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作家推荐 文学研究 诗词歌赋 散文随笔 小说故事 经典重温 佳作导读 精彩书摘 作家言论 九零后 特别推荐 荐书 书评 访谈 评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话说“中华第一龙”

2008-11-20 14:06:01来源:    作者:

   

作者:wdwgy666 

    这是一件玉器。一般的资料上如此介绍:
  
    玉器通体呈墨绿色,高26厘米,完整无缺。体卷曲,呈“C”字形。吻部前伸,并向上弯曲,嘴紧闭。头上无角,鼻端前突,对称双圆洞为鼻孔。上端边起锐利的棱线,端面接近椭圆形,双眼突起呈现棱形。前角圆而起棱,眼尾细长上翘。额及颚底皆刻细密的网状纹,网格突起作规正的小棱形,颈脊起长鬣,长21厘米,占龙体1/3以上。
   
    查阅了几种资料,发现对这件玉器的说明,大同小异,个别字词稍有不同而已,详略有别而已,说明者均是在认定它为玉龙的前提下,对其进行描述的。是的,它是龙,特别从外观上看,与今天一般意义上的龙形象——大卷曲的身形、网格状的“文身”、飘逸的长鬣——惊人地相似。于是,说明者在客观地描述完毕,往往忍不住来上一段发挥。信手翻开案头的一本书,它上面便紧接着写道:
  
    “龙体伸屈刚劲有力,长鬣高扬,似乎要腾云而起,驾雾远行。”
   
    作为龙的传人,我们对龙太熟悉了,就像熟悉我们自己。可人类的大困惑也正在于此,人是什么,人从哪里来……?认识人,绝不像猜“什么小时候四条腿长大了两条腿老了三条腿”那般容易;同样,龙是什么,龙兴何处……?研究龙,也绝不像说张三10岁属大龙李四9岁肯定属小龙那样简单。
                              一
    中国是龙乡,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处处留下龙的雪泥鸿爪。几千年来,不知有多少学人为研究龙而皓首穷经,但神龙一直见首不见尾,面目模糊,更甭说追其根究其底了。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华文明史绵延至第五个千年之末,翁牛特玉龙重见天日后,研究才柳暗花明。
   
    玉龙是1971年在翁牛特,被一名叫张凤祥的小伙子,在小泉山山坡上挖树坑时偶然发现的。“凤”出土了龙,翁牛特龙凤呈祥。
   
    翁牛特,因历史上久为塞外,苦寒之地,向来不为中华文明繁荣之中心。查遍汗牛充栋的史籍,业内人士在没有考古学地层关系的情况下,勉强推测玉器可能为商代遗物。商的先人原居于翁牛特一带,在西拉沐沦和老哈河流域繁衍、生息——两河在翁牛特境内汇流到一起。商人后来远迁黄河流域,建立起商政权。创造出中国最早规范文字的部族,制造出精良的玉器,应该说理所当然。
   
    是呀,翁牛特境内的最早居民,当时有史可考的只有先商,而且他们的文明的确高度发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特别是政治文明,在中华文明史上耸起了一个高峰。虽说其后不几年,便有考古学家考证,翁牛特境内早在一万年前,已经有人类居住,而那时虽然人猿早已相揖别,却不可能制造出玉龙吧?——相当深刻的图腾意识,渐臻规范的膜拜礼仪,已然娴熟的雕刻技艺,对于那时的人类,从理论上讲应该说还是不具备的。
   
    可是,商人的图腾是玄鸟啊。玄鸟,即候鸟燕子。时至今日,它们仍年复一年地在两河流域的上空,春北往秋南飞,呢喃不止。而翁牛特玉龙无论怎么打量,也不像一只鸟的,更甭说具体的玄鸟了。
   
    山穷水尽后,峰回路转。辽宁省喀左县东山嘴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一件龙头玉璜,与翁牛特这件玉器头部相似,人们便将它定位在红山文化上了。这时,已近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红山玉器说至今已三十年矣。
   
    红山文化,北中国远古时期一支著名的文化,不仅当世繁荣,而且对后世整个华夏文明的最终诞生,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它的发现与研究,始于二十世纪早期,至今已达百年之久,但也只能说方兴未艾,浮出土面而已,远未登堂入室,成为学界乃至社会共识。
   
    红山文化多彩多姿,其中,玉器的制造光彩多目,特别引人注目。而翁牛特玉龙恰好是玉器,且为绝妙上品,在龙形文物中,形体最大,制作最精,年代最久,当仁不让,“中华第一龙”舍我其谁?
   
