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作家推荐 文学研究 诗词歌赋 散文随笔 小说故事 经典重温 荐书 书评 访谈 评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老北京梨园趣话

2015-08-11 10:34:38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鲍玉珩

   


00.jpg


  1.徽班进京和京剧的诞生


  过去老北京习惯把从事戏曲-特别是京剧的演职人员划归为梨园行,这是根据唐朝唐玄宗李隆基在梨园,命人训练鼓舞艺人的说法而来的;实际上京剧形成于清朝的中后期,它是在徽剧,楚剧等戏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据说清中期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在繁华的大码头扬州,观看到昆曲(南昆)的表演而特别赏识,当乾隆回到北京之后,也就把昆曲带回到北京,在宫中为皇亲,后妃和八旗贵胄演出,而引起这些人的注意与欣赏等。


  1790年,乾隆皇帝庆贺八十寿诞,朝廷决定召集各地戏班进京祝寿,安徽省的三庆班受到当地盐商的资助首先进京。


  。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50),安徽省三庆戏班进京演出,随后又有四喜班,春台班,和春班等三大徽班相继进入北京,这就是着名的四大徽班一起进京的故事。徽剧的唱词,虽然不如昆曲的文雅,但徽剧唱词通俗易懂,于是就受到北京的广大的老百姓的欢迎,而且徽剧文武戏都有,特别是三国故事的连台本戏,更为老北京人所喜爱,因此这“四大徽班”很快就在老北京走红。


  其明朝道光年间,湖北的楚剧( 汉剧)也来到了北京,楚剧(汉剧)唱的是西皮调,而徽剧唱的是二黄调;虽然它们的唱腔有所不同,单骑表演,唱词和戏路子基本相同,因此楚剧演员和徽剧演员经常同台演出,时间一长,便形成了“皮簧戏”这一新的剧种即“京剧的前身。此后经过不断的实践,因为这个新戏中种的出生地是皇城北京,因此被称为为京剧,这样京剧艺术就诞生了,而且立刻就成为旧北京老百姓的喜闻乐见的舞台表演艺术。


  京剧形成初期的代表人物是程长庚,张二奎和余三胜,他们都是京剧老生行当的表演艺术家,所以人称之为京剧“三鼎甲”。到了清朝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繁荣时期,每个行当人才辈出,着名画家沈容圃曾经画了一个长卷,描绘出当时最为着名的十三位京剧演员的戏装造型,取名为《同光十三绝》。


  笔者认为为什么京剧能够在当时和在北京诞生呢?是有其一定的原因的;


  第一,就是经济发展的因素,清朝中期乾隆年间被誉为是盛世年代,老北京作为清朝的首都-城市发展繁荣,而商品经济也得到了发展,当时北京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老北京都市拥有士农工商三教九流的观众群体,就为京剧的诞生与发展提供了较为充裕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支柱。


  第二,当时北京作为首都,文人荟萃,各地剧种的声腔争胜舞台,就为京剧的诞生创造出较为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和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尤其是当时的清朝统治者对于京剧艺术的喜爱与支持,也促进了京剧的发展。


  第三,徽剧原来就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地方戏剧,进京之后又广泛地吸取了弋阳腔,昆山腔,梆子调等声腔,从而星辰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声腔调式等,由于京剧是哦一个新剧种,它声情并茂,很受到观众的喜爱。


  第四,京剧剧目题材广泛,它来自民间,来自生活,表演艺术生动活泼。比起较为高雅的昆曲,京剧跟更为接近普通的老百姓,更为群众喜闻乐见。


  第五,徽班进京的老牌演员表演精湛,而后又出现一批优秀的演员,他们能文能武,有唱有做,讲究舞台表演,加上京剧演员不断努力创新,也就使得京剧不断发展,成为了北京老百姓最喜爱的剧种。


  第六,老北京的旗人和八旗子弟有着喜爱说唱艺术的传统,当他们看到京剧这个又说又唱的表演艺术,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的,于是在旗人和八旗子弟中就出现很多京剧迷。这样也就促进京剧艺术的流传与发展。


