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伯庸
文学作品和历史之间,往往有一道奇妙的鸿沟。文学作品总希望自己能最大限度地贴近历史,描摹出历史的风貌。可它每次朝真实历史这边靠的时候,总会碰到这条鸿沟,从而止步不前。
这条鸿沟,就叫做“细节”。
细节是区隔小说和历史的一条重要线索。小说作者为了让情节更生动,势必要加入特别丰富的细节。但细节越多,往往与真实历史的偏差就越大。如果我们喜欢较真,把这些细节置于历史溶液中去的话,就会观察到很多有趣的化学反应。
中国最著名的历史小说,恐怕要属《三国演义》,它脱胎于陈寿的史书《三国志》,但又加入了大量的虚构和演绎,号称“七实三虚”。罗贯中是大才子,这本书写得太好了,以至于大部分中国人很容易忽略三七比例,把它当成是真正的历史。不过就算是罗贯中这样的高人,也没办法把这条鸿沟彻底抹平,在一些细节上还是会露出马脚。
试举一例。在《三国演义》的开篇,刘备一出场,就亮出了自己汉室宗亲的招牌:中山靖王刘胜之后。
这个细节,是正史里确实有记载的。刘胜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汉武帝的兄弟。刘胜这个人在历史上籍籍无名,唯一特别值得称道的,就是一辈子生了一百二十多个儿子。儿子多,血脉散布得广,所以宣称是他的后代,非常安全。
刘备打起汉室宗亲的牌子,在中原到处游荡,曝得大名。后来刘备跟汉献帝叙旧,自报家门:“臣乃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阁下玄孙,刘雄之孙,刘弘之子也。”这个家谱,明显就是从《三国志》里抄来的,和真实历史也对得上号。
但罗贯中再往下编,就有点不对劲了:汉献帝一听,连忙取来汉室家谱,细细一查,发现刘备居然是自己叔叔辈的,不由得大喜,以叔侄之礼相称,从此刘备就成了刘皇叔,大名流传至今。
这个“刘皇叔”,大大地有问题。
罗贯中为了让这段情节显得更真实,在书中添加了一段细节,把从汉景帝到刘备中间每一代的名字都补了进来:“帝教取宗族世谱检看,令宗正卿宣读曰:孝景皇帝生十四子。第七子乃中山靖王刘胜。胜生陆城亭侯刘贞。贞生沛侯刘昂。昂生漳侯刘禄。禄生沂水侯刘恋。恋生钦阳侯刘英。英生安国侯刘建。建生广陵侯刘哀。哀生胶水侯刘宪。宪生祖邑侯刘舒。舒生祁阳侯刘谊。谊生原泽侯刘必。必生颍川侯刘达。达生丰灵侯刘不疑。不疑生济川侯刘惠。惠生东郡范令刘雄。雄生刘弘。弘不仕。刘备乃刘弘之子也。”
如果他不添加这段细节,读者也许打个马虎眼,含糊过去就算了。但既然罗贯中这么认真,提供了如此详细的谱系,我们不妨就来算上一算。
先看汉献帝这边的世系传承。以高祖刘邦为第一代的话,第二代是惠帝、文帝,第三代是景帝,第四代是武帝……这是西汉的帝王世系。光武帝刘秀是景帝一支,景帝是第三代,刘发第四代,刘买第五代,刘外第六代,刘回第七代,刘钦第八代,刘秀恰为第九代。
从刘秀这里继续数,明帝是高祖十世孙,章帝第十一代,殇帝第十二代,安帝第十三代,顺帝、桓帝同为十四代,灵帝十五代,到了汉献帝刘协,正是高祖传下来第十六世孙、景帝的第十四世孙。
那么我们回头检视一下罗贯中给刘备排的这个世系。景帝第一代,刘胜第二代,然后刘贞、刘昂、刘禄、刘恋、刘英、刘建、刘哀、刘宪、刘舒、刘谊、刘必、刘达、刘不疑、刘惠、刘雄、刘弘,然后是刘备。
排到刘备这里,是高祖第二十一世孙,景帝十九世孙。
人家汉献帝刘协是景帝十四世孙,你刘备是景帝十九世孙,前后差着五辈儿呢。别说皇叔了,你当人家玄孙都不够格……
罗贯中本来是嫌《三国志》说得太模糊,有心替刘备正正汉室宗亲的名分。想不到编得太High,笔下一打滑,刘备瞬间矮下去好几辈,真是太冤呐。
(编辑:王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