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艺术家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1872年3月7日-1944年2月1日)的名字与他标志性的风格相辅相成——红蓝黄三原色方块映衬在黑白网格之中。但很少有人知道他的职业生涯始于风景画和立体派作品。直至四五十岁,蒙德里安才开始尝试后来定义了他的作品。
今年是蒙德里安诞辰150年,《澎湃新闻·艺术评论》获悉,荷兰海牙艺术博物馆(Kunstmuseum Den Haag)和瑞士巴塞尔贝耶勒基金会(Foundation Beyeler)先后推出“移动的蒙德里安”(Mondrian Moves)和“蒙德里安的进化”(Mondrian Evolution),以审视和回顾150年来,蒙德里安带给艺术世界的创造性转变。
1942年,蒙德里安在纽约工作室
蒙德里安是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他以三原色网格画闻名,并试图通过看似简单的几何元素来建立普遍的价值观和美学。
从具象绘画开始,蒙德里安最终将其早期作品中的形式元素转化为纯粹的抽象绘画。他早年在海牙学习绘画,并与西奥·范·杜斯伯格(Theo van Doesburg)创立了荷兰风格派运动。
蒙德里安,《黄昏的磨坊》,约1907-1908年,布面油画,海牙艺术博物馆藏(贝耶勒基金会展品)
而后,蒙德里安发展出被称为“新造型主义”的非具象绘画,他认为这是创造普遍美感的必要条件。然而,蒙德里安不仅受到自然的启发,还在狐步舞和爵士乐的节奏中揣摩。
1911年抵达巴黎后,蒙德里安尝试和研究了立体派的绘画风格,他的作品影响了后来的色域绘画、抽象表现主义、极简主义等艺术形式,以及设计、建筑、时尚等领域。
蒙德里安,《树》,1912年,布面油画,德国斯图加特国立美术馆藏(贝耶勒基金会展品)
70多岁时,蒙德里安搬到纽约,在那里他结识了艺术家威廉·德·库宁 (Willem de Kooning) 、李·克拉斯纳 (Lee Krasner),以及收藏家佩吉·古根海姆 (Peggy Guggenheim)。
画出标志性的网格之前的蒙德里安
蒙德里安出生于1872年3月7日,1919年后的网格画才逐渐有条不紊。这期间他的艺术如何变化?贝耶勒基金会的展览“蒙德里安的进化”试图解答这一问题。
该展览是贝耶勒基金会高级策展人乌尔夫·库斯特(Ulf Küster)的倾心之作,他为展览工作了三年。贝耶勒基金会藏有7幅蒙德里安1912年至1938年的作品,这些见证风格变化的作品成为了此次展览最初的推动力。
蒙德里安,《桉树》,1912年,布面油画,贝耶勒基金会藏(贝耶勒基金会展品)
展览展出89件作品,其中82件来自世界各地艺术机构和私人藏家的借展,通过不同时期作品的比较与延续,可见之前的一切——19世纪90年代的风俗画、令人瞠目的神智象征主义作品、1911年之后在巴黎创作的立体派油画——都只是“新造型主义”作品的序曲。
蒙德里安,《红云》,1907年,布面油画,海牙艺术博物馆藏(贝耶勒基金会展品)
贝耶勒基金会的也展览借鉴了蒙德里安对“进化”的思考——经验积累,建立新的艺术发展阶段,进而引发进一步的见解。
展览强调了艺术家风格的发展,重点是他早期的风景,以及他对自然世界的热爱是如何演变为抽象的。其中最早一件作品是《拿着纱锭的女人》(约1893-1896年),画中描绘了一个室内的场景,它的边上是完成时被认为非常激进的《黑白双线构成》(1934年)。蒙德里安把这件作品送给了德克萨斯州的朋友,并在那里保存了很长时间,之后卖给了欧洲私人藏家,此次展览是该作品首次在欧洲展出。
蒙德里安,《拿着纱锭的女人》,约1893-1896年,布面油画,佩斯画廊提供(贝耶勒基金会展品)
《黑白双线构成》之所以如此激进,是因为它以无色展示纯粹的结构。如果将这幅作品与早期的室内场景比较,你会发现早在1893年,蒙德里安就已经对绘画构成产生了兴趣,网格已经爬上了画面的背景。当然,1893年的蒙德里安还不知道自己会成为一名抽象画家。这两件作品并排展出,可见蒙德里安对绘画构成的兴趣,而且一开始就基于矩形。
蒙德里安,《黑白双线构成》,1934年,布面油画,瑞士私人藏(贝耶勒基金会展品)
