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作家推荐 文学研究 诗词歌赋 散文随笔 小说故事 经典重温 荐书 书评 访谈 评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村上春树《刺杀骑士团长》:人和国家,都要学会与痛苦的过去共存

2018-04-23 14:36:06来源:新京报书评周刊    作者:

   
对情感铺陈的沉浸、对情节推动的满意、对笔调想象的盛赞……无论如何,村上春树的《刺杀骑士团长》都让拿到此书的评审团们看到了一本好看小说,再次领略了村上春树式的独特笔锋。

  自《IQ84》以来睽违七年的大长篇,《刺杀骑士团长》的中译本最近终于由上海译文出版社翻译出版,这部七年磨一剑的新作,终于要跟广大书迷见面啦!上市这段时间,它自然引起了各方读者的热切讨论。我们也推出了专题报道,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点击译本之争再起,到底谁的译本更接近真正的村上春树?


  这一次,村上还是循着“丧失──探索──发现──再丧失”这一直以来的手法,塑造着当代生活里的孤独、疏离与困境,但又有些东西不同了。不少评论指出故事结尾令人大呼意外,至于这到底是个怎样的故事,是部怎样的作品?本期的阅读评审团,评审书目就是这本《刺杀骑士团长》。如果你也感兴趣,先来看看各位评审员们怎么说吧。


  另外, 也欢迎大家持续关注“评审团”,我们将不间断地为大家送上最新鲜的阅读体验。书评君期待,在这个新栏目下,向所有人提供关于阅读的优质评价,也同新的优秀“书评人”共同成长。


  The Jury of Books


  评审团


  本期书目

  1.jpg

  《刺杀骑士团长》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译者: 林少华


  版本: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年3月


  评审员


  001


  余霜仁(矢志不渝的中文人)


  合上书的那一瞬间,有一些恍惚。终于读完了,终于还是读完了。因为是村上本人和上海译文的老粉,所以从春节就开始期待简体中译本。如果期待是10分的话,冗长的阅读过程多少耗掉了一点分值,大概恰好抵消我作为粉丝自带的滤镜。


  那么回到这部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刺杀骑士团长》。


  豆瓣相关专区俨然硝烟四起的战场,火力主攻译者林少华老师和作品繁冗的字数与重复的元素。就我个人阅读体验而言,这两个问题确实存在,但也没有到如此令人失望的地步。


  自认读过几本村上的作品,尤其是在拿到《刺杀骑士团长》纸书之前,我正好重温了一遍《海边的卡夫卡》。于是,读完第一部《显性理念篇》,我确认这是熟悉的村上春树,始终带着少年气和一点理想化的天真的村上春树。


  很多短评认为这部作品是村上过往作品的自我重复,在我看来,这其实正是村上春树自我风格的体现。元素的重复出现并不是所谓作家的自我抄袭,而是因为这些问题是作者始终关心并且持续思考着的,比如存在和虚无,比如隐喻和真相,比如暴力和杀戮。至于发行之前被媒体多方报道的南京大屠杀相关内容,一方面是对雨田具彦人物形象的补充说明,另一方面,我想也是村上对这段历史某种意义上的正视与反思——“可是,四十万人与十万人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呢?”


  实际上,在对部分元素延续性创作的同时,村上也在《刺杀骑士团长》中进行了诸多新的尝试。字数当然也算是一种尝试,更重要的,是村上对人物交叉关系和故事行进线索的设计。“我”、雨田具彦及其画作《刺杀骑士团长》贯穿叙述的始终,妻子柚、好友雨田村彦、免色涉、秋川真理惠和“骑士团长”等人物在真相探寻过程中环环相扣,似乎一切都有因可循,但又难以捕捉到确切的踪迹。村上极喜欢在创作中运用“隐喻”这一概念,不论是雨田具彦所画的《刺杀骑士团长》,还是走下画作的所谓“理念”,都传递出某种暗示性意味,却不给读者过多提示;也正因为留白足够,隐喻得以成为隐喻。但隐喻之外,村上在这部作品的后几章,借“我”之口梳理了故事的完整发展轨迹,又以秋川真理惠的视角对故事进行重叠式的补充,好像给读者还原了完整的真相——但这真的是故事本来的样子吗?就像我们无法确定,免色涉与秋川真理惠、“我”和室究竟是不是血缘上的父女一样,村上依旧没有对“真实”本身给出答案。