    此后,“中华第一龙”以邮票的形式传到了信件所能到达的任何地区,翁牛特也因“龙的故乡”而声名远播于海内外。

[NextPage]
                                     
    二
   
    翁牛特玉龙长期以来被人们冠以三个“第一”,从其体积和工艺而言,它的第一宝座而今仍稳如泰山,但历史的悠久上(红山文化距今6600~4800年左右,通常认为翁牛特玉龙距今5500年上下,为红山文化晚期遗物),摇晃了。
   
    “中华第一龙”之前,还有龙吗?有的。众所周知,龙是图腾,而龙图腾的酝酿、产生、流转、完善,以至于最后成为“中华第一龙”这样的造型,其过程源远流长,不知有多少条龙在此之前飞升、降落,奔腾、涅磐了。在今辽宁省阜新市查河,出土了石砌龙塑,它才是目前我们所知的“中华第一龙”。石砌龙塑属兴隆洼文化,距今远达8000年之久,早于红山文化约3000年。更甭说其后,整个中华版图上,可谓群龙竞起,南延四川盆地北到东北丘陵东至沿海岛屿西达西藏高原,均响起过美妙的龙吟之声。
   
    龙形文物,统一为兽首蛇身。蛇,无腿无脚,却照样“行走”于大地,被古人认为是灵异之物,自然焚香膜拜。兽呢,因地而异,哪里的古人,便以那里大量存在的野兽为蓝本,进行艺术加工,而后演绎为龙首,具体说有猪首、熊首、鹿首等等十多种。
   
    回过头,让我们再来打量翁牛特玉龙吧。
  
    翁牛特玉龙身为蛇身,毫无疑义;头部为何动物?马呗,人们想当然答道,那柳叶形的眼睛不正是马眼嘛,那飘逸的长鬣不正是马鬃嘛?——而哲人告诉人们,搞学问,最忌讳的便是想当然。——这不,考古学家说,错了。红山文化时期,马还远未成群结队涌入红山古国(古国多山地、丘陵,虽也有草原,但在马眼里远不辽阔,非英雄用武之地)。既然人们的生产、生活还没有大量出现马的踪影,何谈对马的艺术创作,对马的图腾崇拜?
   
    这是从动物地理学角度而言,从玉器的制造风格上看,翁牛特玉龙与其他的红山玉器也迥然不同。从红山文化整体角度考察,红山文化位于今辽宁、河北、内蒙古三省区交接地带,幅员广达20万平方公里,以牛河梁为中心,建立起红山古国,龙为其图腾。图腾在政教合一的古国,是社会政治的信物,起着其他器物不可替代的作用。制作最为精良的玉龙应起码在牛河梁有所发现才是,但没有;而翁牛特偏居古国一隅,却发现了,岂不怪哉?
  
    “大胆假设”?有专家不顾世人的目光和声音,将翁牛特玉龙从红山文化的圣坛上请下来了。
                                     三
    将翁牛特玉龙放在哪座神龛上呢?
   
    世间,无论人或者物,圣者总是稀有的,而且往往独一无二,独往独来。翁牛特玉龙便处于这样尴尬的境地,目前,所有重见天日的玉龙中,只有在广德公镇出土的一只黄玉龙与其相似(比碧玉龙小,高16﹒5厘米),世上仅存两件,对揭开它们的身世之谜,不起什么作用。
  
    “翁牛特”是蒙语,意为“神圣”。难道“翁牛特”一名,就是冥冥之中为玉龙而取的吗?噫,作为毫无疑义的礼器,玉龙生来便高居神坛,供生民膜拜,也永远不食人间烟火,不走下神坛吗?“自古圣贤皆寂寞”,这是指人;难道,器也如此?
   
    专家认为,翁牛特玉龙绝非空穴来风,出土的文物中,总会有与其风格相近的器物,来帮助我们寻找它的渊源,揭开它神秘的身世。
   
    长鬣、柳叶形眼睛、大卷曲弯钩状的体形,将翁牛特玉龙与红山玉器区别开来,可也正是因为这三大代表性特征,“小心推论”,专家将它请到赵宝沟文化中来了。
   
    赵宝沟文化发现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距今6800~7200年左右,早于红山文化。赵宝沟文化出土的龙形文物眼睛写实而不夸张,颈脊均起长鬣(不管该动物有无长鬃),造型均呈大“C”字形。翁牛特玉龙恰好与之相吻合。赵宝沟文化的横空出世,给玉龙找回了家堂祖字,原来,翁牛特玉龙是红山文化诸龙家族的先祖,同红山文化数量众多的猪龙、熊龙并非为伯仲。
   
    因为原料为玉,人们将翁牛特玉龙推到红山文化的圣坛上;因为雕刻风格,专家将翁牛特玉龙请到了赵宝沟文化的领域内。打破沙锅问到底,翁牛特玉龙的头部到底是何动物?有专家答曰:马鹿。龙眼是马鹿眼,长鬣是马鹿角的大写意变形。马鹿是一种与马极为相似的森林动物,远古时期,在翁牛特等地大量存在。
   
    在此之前,人们指鹿为马了。
   
    行文至此,翁牛特玉龙的身世之谜似已揭开,但另一个更大的谜团随之在学者的心头升起:制作技艺令今人都叹为观止的玉龙,会在以制造陶器为主的赵宝沟文化时期出现吗?陶器是烧制而玉器为雕刻,工艺流程截然不同。再者,在玉龙出土的地方,为什么至今没有发现赵宝沟文化遗存,哪怕蛛丝马迹?还有,它出土的情形缘何那么蹊跷:仅埋于地下一米多深的洞内,洞用石块精心砌垒,玉龙平放洞底,别无它物。——关于这一点,四十年来,不知何故,似乎一直未引起有关专家的高度注意。
   
    到底是谁设计了这个千古之谜,而令我们百思不得其解呢?龙嘴紧闭,它自己是永远也不吟答了。
 
  (实习编辑:马妍)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