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文化史话之一:二十世纪初期的北京画坛
鲍玉珩,魏世安,薛翠华
文章摘要:清末民初,老北京由于封建统治的衰落,而丧失掉了其文化中心的地位。但是,又因为此后民国初期,老北京再度重新建立起来的重要的政治地位,大量的文化领导机关在北京的设立,以及学校特别是高等院校学府的建立,老北京的文化影响得以重振。北京的美术力量也重展雄威,比起清代还有所加强。从二十世纪初期,几十个画会和国画研究创作社团也蜂拥而来,本文仅就老北京画坛的历史作一个简要回顾,特别着重指出这些国画社团对于老北京文化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关键字:老北京,北京文化,画坛,北京大学,国立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湖社,中国画学研究会。
作者声明; 本文索引史料均缘自林木教授之《20世纪中国画研究》一书,承蒙林木教授允许引用,特此感谢。 笔者作为元明清朝的古都,老北京城的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北京曾经是宫廷画家以及文人集聚的地方。在北京,中国绘画一直颇有兴盛。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之后,北京在民国初期也是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由于北京有较为悠久的绘画传统;因此,在二十世纪初期,在全中国国画领域中,北京占据着一个独特的位置。
早在清朝末期,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就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第二年即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又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都对于美术教育的图画手工制定了标准等。
1918年。北京就在国内率先创办了现代中国的第一个国立艺专,即“国立北京艺术专科学学院”。该学院的第一位校长叫郑锦,是一位曾经留学日本的,工笔画人物,花鸟画家。这所艺术学院就是当今鼎鼎大名的‘中央美术学院’的前身。
郑锦(1883-1959), 广东省中山人,家学渊源,自幼从父习画,稍长,东渡日本,习画在西京美术学校,专供人体。
1912年,郑锦以其绘画入选东京帝国画展,为中国人入选帝展的第一人。归国之后,1918年,应民国政府教育部之聘,创建国立北京艺术专科学校,并且应聘为第一任校长。郑锦此后曾历任北大画法研究所水彩画导师,师大艺术教授,古物陈列所文华殿主任。郑擅长日本画,后改攻国画,于两宋院体画功力极深。其所作宋元体画<白马图〉,高3米长达约16.7米,为旷世之杰作。晚年,退居隐秘,以画自娱。此后,继任为该学院校长有林风眠,徐悲鸿等著名的画家。
林风眠(1906-1991),广东省番禹人,18岁中学毕业后赴上海,1919年赴法国巴黎,次年入法国第戎美术学院,和巴黎高等艺术学院学习美术,还曾经到德国游学。林在巴黎组织过“霍普金斯会”,并结识了蔡元培,受到其赏识。1925年,临回国,任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院校长,教授。1927年辞职到上海,任国民政府大学院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1928年,出任杭州国立艺术学院院长兼教授。1938年,出任北平,杭州两艺术专合并后的国立艺术专主任委员,但不久辞职。1945年,在重庆潜心绘画,1946年出任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院的教授。1947年辞职,退居上海,任上海国画院画师,中国美协上海分会副主席;文革期间,林曾经遭受残酷迫害,1977年定居香港。林风眠融会中西画的艺术,并且在中国画的创新探索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二十世纪中国画创新思潮中的中西融合道路的杰出人物。林风眠也是中国艺术教育的领军和先锋人士。
徐悲鸿(1895-1953),出生于一个为人画像的农村画师家庭,从小就受到严格的写实训练。他9岁开始学习会哦华,曾先后就读上海国画美术院,上海复旦大学,此间结识了康有为,并且拜之为师。1917年,需到日本考察。1918年聘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1919年赴法国留学,就读于法国国立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同时,徐还到欧洲各国考察艺术,奠定了坚实的写实主义绘画基础。1927年,须回国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1929年9月,出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从30年代开始,许多次出访南洋,欧洲各国举办画展,并宣传中国艺术。1946年,戌出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任校长。1949年,建国后,戌出任中央美院院长,中国美协主席。徐悲鸿是现代中国艺术的领军和先锋人物,中国艺术教育的前驱。目前,北京的徐悲鸿艺术馆,经过几年来的修复,已经焕然一新,是学习和研究中国美术的必游之处。
当时在‘北京国立北京艺术专科学校任教的还有一批著名的画家,如陈师曾,王梦白,肖屋泉(俊贤),姚芒文,肖谦中,凌直支,李苦禅,齐白石等人。