  当然,这部作品并不是完美无瑕的。大概是村上本人经历的原因,村上作品中的主人公总是有些脱离人群,生存与思想带有某些真空感,主题和隐喻可以反复思考,但人物的某些行为逻辑难以琢磨。另外,请允许我吐槽一下这部作品里的感情线,“我”与妻子柚的分合在我看来实在有些莫名其妙,可能待我有过婚姻生活之后会理解的更深刻一些?


  另外,关于本书的翻译。虽然我很喜欢林少华老师在《海边的卡夫卡》时的翻译,但我还是要说,这本书的翻译有些滞涩。不知是林先生听取了直译的建议还是什么其他原因,书中很多地方过于直译,连我这个日语全靠动漫带的小白都能瞬间想起日文原貌。倒不是多么影响理解,只是在较长时间的文本阅读中突然跳出几句过于直译的句子,比如——“喂,且慢!你说的是免色吧?-是是,免色。”这总让我有一种空间错乱感,就像毛衣穿反了前后面,也能走出门去,却始终别扭。


  坦白讲,我对这部作品的喜爱远多于吐槽,因为我始终坚持也由心内敬佩村上几十年对文学的追求。这本书中对于“理念”本身的探讨,已经能够抽象到哲学思辨的角度启发读者,这背后需要的,无疑是作者本人心志的倾注。即便显隐之间某些真实无法确认,但书中村上春树的思考,是确凿无疑的真实存在。


  “哪怕云层再黑再厚,背面也银光闪闪。”


  阅读评分:8.6分(满分10分)


  评审员


  002


  花开花落几时春( 唯有读书可以拯救灵魂)


  还是相同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离婚的中年男子,高冷的无知少女,不紧不慢的叙事,低落舒缓的情绪,天马行空的超现实主义脑洞。偶尔反思历史,间歇探索哲学,时不时秀一下唱片方面的专长。当然还有林少华的翻译,再加上独特的封面设计。这便是村上春树新作《刺杀骑士团长》带给我的直接感受。


  总的来讲,这还是非常有趣的一部作品,起初看到名字的时候就十分好奇。“刺杀骑士团长”到底是个怎样的故事,想象了一些西方作品中可能出现的与此有关的故事,再想想村上春树的文风,觉得极其的不搭调,正是这种不搭调勾起了人我的好奇心。然后由这股子好奇心,引领了整部作品。


  在这本书里,村上探讨了一些从未讨论过的主题,如衰老与死亡、生命的延续,以及家庭关系等等。我们也可以从他多年的作品中,看到他从年轻的迷茫和浪漫,到中年充满现实隐喻和社会关怀的反思,到老年满怀人情味的对生命本源的思考,甚至都有了以前从未有的宗教意味。让人高兴的是,这本书里不但有赋闲但充满使命感的“我”,所有的配角,包括超现实的角色,都可爱而有趣。直觉敏锐的少女,完美神秘的邻居,有着名人父亲的大学同窗,这本书真正的主角画家,“骑士团长”,十三岁便离世的妹妹。这些角色,或多或少,都充满了人情味。


  在情节上,对我来说,这本书也比他的很多长篇小说更加吸引人,较多现实的描写,较少的抽象和隐喻,而即使在抽象和隐喻的部分,也充满了人性和张力。


  可以说,整个阅读体验美妙到无与伦比,就像是由一个引路人带领着,缓慢的走入了光怪陆离的奇异世界。尤其书中对绘画本身的见解,令我茅塞顿开,让我对绘画有了全新的认识。不管怎么说,在当下这个庸常的时代,随着时间的推移,村上的存在越显弥足珍贵。


