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展览公告 市场信息 北京文艺网画廊 现场传真 经典导读 创意设计 美术先锋 理论家专栏 美术星空 微热点@ 美术学院 展场记事 美术评论 美术访谈 美术家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林瀚&晚晚:想把美术馆玩得更High

2017-03-28 13:58:59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作者:尤帆

   
2013年10月,在苏富比的一场秋拍中,26岁的林瀚买下了人生第一件艺术品——曾梵志的油画《面具》,开启了自己的收藏之路。

1.jpg

木木美术馆外观


  2013年10月,在苏富比的一场秋拍中,26岁的林瀚买下了人生第一件艺术品——曾梵志的油画《面具》,开启了自己的收藏之路。此后,他出手更为迅速,短短两年多,林瀚频繁地出现在博览会、拍卖会的现场,将300多件艺术品收入囊中,按他自己的话说,“我用很短的时间,变成了一个狂热分子”,也让国际艺术品市场注意到了这位来自中国的80后年轻藏家。


  我们约在了木木美术馆的顶楼见面,在这个并不太宽敞的阁楼里,靠墙一侧的书架上摆放着家族老照片和书籍杂志,旁边有个吧台,对面四把风格各异的椅子被错落地摆放其中——复古、中式、前卫……看起来混搭又时尚,从这个有意思的空间布置,可以隐约感受到主人的某种趣味。林瀚和妻子雷宛萤(晚晚)两人手牵手进来,选了张最舒服的沙发坐下。


2.jpg

木木美术馆外观


  这对1987年出生的小夫妻,在遇到彼此之前,拥有着各自的人生轨道,一个是崭露头角的年轻收藏家,一个是文艺女神,两人相遇,在结为伴侣的同时,也成为了艺术事业中最默契的拍档——一对中国年轻的私人美术馆的创始人。


3.jpg

木木美术馆外观


  木木美术馆建在798艺术区里,在这个标志性的艺术聚集地拿下一个这么大的空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林瀚记得,“2014年那时候798已经相当饱和了,没有大的空间给我们用了,这个地方当时还有好几个画廊、甚至杂货铺。”于是从一开始先跟人合用,慢慢有人搬走,后来才跟园区协调把这个空间完整地拿下来。


  与大多数宽敞、纯白大盒子式的美术馆不同,这个从四层结构的军工厂拆建而来的美术馆,因为房间的错落层叠,反倒像一座迷宫。而这恰巧也是林瀚和晚晚希望传递给的感觉:“我们希望不仅提供一个像大白微波炉一样的空间给公众,希望人来到美术馆有一种更想探索的感觉,所以在里面设计了很多小空间。人在空间里面有不确定性、未知性、探索性。很多人来其实都很喜欢这个空间,觉得挺好玩的。”


4.jpg

《安迪·沃霍尔:接触》银色工厂派对现场


  说起收藏,从内心层面而言,林瀚觉得这是一件非常自得的事,“好的艺术家,他有可能穷尽一生的观察和体验,去做一件作品,而我恰好有机会得以收藏它。可能观看你只了解到它的百分之五十,甚至更少,但你也获得了这个艺术家的百分之五十。”收得多了,就好像在跟很多艺术家在对话,“这个信息量我觉得是巨大的。”


  而对于林瀚和晚晚来说,木木美术馆的建成,则是一个把他们的收藏推向公众的过程。不管是跨越国度、时空的不设限收藏,还是将不同时空跨度的作品,比如将古代的充满历史感的佛底座和当代艺术大师极具观念感的作品并置到一个展览里,这种进入或呈现艺术品的方式看起来大胆而具有“打破性”。而在林瀚和晚晚看来,他们其实并不是刻意地去打破,相反是一件非常自然而然的事情,“是属于我们这个年龄层,非常当下的一种观看和思考方式。”


5.jpg

公共户外空间“M YARD木木花园”为798园区内的参观者提供了户外休闲区域,并将为公众带来更多公共艺术作品与户外演出。


  这种年轻、不设限的态度也使得他们把美术馆玩更high。前年,他们找到自己喜欢的建筑师董功,对美术馆外立面和门口空地进行了改造,希望能够与公众有更多的互动。于是,新诞生的“木木花园”可以让观众小坐、休息,而且还能做点酷酷的事。