另一对组合是《欧勒附近的树林》(Woods near Oele,1908》和《纽约城一号》(New York City 1,1941年)。《欧勒附近的树林》描绘了夕阳下的森林,较大的尺幅包含了一个广阔的空间,细看则会发现油彩薄且平坦,这件作品可见蒙德里安如何驾驭空间,到了由油彩和纸组成的《纽约城一号》,更存粹的展示了空间与平面之间的关系。
蒙德里安,《欧勒附近的树林》,1908年,布面油画,海牙艺术博物馆藏(贝耶勒基金会展品)
“蒙德里安作品绘画是直觉和精确之间长期思考过程的结果,也是持续不断的个人研究的结果。”索尼娅·布拉加在《意大利建筑文摘》(Architectural Digest Italia)上写道,“蒙德里安认为抽象是一个接近真理和绝对美的过程,是他作为一个艺术家的首要愿景。”
蒙德里安,《纽约城一号》,1941年,布面油画和纸,德国杜塞道夫美术馆藏(贝耶勒基金会展品)
蒙德里安的三原色网格画通常被认为是静止的、严谨的、不带感情的。但海牙艺术博物馆“移动的蒙德里安”(Mondrian Moves)的策展人卡罗·韦尔比克(Caro Verbeek)认为,蒙德里安追求的是相反。他追求一种动态的感官体验,触发精神的兴奋。
海牙艺术博物馆藏有超过300件蒙德里安作品,2017年的一次大型回顾展上首次展出了所有蒙德里安的作品。此次展览侧重探索蒙德里安作为灵感来源的角色,与他的朋友和同时代的艺术家伙伴之间互相鼓舞的关系,以及后世艺术家从蒙德里安处获得的灵感。
海牙艺术博物馆“移动的蒙德里安”展览现场,蒙德里安作品与当代艺术家作品并陈。
贝耶勒基金会“蒙德里安的进化”策展人库斯特也认为,蒙德里安是一个充满感情的人,一些最初的批评者认为他对三原色的激进使用是一种疯狂的表现,“他们说,‘那个人一定精神有问题。’”
库斯特说,蒙德里安是美国爵士乐的粉丝,他会为到访他工作室的朋友播放爵士乐,还参加了约瑟芬·贝克(Josephine Baker)在巴黎的舞蹈表演。在纽约与蒙德里安同时代的艺术家李·克拉斯纳(Lee Krasner)也曾回忆说,“很难和他跳舞,因为他总是创造新的舞步。”
蒙德里安,《No.6/构成II》,1920年,布面油画,英国泰特美术馆藏(贝耶勒基金会展品)
不仅如此,韦尔比克研究则发现,蒙德里安也对早期电子音乐着迷。
1921年,当未来主义艺术家路易·吉鲁索洛(Luigi Russolo)在巴黎展示了一些世界上第一台被称为“Intonarumori”的噪音机器时,蒙德里安写信给他的朋友称自己也想制造一个电子音乐设备。他计划制作一件融合了噪音、音乐和色彩投影的艺术品,并在理论著作中详细描述了这个项目,却没有真正实现。
海牙艺术博物馆“移动的蒙德里安”展览现场
启发蒙德里安的早期声音机器的复制品在“移动的蒙德里安”中展示。 策展人还委托了荷兰泰克诺音乐(一种节奏快、通常无歌声相伴的电子舞曲)艺术家根据蒙德里安的音乐理念创作了一部新作品,这是一组如同机械杂音般的抽象声音。
蒙德里安,《四条黄线的菱形构成》,1933年,布面油画,海牙艺术博物馆藏(海牙艺术博物馆展品)
1922 年,蒙德里安在《新造型主义:在音乐和未来戏剧中的实现》一文中,寻找声音和色彩之间的直接关联。他提出了一种理论,即每种原色可以代表一个音符,而画布上的白色、灰色和黑色空间可以代表其他种类的噪音。韦尔比克认为,观众可以“听到”蒙德里安在网格画中玩味色彩。
蒙德里安,《八条线红色矩形的菱形构成》,1938年,布面油画,贝耶勒基金会藏(贝耶勒基金会展品)
“移动的蒙德里安”鼓励参观者从感官角度感受蒙德里安的作品。展览还与调香师合作,展厅中蒙德里安在巴黎、伦敦、海牙、纽约工作室模型被赋予了不同的气味。比如,巴黎的气味像火炉里的煤块,纽约的香氛则甜一些。库斯特非常欣赏韦尔比克策划的展览,认为其对蒙德里安的诠释方法“耳目一新”。
1926年,蒙德里安巴黎启程街工作室
对感官体验的关注,与蒙德里安对神智学的长期坚持有关,这是一种通过自然寻求“宇宙和谐的神秘概念”。蒙德里安想要“在观者和艺术品之间创造一个精神空间。”库斯特说,他把抽象看作是“一种获得神圣真理的冥想形式”。
蒙德里安的作品有各种开放的解释,源于艺术家不断地重塑自己,探索不同的经验领域:这种不停滞,也是其保持吸引力的原因。
“我仍然认为他是一位视觉艺术家,但人们应该重新定义视觉艺术家的含义。”库斯特补充道,“他的艺术体验不仅限于眼睛。”
蒙德里安,《胜利之舞》,1944年,布面油画,海牙艺术博物馆藏(海牙艺术博物馆展品)
对话|贝耶勒基金会“蒙德里安的进化”策展人库斯特
问:你最初是如何构思这个展览的?