  对于所有人关注的战争话题,只是一个隐喻的引子。但是,作为日本人尤其是作家,能够直面,也是难能可贵。


  我觉得村上春树写得最好的是寂寞,以及那种世间喧嚣与我何关的疏离,那种抱紧眼前温暖却如身在旷野的孤寂。读这本书,我体会到的还是那些深入骨髓的寂寞和孤独。


  对我来说,这部书算得上是2018年读到的最佳小说。


  阅读评分:9分


  评审员


  003


  霞天饛雀(坚持阅读只为阅己)


  非村上春树迷,却也看过几部他的书。作为读者,我希望他在新作中有所突破。读完《刺杀骑士团长》之后,这一期待落空了吗?我问自己……


  有一类作家可以不断从自己或他人的生活中提取新的创作资源,比如毛姆;还有一类作家可以在同内心的黑暗格斗中产生新的创作能量,比如黑塞,村上都不是。他和谐的生活顺风顺水,当然成功的代价就是,不再有新的刺激和能量,也不再有新的拓展,这对于创作者来说其实是危险的。


  村上意识到这一点,选择了非现实主义的创作路线。2009年耶路撒冷文学奖演讲中,他将小说家称为“以巧妙地说谎为职业的人”,认为以固有形式捕捉真相并予以准确描述在许多情况下是不可能的,小说家正是通过虚构向真相投以光照,通过将其置换为虚构形式来抓住真相的尾巴。但他又强调,必须在自己心底明确真相的所在,这是小说家“巧妙说谎”的重要资格。同年接受路透社采访时,他提到,“有必要写出后冷战时代的世态时,(你会发现)不管它的描写多么现实,都无法表达充分。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隐喻去描写。”


  给我的感觉是,村上擅长细节而不擅长编故事,需要技巧性的故事套路撑起架构,但太强的故事性他难以驾驭。回归第一人称叙事和惯常生活范畴,村上才能渐渐找回最初的感觉,摸清了自己能掌控的限度,也就有了这部《刺杀骑士团长》吧。


  一


  《刺杀骑士团长》的完成度比较高。全书主题鲜明,情节进展的节奏控制恰到好处,悬疑气氛营造得比较出色,是一部成熟的作品。熟悉村上的读者会在作品中看到各种元素:看似随和却各有内心的主人公、双重世界、洞穴、恶的隐喻、少年的成长……值得注意的是,在驾轻就熟的元素组合之外,村上锁定了一个明确的现实主题,或者说他终于让试探已久的主题以一种具现化的形态浮出水面,超乎我的期待。


  无论现实系还是非现实系,村上的每一部作品中都有时代的伤痕和烙印,有时作为背景,有时作为隐喻,更多时候是在小说人物的对话调侃与交锋中呈现。只是这种关注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无法撑起小说的内核。然而这一局限,在《刺杀骑士团长》中有了明显的突破,试探与摸索终于以明晰的形态体现在《刺杀骑士团长》这幅画里,那就是,对于历史中人性之恶的记忆与审判。


  2016年在日本福岛县举行的文学活动中,村上曾介绍当时还在创作中的《刺杀骑士团长》:“这个故事当中的登场人物,都经历了各种意义的伤痛(3·11东日本大地震之后日本经受了种种的伤痛)。我作为小说家却没能够做些什么,但又期待以自己的方式做一些事情。”


  在《刺杀骑士团长》里,骑士团长是理念的化身。主人公画家以及所有出场人物及未出场人物制造的所有东西当然是现实世界,其实免色的白色豪宅和画家发现那幅画的阁楼,尤其像井又不像井的地洞不妨看作是对理念的模仿。主人公画家创作的所有肖像画又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和艺术再现。从艺术世界穿越而来的“骑士团长”自称为“理念”,与现实世界的主人公“我”,将三个世界连成了一个闭合的“环”。