6.jpg

夏日艺术之夜活动现场,木木花园音乐舞台吸引了中很多观众驻足观看


  他们发起了夏日艺术夜的派对活动,联合798里的很多机构开放夜场观展,表演、放映、音乐、啤酒,在凉爽惬意的夜幕里,迎来了五千人加入到这场艺术狂欢的火爆场面。在展览““安迪·沃霍尔:接触”的开幕派对上,他们将安迪沃霍尔这位波普艺术大帝的“银色工厂”概念从曼哈顿带回了北京,让木木美术馆变身“工厂”,呈现了一个实验音乐的现场,而开幕派对的2000张票,也在短短几天内售罄。


7.jpg

《安迪·沃霍尔:接触》银色工厂派对现场


  “非线性、全球性,


  一种新的观看方式”


  #专访木木美术馆创始人林瀚、晚晚


  Q:我们知道现在美术馆越来越多,美术馆可能不能再仅仅是被动地接纳观众。你们一开始的时候是如何去捕捉、吸引观众的?


8.jpg

在加大的前厅空间内,公众能更好地翻看展览相关资料及休息


  林瀚:现在大家可能觉得很多年轻人会选择来到木木美术馆。实际上,一开始的时候很多年轻人是比较拒绝来到美术馆的,在他的印象里,美术馆和他离得比较远。当然这种“拒绝”是被动的,因为他没有获取这方面的信息。这一点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得通过互联网建立各种传播渠道,包括通过我们自己的微博去跟观众互动,让他们觉得跟我们是能够连接的,来美术馆是个非常自然的、一个可以互相启发的体验。


  Q:与别的美术馆相比,木木美术馆推出的很多展览是基于馆藏。不知道在展览呈现、艺术品选择上会有某种偏好么?


  晚晚:其实好的艺术品并不是一个很个人的喜好。艺术所谓的那个“好”是有共性的,并不只是我们觉得好。我们不止关注当代艺术,也收藏古代艺术。现在有一个bigarthistory的概念,说很多机构已经不单单去做单独一个时期或单独一个媒介的收藏和展览,都是把不同时间的艺术混合在一起,去产生一个更宏观的景象。

9.jpg

《林间空地》展览现场


  像我们“林间空地”这个展览也是试图去做这件事情。其实在做这个展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有人提出了bigarthistory这个概念,后来接近尾声时我才听团队一个人说,现在有些机构有这样一个趋势,想把时间性模糊化,让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艺术都交融在一起,产生一种新的力量。


  Q:比如“林间空地”这个展览,是如何体现bigarthistory这个概念的呢?


  林瀚:这个展览是从北齐时期的造像,到现代主义的18世纪的艺术家莫兰迪、科罗再到当代,它的时间跨度是非常长的,15个世纪。但是要说我们为什么去做这个展览,其中,这个展览受到非常大的影响,是康定斯基的《艺术中的精神》。


  晚晚:那本书是我在美院读美术史时的必读书,当时还不是看得很明白。但其中很多有道理的点,比如我们去看一幅16世纪的油画,跟看一件当代的艺术品,用的方式,被打动的点都是非常相似的。那个时候我就觉得如果一个展览,将十六世纪的绘画跟当代艺术放在一起,可能会非常有意思。像我们的收藏,一直都不是这么局限的,所以也想把这些馆藏,用我们心里一直对艺术的看法以展览的方式呈现出来。


10.jpg

佚名,力士造像,约618-907


  晚晚:尤其是北齐的造像,和唐代的历史雕塑,你其实能感受到铸造这些作品的人,他当时心里面一定是及其的真诚和专注的。这个是瞒不了的,它的线条,他在做作品时的愉悦,都保留在上面了。这个其实也是需要视觉经验去分辨。一般你在博物馆看到这种北齐的造像,可能是以时间的线性来呈现,以历史的角度,造像是什么时候铸造的、当时的历史背景、特点。这可能是一个传统的,大家已知的观看所谓古代作品的视角。


  但我们现在把它和现当代艺术品一同展览,它们能够产生一种对话,可以以一种看当代艺术的眼光看古代艺术。我印象里,一位大都会策展人在做画家提香的展览时说,他想改变一个视角,不是以一个历史性的着名画家来分析他,而是用看待一个当代艺术家的视角去看待提香,因为提香在他的那个时期就是一个当代艺术家。所以我们就希望能够从旧的作品给大家、给观众带来一种新的视角,新的观看方式。


  Q:为什么会做出不太一样的策展尝试呢?


