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作家推荐 文学研究 诗词歌赋 散文随笔 小说故事 经典重温 荐书 书评 访谈 评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读史先要“读”人——《洋人旧事》

2008-02-02 23:21:18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

   

作者:李菁

    在学校读书时,中国近代史留给我的记忆是屈辱、纷乱和动荡,对夹杂其中的形形色色的外国人更是没有好感,印象中大都是些面目可憎、颐指气使的坏蛋。无论是英法联军、八国联军里烧杀抢掠的士兵,还是强迫清政府签订屈辱条约的外交官,反正在那个时代出现在中国的外国人,清一色的丑陋、蛮横、没有人性。但《洋人旧事――影响近代中国历史的外国人》不知怎地吸引了我一口气读完,并对这段历史产生了新的认识和感受。

  本书记述了在十九世纪初到二十世纪上半页这百多年间陆续来到中国的十几个洋人和一个与洋人的“中国故事”,大致以他们在中国出现的时间排列成书。每一篇文字,不仅仅有这些洋人在中国的经历,还对他们的家境、青少年时期的成长历程做了生动的描述,使读者对他们性格的形成以及在中国所作所为有了更深的理解。一一读去,仿佛又看到旧日中国沉重的脚步。只是这一次,那些外国人不再是清一色的青面獠牙的纸片似的单薄,而是有血有肉、有自己的困顿和希冀的活生生的人。

  “……马礼逊的生活很快陷入了拮据中。不仅无法保证一日三餐,而且食品非常单调……再加上气候不适应,又处于半隐居状态,每天闭门读书,足不出户,他的健康每况愈下,最后虚弱得几乎不能在自己的房间里走动。没有钱,没有朋友,也没有合法的身份。他的日记里开始频频出没‘抑郁’、‘孤独’和‘沮丧’这样的字眼。”这是为传播上帝福音、抱着献身的准备而来的传教士马礼逊。

  “临出发前,每个间谍得到了一个从船上带来的日式饭团:和着湿冷的雾气,向野坚一急匆匆地把它吞了下去。目送着乔装完毕的几个同伴分批消失在远处洼地里的背影,他的心里不禁升起一股悲凉……此次执行任务不同往常,也许,这是彼此最后一次见面了吧?”这是甲午战争初期为主攻辽东半岛的先头部队做先导的日本间谍向野坚一。

  还有出于对生计的考虑来到中国经商的龙思泰、命丧太平天国枪弹下的华尔、把持中国海关45年的赫德、参与并影响了民国时期中国政坛许多重大事件的端纳、被命运所选择成为最后一个帝王师的庄士敦……这里的描述显然不同于教科书中简洁的、爱憎分明的历史叙述,而是试图从人性的角度重塑一个多维的历史空间,让读者自己去体味、去探究。透过一个个故事,我们看到的,是豪情满怀的年轻人奋斗的过程;是献身宗教事业的开拓者的艰辛;是冒险家对异国资源的占有与肆意践踏;是异乡人的孤独、恐惧与无助;更有旧中国面对欺凌时的无奈与不争……

  从这些异乡人的角度看,他们为了自己的理想、抱负,甚或就是为了寻一条生路,把一段或长或短的人生岁月抛在了旧日中国,在完全陌生的环境里忍受着不解与排斥,在别人的国度冒着被驱逐或是丢掉性命的危险去争取自己的的未来。从中国人的角度看,这些洋人各怀目的,到动荡的旧中国来淘金,有的得逞,有的未遂;但无论他们的初衷善恶,客观上,他们的到来促进了中国和西方的交流,不仅让中国了解世界,也使世界看到了真实的中国。

  他们中的有些人还对当时的以及后世的中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马礼逊花费二十多年时间编纂《英华词典》;龙思泰写出了至今仍是研究澳门历史的重要文献《早期澳门史》;赫德在掌管中国海关的45年间创建了一整套严格的海关制度,使其成为当时少有的廉洁、高效的政府机构;傅兰雅翻译了大量西方科技文献,推动了中国对自然科学的认知……无论他们最后的结局是成功还是失败,他们个人的命运都无可避免地与旧中国联系在了一起――影响了中国,也被中国所影响。

  《洋人旧事》一书不仅体现了时下流行的“讲故事一般讲历史”的特点,而且依旧遵循了传统治学的严谨,以学术的方法研究史实。作者本着再现历史,还原人物的初衷,在书中运用了大量的来源于人物日记、书信、演讲的文字,也使后人对他们当时所处的情境有了更深的了解。书中所提及的人物不仅有国人较为熟悉的莫里循、端纳、庄士敦,更有鲜为人知的太平天国的洋兄弟罗孝全、甲午海战中“镇远”舰帮带马吉芬、临城劫车案中的“洋票”鲍威尔等。对每一个人物,作者都竭力避免简单地脸谱化地定义他们,而是力图通过对历史细节的挖掘和展示,将其人其事全方位地呈现给读者。也正是由于作者执著的努力,才让今天的读者对这些与我们相隔百年的外国人有了超越时空的认知,进而对中国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有了更深刻、更理性的思考。而教科书里原本枯燥的历史,在这里,因有了人的气息而变得栩栩如生。

  如作者在引言中所说:“……通过这样一些活生生的人与事,读者可以看到中西交往史上一个艰辛、曲折时代的缩影,更能够体察近代中国社会一些深层次问题产生的因果,引发出触类旁通的思考。”

  历史为人所创造,读史先要“读”人。这也许就是《洋人旧事》一书吸引我的原因。

(编辑:萧晓)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