  二


  《刺杀骑士团长》是日本画家雨田具彦留下的一幅未公开之作。画作借用莫扎特歌剧《唐璜》中唐璜一剑刺死骑士团长的著名场景,以日本画的形式来表现,画中人物也移至日本飞鸟的时代背景下。整个画面具有夺人心魄的冲击力和狂暴气息,迥然不同于老画家往日的风格,似乎强烈地想向“我”传达些什么。主人公因之展开各种调查,终于揭开了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


  小说的高潮,无疑是“我”在濒死的老画家眼前再现“刺杀骑士团长”的场景。在以骑士团长外形呈现自称“理念”的小人的要求之下,“我”以画家之子亲手磨砺的厨刀刺穿了小人的心脏,目睹这一场景的老画家得以瞑目了。我认为,这个颇具寓言色彩的场面是整部小说创作的核心点,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已经在此结束。


  相信读者在读毕之后,疑问自然会浮上心头,被主角“杀死”的“理念”小人意味着什么,或者说“刺杀骑士团长”中需要被“刺杀”的到底是什么?“刺杀骑士团长”意味着什么,可以说是整部小说中最关键的谜题。


  三


  2017年村上接受日本《每日新闻》采访,被问到对《刺杀骑士团长》中投射纳粹大屠杀和南京大屠杀的历史阴影怀有怎样的想法时,他回答道:“历史是国家的集体记忆。所以,忘记过往或将其偷梁换柱是非常错误的,必须(同历史修正主义动向)抗争下去。小说家所能做的固然有限,但以故事这一形式抗争下去是可能的。”


  这一回答为这个谜题的解读提供了重要线索。如果说主角以画家之子磨砺的刀杀死了画家所封存的理念之“恶”,是“弑父”,是完成了“本应该发生的事”——这里本应该发生的事,指的是二战期间维也纳没有成功的暗杀,是中国大陆上对杀人命令的拒绝,是历史上本应做到却没有完成的对邪恶的阻止,杀死作为“恶”的理念的骑士团长,既意味着面对自身的黑暗面,也意味着自己这一辈人必须亲自履行的,对父辈历史行为的审判。


  村上曾说,我写小说的理由,归根结底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让个人灵魂的尊严浮现出来,将光线投在上面。如果说讲故事是用隐喻向世界说话,将故事之光照进历史的忘却之井时,让泯灭在黑暗中的个体被铭记、获得尊严,无疑是表达对牺牲者的敬意。


  四


  书中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表述集中出现在第二部第三十六、三十七章。对此,译者林少华2009年在《外国文学评论》发表的论文《作为斗士的村上春树——村上文学中被东亚忽视的东亚视角》中曾说道:村上文学中最具东亚性和启示性的东亚元素、东亚视角似乎没有得到充分关注和深入研究——那就是村上对近现代东亚充满暴力与邪恶的历史进程所投以的冷静、忧郁而犀利的目光。


  他对暴力之“故乡”的本源性回归和追索乃是其作品种种东亚元素中最具震撼性的主题,体现了村上不仅仅作为作家、而且作为人文知识分子、作为斗士的良知、勇气、担当意识和内省精神。特别是,由内省生发的对于那段黑暗历史的反省之心、对暴力和“恶”的反复拷问,可以说是村上文学的灵魂所在。它彰显了村上春树这位日本人、这位日本知识分子身上最令东亚人佩服的美好品质。


  而小说结尾,明确显示他要“把慈悲和爱作为基调”来让个体生命具有真正的尊严,这为日本与东亚关系的迷局指出了唯一出口,也体现出作为一个作家的村上对于暴力、战争、历史等议题的思考。


  五


  《刺杀骑士团长》中,流行文化与雅痞元素不断出现,具体到厘米、分钟的描述细致入微,但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村上在文字中透露出的更加旗帜鲜明的反战主张。他再次果敢地突破狭隘的民族主义,不惧右翼铺天盖地的叫骂。


