漫派诗人。

    诺瓦利斯的作品不易进入,另一个文化世界里的读者要通过有限的资料复现一个诺瓦利斯更加困难。好在菲茨杰拉德妙笔生花,用另一种“浪漫”,将这个德国故事调配成一本颇有英国风味的小说。机智灵动的话语时时闪现,菲茨杰拉德对诺瓦利斯的塑造,也极少先入之见。将之前出版的两本诺瓦利斯选集——《夜颂中的革命和宗教》与《大革命与诗话小说》——与《蓝花》放在一起读,让旁人眼中的苏菲和诺瓦利斯心中的苏菲相映成趣,比一比灵智的诺瓦利斯和生活中的诺瓦利斯谁更浪漫,因之更显意趣盎然。

    (实习编辑:项雷)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