  但是最主要的是京剧艺术家们想自己的不懈努力的结果。他们历经磨难,坚持努力,而兼容并蓄博采众长,最终形成了京剧这样一个独特的舞台表演艺术。


  2.慈禧看戏。


  清朝是中国戏曲艺术的繁荣时期。清宫里面专门设有专管演戏的机构。清康熙年间,叫“南府”,到了道光时期,改称为“升平署”。当时请宫内设有多出大戏台;最大的承德避暑山庄里面的大戏台;其次是紫禁城宁寿宫的畅音阁大戏台;再次就是颐和园内的颐乐殿大戏台。这三个建筑都是地面上建筑三层,地下设有五口井。以专门为慈禧太后建筑的颐和园畅音阁大戏台为例,它的建筑高度有20.71米,三层戏台的总面积有686平方米;最上面一层叫福台,中间一层叫禄台,最下面一层叫寿台;寿台的面积大大约有140平方米,是基本的表演区;其后部又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叫仙楼。从寿台到仙楼有四座木阶梯,叫塔跺。在仙楼两侧又各设一个塔跺,可以直接通到中层的禄台。


  在寿台的天花板有三个天井,井口有辘轳架,可供升降演员,砌末用。寿台的地板下有五个地井,井内设有绞盘,可供升降演员和砌末使用。比如演出《闹天宫》时,天神神将都可以自空而降,或者从下面出现等,以博得老佛爷一笑。


  慈禧太后是个有名的戏迷。她喜欢看戏,听戏,也懂戏。慈禧老佛爷晚年住在颐和园的时间最多,她整个夏天和春秋的大部分时光都在颐和园里度过。因此在颐和园里面看戏最多。冬天她住在宁寿宫,就在畅音阁看戏,有的时候一看就是一整天,戏台上从早会唱到晚,有的时候,老佛爷看戏,看累了,她就依着桌子睡个小觉,醒了接着看。


  老佛爷看戏还喜欢热闹,所以陪她看戏的除了光绪皇帝,还有后妃以及各王府的福晋,格格们以及其他的宫眷等,有的时候,她还邀请自己喜爱的画家如当年进宫为她画像的美国人卡尔女士和如意馆的女画家缪佳慧-即人称缪太太的女画家。


  老佛爷看戏也很仔细,她看戏有个习惯,就是喜欢一边拿着戏本子一边看戏词一边欣赏舞台上的表演;于是谁若唱错了,谁就倒霉了。慈禧看戏还有许多忌讳。又一次太监小德张为她点了一出《双钉记》的戏,其中饰演包拯的演员唱出一句“最毒不过妇人心”的词,结果老佛爷龙颜大怒,命令立即停演,传旨蒋饰演老包的演员责打了八十竹板子,连点戏的太监小德张也挨了二十板子。


  还有一次她看京剧,《玉堂春》时,扮演苏三的青衣孙怡云有一句唱“羊入虎口有去无还”的词,结果老佛爷又生气了,原来慈禧是属羊的,羊入虎口则意味着羊被老虎吃掉了。于是孙怡云就倒霉了,立即被驱赶出宫,以后,也就不再传她进宫唱戏了,无奈,其他演员唱《玉堂春》时,就要该词将’“羊入虎口有去无还”改为“鱼儿落网有去无还”了。以免惹得老佛爷生气。


  不但戏词如此,就是演员的名字也有所忌讳,比如京剧老生名家谭鑫培就是一个例子,老佛爷不认得“鑫”字,她问了管事太监李莲英才知道这个字粘“新”


  她就顺口说了一句话:“要那么多金子干啥?不如就一个,”于是谭鑫培进宫唱戏时,宫里人就叫他为“谭金培”;慈禧也就高兴了。又有一次谭鑫培误场了,慈禧不高兴了,就罚谭扮演《盗魂铃》里的猪八戒,谭鑫培是唱老生的,没有唱过丑角,他被迫上台,结果老谭真有本事,他扮演的猪八戒有一大段反串戏-学唱当初的各个名角的拿手唱段,比如他学唱梅巧云的“贵妃醉酒’的四平调,老生王桂芬的”斩黄袍”等,惹得老佛爷十分高兴,结果获得赏银200两,而后这出《盗魂铃》也就成为老谭的看家戏了。


  慈禧不但喜欢看戏,还喜欢编戏,她特别喜欢连台本戏,于是她叫宫里管唱戏的“升平署”为她编写了《鼎盛春秋》《西游记》等大戏-一般这样的连台本戏要唱十几天到几十天等。老佛爷看的很高兴,比如他叫着名武生杨小楼演《安天会》的孙悟空,杨小楼人高马大演起孙悟空很困难,但是他的父亲杨月楼则以扮演孙悟空而着名,人称杨猴子,于是杨小楼开始演出猴戏,为了演好孙悟空,他特地拜清贝勒爷载涛为师,涛贝勒虽说是票友,可他的猴戏非常好,于是涛贝勒就为杨小楼说戏,杨小楼又聪明又勤快,结果,杨小楼的猴戏表扬也成为了一绝。他维系西太后演出了全本的《闹天宫》从水帘洞开始直到十八罗汉斗悟空为止,要演上三天三夜。老佛爷也就十分高兴了。后来出宫之后,这出全本《闹天宫》又成为了杨小楼老板的看家戏,以后,李万春曾经向杨老板求本子,杨小楼也欣然地传授李万春这出猴戏。