11.jpg

在加大的前厅空间内,公众能更好地翻看展览相关资料及休息


  晚晚:我觉得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背景,地球变得更扁平化,尤其有了互联网之后,时间性会变得很模糊。你可以这个屏幕看古埃及的同时,在另一个屏幕看特斯拉。在你的感知范围里,你会觉得这两件事甚至是平行发生的,你的时间感会越来越模糊。所以我们做出这个尝试不是故意要打破什么,我觉得是有必然性的、是自然的。而且也是我们这一代人都能有的一种共鸣,而我们把它说出来了。我们就是这样看待和思考问题的,而且我们觉得这样看待和思考问题的方式给人带来很多的启发,所以我们想要去把这种想法分享出来。


  Q:你们把这种感觉通过美术馆的方式来呈现出来,比如当呈现一个作品时,会预设观众的反应吗?


12.jpg

荷兰艺术家圭多·范·德·维沃的影像作品《我没有跟随地球自转的那一天》


  晚晚:每个人看美术馆的东西都不一样,但他总会获得一些东西,无论多或少,而且方向也可能不一样。比如说有人来看到了底下那件荷兰艺术家圭多·范·德·维沃的影像作品《我没有跟随地球自转的那一天》,艺术家去了北极最北点,和地球逆着转了24个小时。别人可能觉得他的这个举动启发到自己,还有人会觉得,天啊,怎么还有人去做这样的事情。这其实是一种英雄主义和崇高的行为方式吧。当他知道这件事后,如果其它作品没有获得什么,也就够了。因为每个人的接受程度和接受容量都不一样。


13.jpg

展览现场-印度密宗绘画


  我觉得这是特别有价值的东西。比如说我们展览里有一个僧人的绘画,叫做tantricpainting,他们是匿名的,创作者也没有任何艺术教育的背景。为什么他们会画出那样的画?画出那样的画又是做什么用的?它又跟纯艺术或者艺术史有什么关系?其实那天有个很重要的Documenter的策展人,一个意大利学者,他很惊讶,你这里居然有tantricpainting,其实我来完中国之后要去印度,要去看一七几几年的tantricpainting。他说,你知道吗,在一七几几年的时候,这些绘画就已经是这样纯抽象的了,现在我们说极简主义和抽象运动之后就变成纯抽象的了。但在一七几几年,抽象这个概念根本就没有产生,在艺术史里面是没有的。但在tantricpainting的范畴里面它已经是这样了,那这个就很有意思了。当然我只是举个例子啊,每件作品都是像大海一样,只是你跳进去的点不一样的。


  Q:你们收藏了这么多艺术品,从全世界各种画廊、博览会、拍卖场上带回来,那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决定是否收藏一件艺术品,你们会更看重什么呢?


  林瀚:比如埃利亚松的作品陨石,我第一次见到它的时候也就是这样飘着,在一个空间里,当时觉得这个作品挺奇妙的。非常浪漫,有温度。其实它让我想起很多的电影,它好像外星人跟地球人谈恋爱一样。而且陨石是一种摧毁之后的美,是一种丑的美,所以它在我脑子里产生很多化学的反应,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事情。最重要它在这个展览里时间性与空间性的关系,比较容易让公众去感受得到。


14.jpg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的装置作品《引力》(Attraction, 2015)


  我觉得是这样,对艺术品的收藏的这种感受,不像购物,你想把它马上搁后备箱里带回来,更多是你对这个作品有种期待,这种期待是源自你自己。好多作品我们已经收藏了一段时间,每天它还可以启发你,告诉你不同的信息。我们看到后,就觉得这个作品会激发出我对它的思考,所以我是这么个心态,想说可以把它收藏。


  (编辑:杨晶)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