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作家推荐 文学研究 诗词歌赋 散文随笔 小说故事 经典重温 荐书 书评 访谈 评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描述那些尴尬事的时候 他那么坦然|《冬日笔记》

2016-08-04 14:06:33来源:北青艺评    作者:张阅

   
母亲去世那年,还发生了一件介于生死之间的故事,即令他们一家从死神手边滑过的车祸。

ca6ce211bdc90ff_size195_w543_h272_副本.png

  《冬日笔记》


  保罗·奥斯特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6.1


  拿到保罗·奥斯特的书,很容易一口气读完,因为够好看。但这本《冬日笔记》读得不算快,我需要动用更多的共情能力去想象他所描述的感觉、体验、事件。普通读者感觉这部作品缺乏他那些虚构作品具有的吸引力,原因也在此,他们或许没有足够的主动,去与奥斯特做心灵互动,或许没有足够的谦虚,认定对奥斯特本人有意义的自传故事对无数敏感的他人仍具有通用价值,迎接他带来的经验拓展和精神抚慰。简单讲,我们看到一位诗人,在一首情诗中描绘他私人那无望的单恋,我们可能还是会感觉,“这首诗是为我写的!”


  所以,请用读诗的心态来读这本奥斯特写于六十四岁的、回顾爱欲与生死的心灵自传。尽管奥斯特一向很坦白,但这一次的坦白突破了一种极限,毫不顾及他作为世界级文学名家的形象。同时,他一如既往地将这种非虚构写作视为文学性创作。这本书的结构是音乐式的,从一个主题起头,发展,引发另一个主题,又时不时返回前面的主题。这种写法并非易事,奥斯特清楚自己的笔会走向何方,甩出去的渔线仍握在手中,想收回来就收回来,能带动读者随他文字所创造的情绪和氛围游走,而且保持着优雅。


  如音乐之序曲,他先以身体感觉邀请读者,而且是第二人称,这两个要素将伴随我们读完整本书。“你”体验到“冰冷的地板”、“前额都聚满汗水”、阳光驻留肌肤的感觉、臀部巨大脓肿痛到“一星期无法坐在椅子上”……然后是场景:三四岁时,在“脚与头之间的距离很短”的身体状态下,对地面世界如何专注,专注到五岁时看蚂蚁山太入迷,被三岁邻居偷袭打伤;祖母对母亲说的要很多年之后才能理解的话;破晓时分,熟睡的妻子那美丽的脸;在镜子里看到不同时期留到脸上的疤痕,以及由疤痕引起的哲理和回忆——“这个早上你望向镜子,意识到整个人生都是偶然的……”疤痕代表着愈合的伤口,伤口往往来自意外,如此,人生的偶然性写在人脸上。


  疤痕之于奥斯特,正如玛德琳蛋糕之于普鲁斯特,记忆开启,往事涌入。他平平淡淡讲述自己三岁半时留下的那个伤口,这体验本应激发我们的震惊、恐惧、疼痛,他却引出我们更深的共鸣:伤疤意味着无数种更糟糕的可能性,瞎掉或者死去,所以伤疤是好运的象征,跟随你去坟墓。


  前面说他优雅,即便是讲述最敏感的事,例如二十岁得淋病、二十五岁得阴虱这些尴尬事。除了运用比喻使读者以熟悉的意象拓展未知的体验,就是以毫无伪饰的真挚直接描摹状态,他对有过交集的姑娘们始终保持善意。作为讲故事高手,他甚至能预估读者的反应,说起一些尴尬病痛,“隔开一段距离看颇为喜感,但在那时你觉得难过……”他知道我们读到这一页都会笑。多年前他讲述成名前写作生涯的回忆录《穷途,墨路》里,有更多喜感故事,年轻人的窘迫感跃然纸上。


  但这一次,诙谐不那么常见,他这名老年人,是以冬日之沉静,写春日之萌动,对凶猛爱欲不喜不悲、不褒不贬地回顾和探讨。时间也许能让一个人想清楚昔日的恋情为何失败,也许它们依然是谜,但一定会让人感叹幸福之可贵。我们跟他一起看到,幸运来得有多突然,跌跌撞撞十几年,他就那样一瞬间遇到相知相伴、精神完满、同为作家的妻子,感情三十年不变。


  另一个大的话题是生死。他早已离异的父母的死亡,都是突然发生的。父亲在和女友做爱时死去,还没来得及看到“他那笨拙的、不实际的儿子最终没有穷愁潦倒”。而他母亲,电话里“听上去她好多年都没有这样开心了”,不到三天后,尸体躺在床上。这个精神焕发、魅力十足的女人(我们从奥斯特英俊的容貌可推断她有多美丽),对工作和孩子负责的坚强女人,经历过离婚、再婚、丧夫、再再婚、再丧夫的不幸女人,被恐惧症长年折磨的脆弱女人,对于她,奥斯特花了不少感情深厚的笔墨。于是我们能懂,母亲死亡后的各种因素,如何促发了奥斯特第一次恐慌症发作,那一段沉郁而坦率的描述,也让我们看到他出版回忆录《孤独及其所创造的》之后被父系家族遗弃的残酷状态。


  恐慌症,仿佛介于生死之间的黑洞。如果说整本书让我们感受到,一个人只要活得够久,回头看来,他所有的问题都会慢慢解决掉。那么奥斯特与恐慌症的搏斗,就是更直观的证明,至少他现在还有力量写下这本回忆录。为了让我们体会恐慌症,他讲了一个电影故事,告诉我们那个被下毒的濒死之人的命运,而他自己,则是被这场病打败了的硬汉。男子汉气概和保护弱小的正义感,在奥斯特作品中很常见,这本书里也能看出他的犹太人身份对这种三观形成的影响。


  母亲去世那年,还发生了一件介于生死之间的故事,即令他们一家从死神手边滑过的车祸。次日,他才看到自己驾驶的那辆车损毁之严重,“你本该昨天死的,但那时一位天使伸手将你拉回世间。”早些年,他在明尼苏达妻子老家还有一次有惊而无险的暴风雪夜驾驶,后座的女性团对他无限信任,毫无警惕,只有沉默自闭的老兵岳父知道这是与女婿的一次并肩作战。奥斯特常在小说中描写生活里潜藏的危险,心思敏感的人,会把对危险的幻想,放大成艺术,这是创作者的本能。


  书中也有略枯燥的琐碎部分,比如他以顺序写他住过的每一个处所。我们也明白,不琐碎,无以证明他早年生活、感情与事业之动荡,反衬他如今的安逸与幸福。如果从事文艺工作的年轻人想看励志故事,那就看这部分吧。


  (编辑:郑娜)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