  有人统计过,慈禧太后从光绪二十二年到光绪三十四年在颐和园的德和园看了十三年戏,大约有200多出戏,里面的内容也是百花齐放,什么都有,有歌功颂德的捧场的吉祥戏,也有宣扬因果报应的,还有一些低级庸俗的粉戏等。还有一些热闹的武打戏等比如《铁公鸡》等,反正是能够让老佛爷高兴的东西。


  由于老佛爷喜欢京剧,也就使得清宫上下的各色人等都喜欢上了京剧,连几个皇上也在不同程度上成为了京剧迷。慈禧的儿子同治皇帝,从儿提时代就对于读书不感兴趣,而喜欢京剧;同治皇帝不仅喜欢看戏,而且还要学戏和演戏等。他喜欢武生戏,曾经学习过唱武生。可是他的嗓音太差了,根本唱不出来。可他还是爱演戏。有一次他为慈禧在宁寿宫演唱京剧《黄鹤楼》同治皇帝饰演赵云,由太监高四饰演刘备,剧中赵云要打躬参见主公刘备时,那个饰演刘备的高四太监吓坏了,连忙起身说:“奴才不敢!”,结果,把看戏的老佛爷逗乐了。还有一次,同治皇帝为太后唱了一出《白水滩》,他当然饰演十一郎,结果他的表演太差了,耍棍子差点打着自己,虽然演出不怎么样,可是太后老佛爷高兴了。


  光绪皇帝的戏瘾不大,他也不愿意培老佛爷看戏,他虽然不像同治皇帝那样喜欢看戏和演戏;但是光绪皇帝喜欢打鼓,而且打的好不错。


  老佛爷不喜欢光绪,于是宫里的演戏活动也就成为西太后折磨光绪的最好办法,戊戌政变之后,老佛爷亲点了一出《天雷报》叫光绪看,这是一出讲的是养子得中状元之后,不认养父母,而遭到雷劈的戏,


  慈禧太后在宫里唱这出戏,是暗喻光绪帝不听她的教诲。在演出时,慈禧特别要求加上五个雷公和电母,狠狠地劈那个不孝子,而那个不孝子则换成小花脸扮演。结果光绪帝被逼的不得不一边看戏,一边痛骂自己。此后,在后来光绪帝被关押在中南海的瀛台之后,1908年光绪帝37岁生日的前一天,西太后特地安排了演出三国戏《连营寨》 ,里面出现满台带孝的场面,满台是白盔白甲白旗号,气氛十分压抑。其实,在清朝宫中是很少演出这样的不吉祥的丧气戏的。慈禧太后此时让演出这个戏,无疑就是一种别有用心的诅咒;而此时光绪帝已经是病入膏肓了,在经过这番折磨,几个月后便撒手归西了。


  像慈禧太后这样把看戏也当成政治斗争的人可算是世间少有了。


  接着光绪皇帝是末代皇帝溥仪,溥仪喜欢看戏。他直到退位之后,还经常看戏。1922年,已经退位的溥仪要和婉容举行大婚仪式时就曾经举办了堪称最大的堂会演出。这次堂会由着名的萧长华先生和升平署总管太监武长寿负责主持,特别邀请了王瑶卿,尚小云,梅兰芳,俞余振庭,龚云甫,余叔岩,马连良,李万春等京剧名家献演,一连唱了三天三夜。在这次耗资三万多银洋的大堂会中粗线啦不少笑话。第一天演出了《恶虎村》由大武生周瑞安表演,周瑞安特地在戏台的台口特设了一根铁杠子,他在这铁杆子上表演“扒栏杆”即在这铁杆子上翻转腾挪,十分热闹,哪想到溥仪高兴了,戏演完后赏赐周瑞安100银元,又叫周瑞安返场再演一次,于是就出现了京剧第一次返场演出的笑话。


  原先在清宫看戏是不许叫好的,叫好会惊驾的。但是这次溥仪的大堂会上,邀请的王宫贵胄和贵宾中有的人看戏看高兴了,情不自禁地大声叫好,溥仪也就跟着鼓掌喝彩了,于是从此之后,老北京举办堂会演出时也就允许叫好了。


