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饭圈”,需要整治的是环“饭圈”业态。
“饭圈”整个链子都掉在了地上。“饭圈”积弊,非一日之功。当年,粉丝这种新生物种在网络空间生长、发育,被人们寄予了不少浪漫的想象,误以为:粉丝与偶像之间的这种单向情愫浪漫、美好,纯属精神上的单恋,至少人畜无害。但“饭圈”圈着圈着,就变形了,沦为怪圈,乃至病变成毒瘤。
粉丝沦为“韭菜”
“饭圈”病变的原因甚多,其首因当数贪婪的资本。在资本的贪婪本性驱动之下,“饭圈”沦为资本逐利的欢场,而粉丝们多成为资本镰刀下的韭菜。
一些平台和明星经纪公司,巧立名目,编排了很多收割粉丝的剧目,除了常规的艺人生日会、新专辑发售期等需要应援费用的场合外,有的后援会还创造出了“专辑满月酒”、“集资PK”等花里胡哨的桥段,其目的都是在打粉丝钱袋的主意。很多粉丝,被圈在“饭圈”中,不自觉地沦为资本的提款机。
网信部门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终于落下,网信办启动“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持续两个多月,重点打击5类“饭圈”乱象。诸如鼓动饭圈粉丝攀比炫富;诱导未成年人应援集资、高额消费、投票打榜等行为均在严打范围。多款追星App被责令下架。
8月27日,网信办再发通知,治理包括“取消明星艺人榜单”、“优化调整排行规则”、“严管明星经纪公司”等10项乱象。管理部门连环治理组合拳下来,乌烟瘴气的“饭圈”得到了有力净化,很多“塑料明星”,在流量退潮之后,暴露了裸泳的原形。
整治“饭圈”,需要整治的是环“饭圈”业态。“饭圈”业态恶化了,关联者甚众。食物链的终端是粉丝群体,而食物链的上游端,则有平台、经纪公司、明星本人等,这些食客最终是要靠粉丝养活的。
问题是这些上游食客,贪心太甚、吃相难看,收割粉丝不择手段,甚至涸泽而渔。而可怜的粉丝,糊里糊涂中了围猎者的圈套,智商掉线,最终沦为他人刀板上的鱼肉。
“饭圈”需进行系统整治
整治“饭圈”,不是某一主体的事儿,而要从整个业态层面进行系统整治,既不能打补丁式治理,也不能运动式治理,还须从长计议,整链条治理。
这就要求产业链上的各个主体都要负起责任。首先平台要负起平台治理职责。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很多“饭圈”粉丝在社交平台上签到、打投、控评甚至互撕,搞得乌烟瘴气,严重破坏了公共舆论生态。对此,平台要向前一步,主动履责,打击、限制这些“饭圈”之中的疯狂、不理性的行为。
最近,微博平台在下线了明星势力榜后,还取消了明星超话排名,随后又宣布,坚决打击在政务、媒体官微下刷量控评寻衅滋事的账号。超级平台的这些努力,对于“饭圈”治污有显着效果。
除了平台责任,明星经纪公司、影视剧制作方、后援会、娱乐自媒体等所有打流量主意、惦记粉丝钱包的利益相关方,都应该“立正稍息”,正心诚意,走阳关正道。
说到底,整治“饭圈”,让整个业态回归良性循环甚为关键。此前“饭圈”乌烟瘴气,沦为负循环,劣币驱逐良币,毒化了网络空间。如今,网信部门的清朗行动有力遏制了“饭圈”加速病变的势头。
但是,仅靠外部手术还不行,尚需要内部免疫力和自控力的守门。各关联主体责任和自律,无疑是“防腐免疫”的安全阀门。只有内防严实,才能防患于未然。
粉丝群体的自我教育和“个人卫生”管理,是“饭圈”业态良性发育的关键。粉丝这个物种沦为“乌合之众”,根本原因是在群体意志和交叉感染面前,个人免疫力太弱,群体心理拉低了个人智商。自我失守,就沦为别人的俘虏。
“饭圈”破圈,粉丝只有走出对偶像的盲从和依附,告别癫狂、回归理性,方可把污泥浊水挡在门外。有什么样的粉丝,就有什么样的“饭圈”。而“教育”海量粉丝,显然要比治理带毒流量难度更大。
(编辑:夏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