其实,早在三年之前,即1915年,陈师曾和郑锦就在“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院”教授国画。该校是当今著名的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著名国画家,艺术史论家余剑华则毕业于该校。
1918年,时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在北大里面成立了《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并且聘请了著名画家陈师曾,贝季美,冯汉叔,徐悲鸿,钱韬损,贺良扑,汤定之,郑锦,汤怡,盛铎,胡佩衡等人为导师。这可以说是老北京中最早的中国画研究团体,其对于老北京的文化-艺术建设的功绩是不言而喻的。
陈师曾(1876-1923),又名陈衡恪,其弟陈寅恪,是中国现代学术界的大才子,其父陈原是大诗人。家学渊源,师曾10岁能书,作诗。1912年赴日留学,入高等师范学博物学。归国后,改习国画,受教于吴昌硕,后应聘为北大画法研究会导师,师曾后来和他人等组织了北京国画研究院,为近代美术史之大事。陈师曾慧眼识英才,提携齐白石,并立劝齐” 衰年变法‘,并且资助齐成功。师曾学识渊博,其所著《文人画之价值》乃是二十世纪研究文人画的开山制作。陈也是中国艺术教育的卓越导师。
蔡元培,多有介绍,此处不多言了。蔡对于当代中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贡献,是无人可比的。
此后,1919年 在雅好书画艺术的民国大总统徐世昌的支持下,利用庚子赔款中的日本人的退款而组织创建的“中国画学研究会“”正式成立。徐大总统邀请并任命画家金城为会长,周肇祥为副会长。中国画学研究会是老北京城出现的第一个国画研究单位。其会员有陈师曾,萧谦中,贺良朴,徐燕荪,徐宗浩,吴镜丁,陈半丁,胡培衡,秦仲文,刘子久,陈少梅,陶熔等二十多位著名活跃在北京的画家。由于,金城曾经留学英国,和海外联系甚多,所以,中国画学研究会成立之后,活动很多,金城还利用自己的国际关系,多次在日本,欧洲各国和美国举办中国画展。起到了中外文化交流的作用。
金城(1877-1926)浙江省吴兴人,字拱伯,号北楼,又好藕湖。早年游学欧美,曾在英国伦敦监司大学学习法律。归国之后,曾任民国政府法律官员,众议院议员,国务秘书等职位,金热爱中国文化,曾参加故宫古物陈列所的筹建工作;他潜心研究书画。和陈师曾等人组建了中国画学研究会。
大力提倡保存国粹,其作品多为仿古之作。金城对于老北京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功绩不匪。
徐燕荪(`898-1961),河北省深县人,著名京派画家,专功工笔人物,兼做写意人物画。1919年,参加策划组织”北京中国画学研究会”并曾任会长。后又参加组织了“湖社”。建国后,徐当选第一届中国美协的中国画组长。
1926年,金城去世之后,其子金潜庵决心继承父志,把原“中国画学研究会”继续承办下去,乃以金城之别号“藕湖” 取社名为“湖社”,原中国画学研究会的大批会员纷纷转入湖社,而金城的弟子,同侪老友等也都积极参加,一时,该社会元多达280多人(有说多达300多人),是中国北方地区实力最大和影响最大的画会组织;也是的老北京再次成为了国画艺术创作中心。根据资料,湖社的成员包括有惠孝同,刘子久,李鹤筹,陈师曾,陈少梅,晏少翔,胡培衡,秦仲文,徐燕荪,赵梦住,刘养浩,翟奉南,徐聪佑,陈临湖,高雪湖,钟质夫,孙菊生,周怀民,肖谦中,于非庵( ),田世光,溥心顒(浦儒 ),溥杰,吴镜丁,王叔晖,王雪涛,寿石工,何海霞,等著名画家。
湖社成立之后,进行了大量的文化艺术活动。湖社成立后主编出版了会刊《湖社月刊》150 期,其中发表了一批由会员拽写的国画研究文章,比如金城的《画学讲义》,陈师曾的《清代山水画之研究》,寿石工的《篆刻学讲义》等等,这些学术文章是我国近代艺术史上的宝贵的学术遗产。当时,湖社月刊除了在国内发行之外,还在日本,新加坡,越南,香港,泰国,古巴,美国,加拿大等国和地区发行,对于宣传中国文化艺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26年;湖社成立后的会址为北京宣武门内的温家街一号。此为一大四合院,后面还有一个大花园-即是湖社会员活动之场所。
当时老北京还有几所画会,比如1928年由杨仲子,寿石工,凌砚池等人发起的四宜社,其地址在北京中山公园内的四宜轩内。1932年,由溥雪斋,浦儒,浦佐等满族子弟发起成立了《松风画会》,其成员皆是满族皇室贵胄,如浦雪斋,溥松窗,蒲佐,蒲杰,启功等。这是个具有私人沙龙式的社团。不过,在宣扬中华文化艺术,特别是国画艺术上,是有贡献的。此间,一些大画家,如齐白石,林风眠,徐悲鸿,张大千,汤定等人也曾经参加过老北京的一些画会的活动等。
溥雪斋(1893-1966),北京人,满族,清皇室贵胄,。书画兼长,尤精古琴,蒲老曾任北京辅仁大学美术系主任,北京文史馆馆员,北京市书法研究社副社长,建国后曾任中国美协北京分会副主席,北京古琴研究会主席等。溥老德高望重,是北京文化界的杰出人物,对于北京市的文化发展贡献卓著。
有趣的是,这些老北京画会的领导,发起人和成员大多不是老北京人。除了《松风画会〉的成员之外-该社团的成员多是八旗子弟-清室贵胄等,是地道的老北京之外,其他的大多是外地来客即现在的“外来的打工仔儿!”,比如齐白石是湖南湘潭人,原是木匠。金城祖籍浙江省吴兴,徐悲鸿是江苏宜兴人,蒋兆和是四川泸州人等等。所以从历史角度来讲,正是这些外地来的“打工仔儿”的艺术家对于老北京的文化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没有这些外地来客,也就不会有当今的蓬勃发展的北京文化了。
参考文献:
1. 林木,20世纪中国画研究,广西美术出版社2---1年版。
2. 李铸晋,玩青力 《中国现代美术史》,
3. 鹤田武良(日)著 梅忠智 译 《清末。民初的美术教育》一文,见林木所著书的附录。
英文标题:The Cultural History of old Beijing:The professional organizations of Chinese Painting Art in Beijing; 1900-1930s.