  从人设角度来说,因为主角是画家,与村上本人的作家身份一样,都需要毕生寻找“灵感”,以及探索新的表现“灵感”的方式。和以往的作品相比,一定程度上“我”体现了村上对自己所作的剖析。但这次的“我”,他的内心多了几分柔软,有了一种“相信的力量”。正如村上所说:“人相信他人的力量,这一点以前没出现在我的结局里。”于是,他打破了以往始终如一的我、妻与猫的铁三角关系,首次出现了主人公的下一代,对家庭、对亲情作出了别样的思考。


  在《刺杀骑士团长》写作期间,村上在安徒生文学奖颁奖礼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影子的意义》的获奖演说,主张人和国家都要学会与痛苦的过去共存,而不是强行改写历史。果然,小说毫不避讳地直面“恶”:谴责二战时期纳粹德国入侵奥地利、残害地下学生组织,直接描写了“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等真实历史事件,展现了战争对人们内心的摧残,足以击垮一个本性纯真的年轻人对生活的所有向往。


  无论个人、家庭还是国家,都必然会有明亮的一面和黑暗的一面,如何勇敢面对那潜藏在深处的黑暗,战胜自我,恐怕是个永恒的命题。写出这样作品的村上,或许不再会被咖啡氤氲的文艺者奉若旗帜,却足以令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为之击节赞叹。


  阅读评分:9分


  评审员


  004


  有时歌唱(念旧敏感的瘦橘猫)


  村上的故事好像总发生在那些与周遭世界维持着表面和谐,内心深处却积压着迷茫不安的单身男子身上。主角们被生活突如其至的微妙驱使着,在某天"发条"崩断后的回响里,踏上了自我找寻之路。


  单身索居的人设好像更适合去追寻内心,再配以失业主夫或者画家、撰稿人等灵活的自由职业,更能有机会静待沉淀下来的一切,发现久违的答案。


  也许我们都是这迷茫者之一,可在生活马不停蹄的鞭笞下,不是所有这样的人都有机会开着"二手车义无反顾地踏上高速路";或者兀自切断一切外界关联,选择性地走出,与带着故事的有趣陌生人相交集;再或者自然醒后煮好黑咖啡,慢条斯理地清洗食材,制作"西红柿豆腐沙拉"的间隙,把唱片翻到"施特劳斯某某乐章"的反面……


  我们的生活,更多的是慌乱的在地铁口、便利店精准地抓起速食早餐,就着充好的速溶咖啡,开启写字楼里对着工作、电脑噼里啪啦的一天。


  而那种心安理得的悠然,多数只发生在村上的书里,但不管怎样也算是心灵上的慰藉。


  这次是故事发生在山上,彻底的隔绝。


  两条线插叙进行:间断性回忆患病早逝的妹妹;对面别墅里同样独居的神秘邻居免色君。前面节奏的缓慢,让你怀疑这铺垫的必要性,而神秘小庙的出现带动了整个节奏。故事也随之快速展开。


  爵士乐古典唱片仍旧穿梭其间,早在《奇鸟行状录》里的爬下与世隔绝的黑暗井底的部分又一次出现在这里。隐居于山已不够,还要爬下古老的井室式的地方,托人盖上石盖,体验暂时切断与外界的最后一丝关联。


  你会看到钱德勒雷蒙德的《漫长的告别》亦或海明威《杀手》里餐馆中的好似电影镜头的章节。把喜欢并受之影响的人公开于世,并写出了他们的感觉,很多人称之为致敬或者是读者的自作多情~


  众多线索无限交汇,读到最后发现一切都是值得。


  阅读评分:8分


  评审员


  005


  小阿鄩(一个喜欢碎碎念的大龄少女)


