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杰鹏
《史记·秦本纪》里,有一段秦穆公和由余的对话很有意思。
由余,晋裔戎国人。戎王听说秦穆公特能搞,于是派由余去秦国访问,探问虚实。和中国历代几乎所有的君主一样,秦穆公首先向由余展示宏伟的楼台馆所,又待之以山珍海味。谁知由余是见过世面的(毕竟祖籍晋国),叹口气:“确实好,若是鬼神制造的,鬼神都会捶腰喊累,何况是人?你们秦国的老百姓,日子过得不轻松啊!”
按照传统,秦国外交部应该抗议:我好酒好肉招待你,你不说一个谢字倒也罢了,还胡说八道什么“老百姓真苦”,这种严重干涉我国内政的行为,秦国人民绝对不能容忍,哦,对,应该零容忍。但司马迁记载,秦穆公只是“怪之,问曰:‘中国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然尚时乱,今戎狄无此,何以为治,不亦难乎?’”
他的意思是,中国以德治国,尚且时时抽风,动不动就来次内乱。夷狄都是文盲,是怎么保持国内稳定的?
很显然,秦穆公是真心诚意向由余请教(没准还脸红了一下)。他提的问题也很重要,因为在中国人看来,中国礼义之邦,文化灿烂,绝对是世界的楷模。我认识的人中,至今很多人认为,都怪“文革”破坏了传统文化,只要恢复,就可和西方并驾齐驱。他们的见识还不如秦穆公。
由余回答:“此乃中国所以乱也。夫自上圣黄帝作为礼乐法度,身以先之,仅以小治。及其后世,日以骄淫……下罢极则以仁义怨望于上,上下交争怨而相篡弑,至于灭宗……夫戎夷不然。上含淳德以遇其下,下怀忠信以事其上,一国之政犹一身之治,不知所以治,此真圣人之治也。”
概括一下,意思是,中国统治者宣扬仁义,但自身做不到;老百姓发现被骗,会愈发失望,只好起义。戎狄就不同了,他们不知道诗书礼乐,不需要嘴上虚伪,而是真诚地互相爱护,国家哪能搞不好?
由余的话当然经不起驳,戎狄的君民关系不可能像他说的那么好;但因为和大一统的中国相较,它的专制手段差得远,很可能比中国和谐(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汉人逃到匈奴了)。他的话最少也能给我们启示:社会想要和谐,诗书礼乐解决不了问题。
(编辑:李万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