作者简介:
鲍玉珩,博士,美籍华人学者,美国贝卡洛莱纳A&T 州立大学艺术教授,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四川省川音绵阳艺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出版专著(英文)八部,中文专著四部。
魏世安,退休干部,文化翻译,中国文化研究家,收藏家,发表论文多篇。
薛翠华 女,美籍华人画家,电脑图象处理专家,画家,作品多次参加画展,并获奖。
林木,男,博导,四川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院长,著名艺术历史学家,出版专著多部,国际知名学者。
老北京文化史话之二:老北京的艺术考试趣谈
鲍玉珩,林木,魏世安,薛翠华
论文摘要:近年来,北京的艺术院校的招生考试,已经成为了北京文化的一个景致。本文从文化历史研究的角度对于老北京最早的艺术考试进行回顾;以及这种艺术考试对于老北京文化发展的贡献作个简介。
关键字:艺术院校招生考试,北京文化历史,老北京,艺术教育历史,艺考,美术考试。
前不久,因为修订一部书稿,在纽约逗留,此间,有几个朋友邀请我参加一个国际艺术教育研讨会,并盛情邀请我做个发言介绍一下中国艺术教育的现状。那曾想发言后,不少学者对我提出一些问题。来自台湾,日本和法国的学者和专家,都对于近年来北京艺术院校招生考试的热闹非凡的情景,十分感兴趣。原来,今年四月份,国外媒体纷纷报道了北京的艺术院校招生考试的热闹情形。他们还拿出不少照片,比如北京电影学院美女如云排队等候报名,中央美院大门千万头拥动的报名热潮等,原来这些东西都是国外媒体刊登的。此后来自美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等艺术教育较发达的国家的学者们,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 “看到了中国艺术教育的热闹场面,我们感到了艺术教育的美好未来!此外,中国的艺术教育招生考试,足可以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笔者面对这样的提问,一时语塞,只好回答:“不!问题很多!”。。。
此后回到宾馆,想到不久前阅读的林木老师所著的《20世纪中国画研究》一束中介绍国的清末民初的老北京的艺术考试的情况,特此,引而发之,以晒读者。
要说到老北京的艺术考试,就不由得要回顾一些清末民初的近代中国艺术教的诞生发展。
早在清光绪二十八年,管学大臣张百熙为了进行学制调查改革,委派吴汝纶,绍英去日本考察,此后,在考察报告的基础上,张大人奏清光绪第一个《学堂章程》的条陈,获得批准,乃出现了《钦定学堂章程》一个重要文件;由此,中国的近代的学校教育得以开始。
但是,这个《钦定学堂章程》并没有真正实施,此后该张承在次年8月被废止了,代之而起的是由张之洞,张百熙,和荣庆等人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虽然这个《奏定学堂章程> 对于”图画“内容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是,根据《学部官报》所载的《学堂教员调查表》和《学堂调查总表》可得知,当时小学规定课程采用了毛笔画,自在画,用器画等,而师范学校则加上了铅笔画,几何画等。
为了《奏定学堂章程》的实施以及后来的学校教育的普及等,光绪三十三年即1907年,各省的师范学校相继成立。
光绪三十一年即1905年,光绪帝下诏废除了自隋朝以来的,持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考试制度,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重要事件。此后,在光绪三十三年,即1907年,又颁布了《优级师范学校毕业奖励章程》。规定,在优级师范学校的选科类以及分科类的毕业生中,成绩“最优等”(平均80分以上者, 在北京复试合格者可以授以举人之称号。其中,如是选修科出身的,还可以人各部司务(八品阶);分科类出身的可以担任内阁中书之职务,也就是七品小京官。