库斯特:过去我们往往专注于艺术家的长处,但由于藏品的时间线,我们有了关于艺术进化的想法。
令人惊讶的是,蒙德里安最初是一位深受海牙画派影响的风景画家。他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实践并发展了来自这一流派的理论,直到他找到了一种更接近于他所认为的艺术依据。他认为,抽象画植根于自然。1920年代初,蒙德里安开始专注于黑色线条、白色背景以及在矩形网格中使用三原色。我们根据他不断演变的风格策划了这场展览,展示了他早期和晚期作品之间的关系。
贝耶勒基金会“蒙德里安的进化”展览现场,《欧勒附近的树林》(1908年》和《纽约城一号》(1941年)配对展出。
问:你能谈谈蒙德里安的早期作品与后来的抽象作品的关系,在展览中如何呈现?
库斯特:展览展厅的设置,并不是按时间顺序,而是分主题。有一间展厅专注于早期油画,另一间则专注于垂直构图。在那里,一幅1910年的灯塔画(西卡贝尔的灯塔,有橙色、粉色、紫色和蓝色)在1936年的一幅垂直构图(《双线蓝构图》)边,以展示他对垂直线条的持续使用。
蒙德里安,《西卡贝尔的灯塔,橙色,粉色,紫色和蓝色》1910年,布面油画,荷兰海牙艺术博物馆藏(贝耶勒基金会展品)
蒙德里安,《双线蓝构图》,1936年,布面油画,贝耶勒基金会藏(贝耶勒基金会展品)
1911年底,蒙德里安去了巴黎,受立体主义的影响,他改变了自己的风格,但他仍然关注空间中的结构。后来,他在荷兰发展了具象绘画风格,最终将这些空间结构与阿姆斯特丹附近杜伊文德雷赫特(Duivendrecht)的农舍结合。这些1916年的农舍作品让人大开眼界,你可以看到抽象并不等同于非具象,他在1914年创作的非具象绘画似乎比这些扁平农舍的更有空间感,他好像在具象绘画中尝试了尽可能的抽象。
蒙德里安,《杜伊文德雷赫特的农舍》,1916年,布面油画
这些冲突表明了一种“进化”,现代艺术的发展比“从具象到非具象”要复杂得多。
蒙德里安极具实验性,乐于给自己带来惊喜。 他画了农舍和风车,这是他开启自己风格的前一步。
蒙德里安,《温克尔磨坊》,1908年,布面油画,海牙艺术博物馆藏(贝耶勒基金会展品)
库斯特:基金会藏有7幅画蒙德里安的作品,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些非常有趣的事情。例如,蒙德里安从未使用过尺子;这些画看起来很精确,是基于直觉;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他开始用木炭勾画线条,但他经常不遵循这些线条;他画的一切都是徒手写意的,当你近距离观看时,会产生一种飘忽不定的感觉。
蒙德里安保护项目对基金会藏有7幅画蒙德里安做了深入的研究
在创作于1920年至1925年间的《绘画 I》 (Tableau No. I)是一件尤其奇妙的作品。在画面的红色矩形区域绘有铅笔网格,通过现代科技可以看到,他是如何遵循这个网格的,哪里又偏离了它,这使他的构图中更加自由。同时研究人员还发现。这幅作品中的黑色线条至少有六层颜料,而且他的笔触方向也与寻常不同。所有这些细节都是长期细致工作的结果。当然,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蒙德里安成了一个越画越慢的画家。
蒙德里安,《绘画 I》,1921/1925,布面油画,贝耶勒基金会藏(贝耶勒基金会展品)
左:红色矩形层下可见用铅笔和尺子绘制的严格而规矩的网格;右:从红色矩形延伸出的网格与现有比例重合。
问:蒙德里安的生活了经历很多(如一战,搬到巴黎、伦敦和纽约),这些经历对他艺术的影响?
库斯特:蒙德里安的人生有很多转折点,但他从未离开过艺术的中心,而且有着更高的目标。尤其,他对年轻艺术家的关注和帮助。当他来到纽约时,已经是一个受人尊敬的先锋画家,又因此很快接触到了如佩吉·古根海姆。蒙德里安告诉古根海姆,在她所有的艺术家中,他对杰克逊·波洛克印象最深,尽管他的作品与蒙德里安完全不同。他还和德·库宁和李·克拉斯纳成为了朋友,他们还曾一起去跳舞。蒙德里安赞赏李·克拉斯纳作品中的节奏,并告诉她要保持。蒙德里安后来的纸条实验很可能受到了克拉斯纳拼贴画的启发。
蒙德里安,《纽约城一号》(侧面局部),1941年,布面油画和纸
蒙德里安和他赞赏的年轻画家都有一种内在的节奏,这体现在他对爵士乐和舞蹈的热爱上。1919年他来到巴黎时,跳的是狐步舞。有一种观点认为新造型主义的开端基于狐步舞,因为舞者的动作是有组织的,线性的。
贝耶勒基金会“蒙德里安的进化”展览现场
注:荷兰海牙艺术博物馆“移动的蒙德里安”将展览至9月25日;瑞士巴塞尔贝耶勒基金会“蒙德里安的进化”将展览至10月9日。本文编译自《纽约时报》“海牙展览,蒙德里安的作品有了节奏”;《史密森尼杂志》“画出抽象网格之前的蒙德里安”;《ARTnews》对库斯特的专访。
(编辑: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