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作家推荐 文学研究 诗词歌赋 散文随笔 小说故事 经典重温 荐书 书评 访谈 评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把活生生的传统呈现于当下

2008-06-23 09:42:07来源:文汇报    作者:

   

     ——读刘小川的《品中国文人》

    《品中国文人》 刘小川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中国文人,这是个极富色彩的话题。二千年来,绵延流长的中国历史,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前贤,他们像一颗颗闪亮的星星,镶嵌在蓝色的天幕中,他们的存在与互相辉映,成为人类历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中国文人,这是一个不容易说的话题。从屈原、司马迁到曹雪芹到鲁迅,他们诗文的选本、研究论文、专著,浩如烟海,每人都能建一个图书馆。《红楼梦》研究铺建成“红外线”后,华君武画过一幅研究曹雪芹发辫的漫画,讽刺吃“红”饭的人走入了歧途。
   
    拿到刘小川的《品中国文人》,心中有一份担心,作家型的小川何以选择这样一块硬骨头?能说出前人未道之言吗?但是一篇篇读后,此书对我有一种难以抗拒的吸引力。作家用全新眼光处理着传统的材料。内容结实,文笔一泻千里,作者凭借几十年深厚的积累、良好的艺术修养,写出极带情感色彩,类同当年梁启超的新体散文,它们“不守家法”,信笔而来又舒卷自如,议论雄辩,别具一格。
   
    《品》书选择的是我国文学史上十八位富有代表的前贤屈原、司马迁到鲁迅,时间跨度为二千年。从战国、秦汉到近现代,皇朝的更叠变迁,让每一时期的文人前贤,都带上了时代的烙印。我们常见历史语境中的人物梳理,抽象的归类、简单化的概念演绎已成通病,这种类同将“中医现代化”等同于“中医西医化”的弊症,除了便于讲学外,留下的病症是对于丰富多彩历史的阉割,历史语境与人物背影,离我们渐行渐远。
   
    作家刘小川读古代文人前贤,首先看到的是他们“挺有意思,一个个活得十分带劲。”就是说,前人的“生命形态,生存方式,生存向度”,让他喜欢,崇敬,于是便萌生了解与品说他们的愿望。就像作家写今日的生活,无法绕开当下活生生人的心灵与情感一样,刘小川把屈原到鲁迅十八位前辈文人前贤,看成是“血肉丰满,强大的个体”。从人出发,从人的心灵与情感出发,将他们的文学创作,无论诗与文,看作是个体生命体验的外化,这样即拆除了不同历史语境的隔膜,架起古今间一座桥梁。钱钟书说过:“东学西学,心里攸同”,刘小川看到的是古人今人,人性攸同。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新著》将古典文学发展,看作是对于“人性的强调与张扬”的历史,刘小川解读古代文人前贤,与章骆两人的看法惊人的一致。
   
    关注古代文人前贤的人生悲喜,刘小川对于笔下前辈情感把握十分仔细入微,例如他品读屈原的《离骚》,高度张扬其奔放,不屈,冲破天地人神界线的情感世界。并将这种“天地人神巫,五体合一”的创作,看作是开创了中国文人将政治理想保存于文化的传统,他认为屈原的语言艺术与人生的“行为艺术”是高度统一的,自沉于汩罗江,并非楚怀王的死,而是郢城被毁,他用这种极端方式,一方面显示了“美政理想主义者与君王,权贵的结构性矛盾”,另一方面,屈原的爱国情怀,又互补了孔子的儒家伦理至上价值观。二千年来,屈原个体生命表现出的历史悖论,激励着后来者,司马迁,杜甫,李煜,李清照,曹雪芹,都像屈原一样,直面生命的苦难,在语言创造的文化中笑傲人生。而这种爱国情怀又为一代又一代专制统治者与权贵所利用。
   
    语言创造的文化,在历史传播中,难免带有种种的遮蔽,客观的语境变迁,人为的曲解利用,让原本清晰的图像变得模糊不清。从关注人性变化出发,将语言艺术看作是情感与心灵的外化,刘小川的品评直指生命本源,挣脱出了层层枷锁,他对古代文人前贤的理解有一种可贵的深度,例如对于田园诗人陶渊明,习惯的说法是他辞官归回田园,看作是仕途不畅的人生退缩,但刘小川的眼中,陶渊明的田园诗是一种人性价值的确立,他关注房前屋后的一草一木、写鸡、写狗、写桑麻、写炊烟,是用朴素的语言,将人生朴素的欣悦表达得淋漓尽致,这种朴素,以一个人的真为底色,情性真,感觉真,心灵真。陶渊明田园诗的文学价值,是对抗着当时流行的堆砌词藻,拿语言作排场的六朝文赋。对于宋代词人陆游的评说,作者认为,流泪疾书岳飞《满江红》,时时怀念唐婉的陆游,是词人博大情怀的反映,他爱国爱酒爱山川爱美女,由此,他鄙视一切野蛮与龌龊,这种爱与恨贯串陆游的一生,构成了他的光荣与梦想,狂放与落寞,欢乐与辛酸。
   
    古时文人前贤的时代,他们经历的历史事件,刘小川在对他们人性的关注中,生命体验的解读中,一一找到了互联点。人与人的沟通与理解,此时拆除了历史的遮蔽,遥远古代的“血肉丰满,强大的个体”,变成了今天读者的朋友与前辈,让人们觉得真实,亲切。
   
    刘小川的品作,虽说字里行间充满激情,但是,它与近年来风靡大江南北的“大散文”相比,写得平实。这种平实是一种艺术修养与功力。它在叙述中,并不强加许多主观的议论,相反以崭新的历史文化视角展示自己的发现。
   
    读《品》书,让我想到了一个问题,传统与现代,它是我们知识界当下一个热门话题,上世纪末对“五四”的反思,时下方兴未艾的国学热,似乎都想接通传统的文化血脉。但是,对于文化传统的认识,常见的是瞎子摸象式为多。现代逻辑学带来人们思辨的清晰,但也让人喜欢上了削足适履,用概念规范无法分切的生命整体。有位古代诗文研究者,公开地称“经济全球化,文化也应全球化”,那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必须与西方文化驱同,用西方的理论观念一一加以评说解释,唯此才能完成现代化的转轨。这种将国家政治制度层面的现代化看法,套用于中国传统文化,其表现出的荒谬无知让人惊诧。文化与国家政治制度不是同一个问题,文化的多样性,恰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的基石。中国古代诗文语言的独特构成,与西方语言完全是两个系统。中国古代诗文审美的趣味、情致,就像中医中药一样,它要现代化,但不是西医化。刘小川的《品中国文人》将十八位古代文人前贤活生生呈现于当下,此书评说传统的眼光与方法,给我们对待传统与现代的思考,会带来帮助。

  (实习编辑:马妍)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