于是,在这个新制度下,学部在宣统二年和宣统三年的春天举行了两次复试,这样一来,中国近代史的老北京的艺术考试或艺考就诞生了。根据宣统三年即1907年,到北京参加复试考试的姜丹书的描述,当时的艺术考试是这样的:
考场设在老北京宣武门内的学部衙门内-据有些老北京人说也就是离析但不远的教育部街的北京三十三中内。学部尚书唐崇亲自点名之后,发下考卷和答案用纸,然后,各省市的考生依次按号入座,前后左右四人的出身地方以及应考学科都不相同。考生入座后,方可打开试卷,然后,根据考题的要求,开始了作文和绘画考试。每天要考三科,没科两个小时,第一科从上午7点50分开始,9点50分提交答案卷;第二可从10点钟开始直到中午12点结束。中午所有考生要在自己的座位上进餐-吃一些面条和馒头等食物,然后休息片刻。下午2点钟开始继续考试,到4点结束。这样的考试要接连持续三天。
考试题目为:一。 西画(主科,水彩画),其命题为“海面上一艘军舰,远处的岸上由于烟雾模糊,高层建筑隐约可见的深夜景色”;要求考生对此文题进行绘画。姜回忆说:“这个命题可以说是写生画,但是实际上必须有思考力和想象力,当时被称为思想画。我是在内陆地区长大的,从未看过军舰,但是,这次经过上海去北京之途中,在黄浦江上看见过浮在海面上的军舰,未见过海,也因上海至天津乘船途中看了个够。问题就在于这个“深”字。要表示夜深之感困难。。。。。要把夜晚的物体之形状表现出来,必须利用月光。如描绘每月20日之后的夜深月亮,则有上弦与下弦月之分,下弦的半圆只月就是20日之后的月亮。光是阳光的,所以影子必须在左下方,我这么考虑之后,就一气画下了。
第二科是国画(主科,毛笔画,是用宣纸和国画颜料)其命题为:“芍药二幽,一朵全开,一朵未开放”。这个命题绘画起来是不太难的。
第三科,是制图画(主科,用仪器描绘故射线与双曲线)。以西画的考试来看,其特色是表现客观物体的明暗和阴影。姜由于对此有所学习,也不难画出来。
发榜结果,姜丹书获得第一名-即状元,马上被授予师范类举人的八品职位。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以绘画中举的人物;同时也是老北京艺考的第一位名人。
说到老北京的艺术考试,不得不要提到两个重要的人物,萧俊贤和姜丹书。
萧俊贤(1865-1949),湖南省衡阳人。清光绪三十二年即1906年,李端庆办粮奖优级师范学堂设国画手工科时,被里聘请为国画教师,开中国现代学校设国画课之先河,此后,萧俊贤又在北京各校讲学,吕凤子,姜丹熟皆出于萧至门下。
姜丹书(1885-1962),江苏省溧阳人,清末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出身,应学部考,以优等第一授第一名师范类举人。历任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上海美术专科学院,新华艺术专科学院,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等教职。初授西画,后从事艺用解剖,透视等基础理论课和美术史教育达50余年。书画师承李端清,萧俊贤,擅长写意山水画,花卉,尤长蔬果等,亦作西画,有著述十多种,建国后,曾任中国美协浙江分会副主席。姜为中国近代艺术教育的先驱者,建树卓越。
可惜的是,目前在中国从事艺术教育的人多达十多万人,又大大小小的艺术院校多达上千所;在校生也多达二十多万,均属世界第一,但知道中国艺术教育的历史的老师们,则少的可怜,不要说上面所属的艺考史实,就是这两位对于中国艺术教育做出卓越贡献的人,也是微乎其微。叹哉,呜呼!
2011年 6月12 日于美国纽约。
老北京文化之三:老北京的茶馆文化 海丰轩棋茶馆
鲍玉珩,鲍小弟
茶馆文化是老北京的京味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老舍先生所著的名剧《茶馆》脍炙人口,久演不衰,是北京茶馆文化的缩影。根据历史资料,早在元朝初期,老北京城内就有了一些茶馆出现。而文学史学家,更提出早在唐宋朝代,就有茶馆出现。也许不论元朝还是清朝,把握朝廷的都是蒙古人或女真人,他们都是骑马围猎的野蛮人,以肉食为主,因此饮茶-大口喝茶也是他们的生活习惯。进入北京之后,必须有功喝茶的场所或地方,于是,北京城内就出现了一批茶馆。
(编辑:邵钰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