  最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在他的大婚仪式上,他竟然以京剧《霸王别姬》作为收场戏。当时就有人问溥仪:“皇上,大喜的日子,这出戏合适吗?”溥仪倒是毫无禁忌,痛快地回答:“没事儿,没关系!”当演到虞姬自刎时,皇太妃和女眷们纷纷落泪,一些满清贵胄和王公大臣等不停摇头叹息,认为是不祥之兆;果不其然,不就满清末代皇帝溥仪就被民国国民军赶出了紫禁城,于是溥仪也就真的别姬了。满清王朝也就结束了。


[page]


00.jpg


  3.京剧名票:红豆楼主


  清末民初是京剧的繁荣的时代,老北京人爱看戏,也爱票戏,据说当时清朝遗老遗少家中凡是有喜庆宴会一定要邀请名伶唱堂会,于是他们中也就作为票友而堂而皇之地登台票戏了。民国时期,老北京的许多学校名机关,企业都建有京剧票房,据许姬传先生说,当时老北京大约有100多个大票房,实际上,许多着名的京剧演员如言菊朋,金少山,郝寿臣,奚啸伯等人都是下海的京剧票友;而在一些大票房也设在一些清末的王公大臣的府邸里面,一些满清贵胄也都是京剧票友,比如皇亲爱新觉罗 蒲桐即红豆楼主和贝勒爷载涛等都市是名票友。


  红豆楼主即爱新觉罗 蒲桐(1877-1952)是着名的民国四公子之一。爱新觉罗蒲桐乃爱新觉罗 载治之子,乾隆帝十一子成亲王之曾孙,蒲桐世袭镇国将军,辅国公,兼理民政部总理大臣。蒲桐自幼在上书房学习,他自小学习诗文,钻研请棋书画,并收藏金石u,碑帖,还精于治印。


  蒲桐酷爱戏曲,对于京剧学习研究最深,他对于昆曲-京剧艺术十分精通,对于京剧的生旦净末丑无所不通,并对于京剧戏剧的文武场面和戏曲音乐,乃至笛子,弦子,琵琶等也精通,蒲桐是民国初的着名京剧名票,人称“桐五爷”,京剧界称为“红豆楼主”。


  蒲桐精于古典文学和文物鉴赏,他通晓词章音律。清宣统三年(1911年),清朝末代皇帝决定颁定清朝第一首法定国歌,由严复作词,蒲桐作曲,由郭曾炘修订,这只国歌在颁布后第六天就发生了武昌革命。


  1927年,蒲桐曾经担任过民国“音律研究所”所长,后被邀请为清华大学,北平女子文理学院等院校任教授。1934年,他担任过南京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委员,清末民初之际,蒲桐时常邀请自己的朋友,上西山大觉寺欣赏牡丹,归途之中,蒲桐会弹奏一曲《高山流水》,使得大家顿入绝尘脱俗之境,他们谈论国事和音乐等,是真名士自风流的人物,蒲桐是当时的着名的京都四公子之一。


  蒲桐精于昆曲,京剧,他能够表演京剧的所有的行当,生旦净丑无所不能,而且皆为名家亲授。京剧研究家许姬传曾经回忆说,又一次义演《群英会》时,蒲桐饰演周瑜,打黄盖定计一场时,周瑜有四句唱:“老将军秉忠心大义凛凛,可算的得我东吴社稷之臣,定下了苦肉计您要全忍”接着要唱第四句“怕的是年纪迈难受苦行”时,周瑜有一个用手去托黄盖的动作,可是这位演黄盖的演员不知道以为是“桐五爷”要去揪胡子直往后退;桐五爷也十分尴尬,最后他解释说这是京剧名小生徐小香的路子。实际上这个托扶的动作十分好看也十分合理,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这个动作。


  蒲桐的老生戏是宗谭鑫培的,如《定军山》《连营寨》《打棍出箱》等都酷似老谭,他还会青衣和武旦,他表演的旦角戏《白蛇传》中的断桥和水斗等是老夫子陈德霖先生亲授的,桐五爷演的声情并茂,把白娘子的心情表演的淋漓尽致,而后面武打时,打的利落干净,出手是稳准狠。后来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云先生曾经向蒲桐先生学习了这出戏。京剧名武旦宋德珠先生也走得是蒲桐的戏路子。