  人的一生如果自私一点,大多数人的一生只是一次没有特殊意义的不可逆转的仅有的体验。诚然我们作为一个现实的个体无法追溯历史,但是村上一直在理性的叩问过去的时光。


  很多人说这本书是村上的集大成之作,本书的村上式风格十分鲜明,他非常善于驾驭多条主线,也非常善于使用各种手法,将具象与具体相互交替,独立有相互关联,互为表里的表达村上世界。村上好像是一个努力把时间停止的人,他有着偏执的时间观念和生活习惯,没有子女的羁绊,他把时间最大化的用在极少的事情上,所以他的精神世界又宏大又狭小。不例外的是《骑士》也是有浓重村上风格的村上式主人公“有一点钱但是又不是大富大贵之人,所以极少的羁绊,自由度很高,有自己独特的爱好和会让人觉得独特的性格或者技术,有相对固定的伴侣或者有相对固定的伴侣感觉的人,对什么看似都比较淡定其实对什么都没有牵制感”的主人公形象。这种主人公,日子过的很潇洒,才会有几乎和“怪事情”相联系。但是这本书和之前一个不同的地方在于是一个“环”,他基本上把所有的故事都交代清楚了,虽然还是有没有不算真相的地方(比如室和真理惠到底是谁的孩子),但是比较完整交代了重要角色的去向,有博友说是不是村上自知年事已高所以才完整的留下一个故事?不得而知。


  书名《刺杀骑士团长》既是书中画家的一副不为世人所知的名画《刺杀骑士团长》,也是书中的一条重要的主线理念骑士团长,隐喻长面人还有围观者少女唐娜安娜。本书的高潮发生在主人公为救少女在骑士团长的授意下刺杀了骑士团长(理念)引出了一直观察记录的长面人,并通过长面人,无面人穿过有无之河,又在旁观者唐娜的帮助下回到原点,主人公得以重生。


  书中的“我”曾经认为刺杀骑士团长是画家本人年少时的一次失败的刺杀活动,画家在维也纳求学期间曾经加入一个组织,因忍受不了暴力政治,企图通过刺杀某人来换取短暂是的和平,可惜计划失败,整个组织除了画家本人以终其一生的沉默为代价生还,画家的女朋友(主人公认为是唐娜的角色)也不可幸免。画家一生的精魂之作,也是一生沉默的耻辱,画家画下这幅画是否就是将自己作为负责记录,胆小所以什么都不敢言语的隐喻“长面人”出现呢?而无面人度人渡河还需要特殊物品作为薪资,面无表情没有情感是不是又是画家无法言语的帮助自己生还但是同时没有是非旁观发展,所以画家也不知道的那些人到底是什么面目,是善良是丑陋,所以才用活着但是没有嘴脸的无面人代称?那最后的声称“你做的我都知道”的双层隐喻“白色斯巴鲁男人”那个作者认为可能是存在自己体内的罪恶,所以如果当年维也纳有大是大非,那么现如今,“我”在穿过漫漫黑暗里的,几乎要吞噬自己的是否就是心魔呢?


  村上最后把一切可能的脑洞用一个“环”归结了,虽然过去的已经过去了,看上去生活回归并有发展,但记忆不变,命运是一个环,没有解决的永远在静止中等人发现,这是任何人都避不开的。那一副画《刺杀骑士团长》完结了,关于“我”的刺杀一事看此也完结了,但是留下了两个疑惑,终将伴随真理惠和室的长大客观的摆在哪里,历史即便忘记了,现实仍在,这或许就是村上以前说过的“在石头和鸡蛋之间,我永远选在鸡蛋这一边”,人的感情无法遗忘。


  阅读评分:8分


  终审


  意见


  综合几位评审员的打分,《刺杀骑士团长》的得分为——8.3分(满分10分),综合来看,分数不低的同时,每位读者都有喜欢这本书的理由。在读此书前,每一位读者都出于各式各样的原因对此书充满了期待和好奇,而读罢此书,由于视角和关注点的不同,他们的评价又有所区别。对情感铺陈的沉浸、对情节推动的满意、对笔调想象的盛赞……无论如何,村上春树的《刺杀骑士团长》都让拿到此书的评审团们看到了一本好看小说,再次领略了村上春树式的独特笔锋。


  (编辑:王怡婷)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