  蒲桐还向京剧名净黄润甫先生学习花脸戏,特别是曹操戏,他所演的《阳平关》《战宛城》的曹操,无论是念白,做派,唱功等都有‘黄派花脸’的神韵。特别是战宛城中的马踏青苗一场戏中的趟马身段干净利索,器宇轩昂,很是好看。此外他还向梅兰芳的伯父梅雨田学习过昆曲,向陈增祥,李顺庭,余玉琴等学习过京剧,他和许多京剧名家同台演出,他博采众长,因此成为了京剧大家,使得很多京剧名家反过来向他学习求教。


  此后,蒲桐=桐五爷还曾经和梅兰芳合作演出过《奇双会》,戏曲界一致称赞他是昆乱不挡,六场皆通的京剧票界大王。当时,戏曲界名流如梅兰芳,徐凌云,韩世昌,袁寒云,刘梦琪,言菊朋,杨小楼,李万春等人都是他的好友。根据《北京志: 文化艺术卷》中记载 民国二十五年,蒲桐邀请着名京剧名家在其家中演出堂会,其中许多京剧名演员演出京剧时的同时还演出了昆曲剧目,比如梅兰芳先生连续演出了《思凡》《金山寺》等,杨小楼,程继先,袁寒云等人演出了《麒麟阁》《宁武关》等,蒲桐亲自彩唱了《雅观楼》;一时轰动了老北京。着名文化学者朱家溍先生说:“西园先生的《单刀会》的关公,和王风卿先生的《战长沙》《华容道》《汉津口》中的关公,代表着京派昆乱演关公戏的最高雅的路子。”钦佩之意荡漾在字中。


  蒲桐先生治学严谨,他不但对于京昆戏曲艺术的历史与表演有所研究,而且还亲自手抄了京昆曲谱和剧本数十种,并且专门制作了自用的‘“红豆楼主词曲用签。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他创建了”成乐社”专门为弘扬戏曲艺术而工作。


  蒲桐先生于1952年病逝于上海,并在上海乐园殡仪馆开了追悼会,蒲桐先生生前弟子,好友和文艺界人士百余人参加了悼念,梅兰芳亲自参加,梅先生痛哭流泪与蒲桐悼别。


  4.多才多艺的涛贝勒


  除了蒲桐之外,清王室中的一些贝勒爷,贝子爷也是京剧迷和票友,其中最为出名就是载涛-涛贝勒爷。


  载涛名为爱新觉罗 载涛(1887-1970)字淑源,号野云,满洲正黄旗人,和顺醇亲王之第七子,过继为钟郡王嗣子,光绪帝同父异母兄弟,宣统溥仪皇帝之叔父。1890年封为二等镇国将军,同年晋封为辅国公;1909年管理军机处事物。1910年赴日本,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俄国等八国考察陆军和军事;1917年张勋复辟时,被溥仪任命为禁卫军司令,同年复辟失败。1918年被徐世昌任命为将军,此后,被民国政府多次任命为高官,日军侵华时,载涛贝勒拒绝到伪满洲国任职。194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被毛泽东主席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部马政局顾问,以及历任后勤部民政部顾问,第一届到第三届人大代表,以及第一届到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1970年在北京逝世。


  载涛贝勒爷是着名的京剧票友,擅长武生戏,既能长靠,又能短打,他和着名大武生杨小楼交好,曾经得到杨小楼的亲授,其武功扎实,所演《铁笼山》《白水滩》《水帘洞》《安天会》等深受内行称道。他与梅兰芳合演的《霸王别姬》也是一出最为精彩的合作戏。


  载涛不仅能唱武生,还能够反串青衣,他反串的《贵妃醉酒》完全宗的是梅兰芳的路子,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云是他的好友,尚时常居住在天津载涛的家中,向他求教,尚小云饰演的第一出洋装京剧《摩登伽女》就是载涛掏钱捧起来的。尚小云十分尊敬载涛,称为老师和兄长。


  载涛还曾经拜京剧花脸名家钱金福为师,学习花脸的表演艺术,他饰演的《火判官》也会像钱金福一样从口中喷火。当时享誉京城的大武生李万春曾经拜载涛为师学习猴戏。李万春饰演孙悟空时有个十字诀,实际上源于载涛的亲授-即龙身,鸡腿,鹰眼,贯顶。载涛还告诉李万春在台上饰演孙悟空时,必须要做到猴子学人-而不是人学猴子。李万春拜载涛之后,演技大长,不就就获得活猴王之美誉。作为高徒李万春不忘师恩,拜载涛为义父,终生向载涛学习。此后,李万春的徒弟们也多次向载涛学习。直到七十多岁,李万春还能表演京剧《大闹天宫》。毛泽东主席曾经叫载涛是“弼马温”。也说明了载涛的猴戏表演的精彩。


  载涛贝勒也是能上能下的人。日本投降前后,当年的贝勒爷一家人穷困潦倒,家中贫困到了极点。载涛被迫到德胜门外的鬼市卖破烂。


  每天清晨,载涛起床后就匆匆来到德胜门门脸的鬼市,摆个地摊贩卖自己家中旧破烂东西。哪知道一些人认识是赫赫有名的涛贝勒,于是就惊动了京城的古董商,有的人就早早地来到这里等候。记得载涛卖掉了自己最后的一件值钱的物件-一件狐狸皮大衣,只卖了20块大洋。


  载涛还被迫卖掉自己的住宅。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总理办公室主任童小鹏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寻找载涛,而载涛在解放初曾经购买公债一千份,捐献飞机,大炮费用等,他积极支持抗美援朝。毛主席亲笔签署委任令。


  文革来临,载涛全家也陷入困境,红卫兵吵架批斗,载涛妻子自杀身亡。载涛自己也被降薪,全家人每月只有十八元生活费,载涛这位当年的贝勒爷-也是国家干部被逼的说出;“真不想活了!”但即使这样,作为收藏家的载涛还是向国家捐献出自己收藏的珍贵文物。


  1970年,多病的载涛病逝,周恩来总理明确指示蒋载涛骨灰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page]

00.jpg


  5.戏迷加混蛋:端王爷载隽


  除了上述的红豆楼主和套贝勒爷之外,满清末期还有一些八旗贵胄是戏迷加混蛋的人物,其中最热闹的就是端亲王载隽。


  爱新觉罗 载隽,乃是大清国第二代 醇亲王奕棕之孙,其父载漪由老佛爷降旨过激给瑞敏亲王为子,那天老佛爷溜了嘴,错把‘瑞’字念成了‘端’字,于是就被封为端亲王。从此载漪只好认命被称为端亲王。载隽后来娶了承恩公桂祥的女儿为妻,那桂祥的女儿乃是慈禧太后的侄女,于是,载漪和慈禧就成了姑表亲,慈禧对于载漪也十分宠爱。


  戊戌变法运动之后,慈禧和光绪帝之间的矛盾加剧,老佛爷一心要废除光绪皇帝,正好光绪帝无有子嗣;于是,慈禧老佛爷就想出一条妙计,想要为早就已经过世的同治皇帝立皇太子,而慈禧太后所要选定的就是端王爷载漪的儿子载隽。光绪25年,慈禧把自己的侄外孙载隽接近了宫中,准备取代光绪皇帝,但哪曾想西洋各国不承认取消光绪帝。,慈禧老佛爷也怕引起事端,就没有给载隽加封,于是皇帝当不成了,就成为了大阿哥,于是弄得宫里宫外都称载隽为大阿哥。。


  这位大阿哥是个桀骜不驯的大混蛋,一天,他随着父亲和醇亲王来到颐和园拜见老佛爷,他们和老佛爷聊天时。这位大阿哥竟然张口把光绪皇帝骂为‘洋鬼子的徒弟’,这是以小犯上,按照大清律,应该问斩,可是慈禧听后只是一笑。


  这位大阿哥也是一个戏迷,他自己玩票唱戏,还特别爱起哄。


  此后,把国联黁入侵北京,慈禧老佛爷被迫逃难,在逃难的队伍中有八旗贵胄,王公大臣,文武大员等。大阿哥载隽也奉命跟随伴驾。这位大阿哥也真新鲜,别人的车辆装的是食物,粮食和御用的东西;可是这位大阿哥的车辆里面装的是京式玩具和宠物等,有哇哇乱叫的板凳狗,白灵鸟,蛐蛐和油葫芦等,这就罢了,这位大阿哥不时还犯戏瘾,大声唱:“我正在城楼观山景。。。”。唱就罢了,这位大阿哥还叫自己所带来的锣鼓手-和京剧文武场的乐师们,敲打起来,连打带敲,加上唢呐喇叭一个劲地吹奏,乌里哇啦,十分热闹,就好像老北京人死人时出殡送葬的样子。规定岁的王公大臣只好低头叹息:” 太不像话了,这位大阿哥实在应该废了吧!”。


  6. 军阀禁戏


  大家十分喜爱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的《关公战秦琼》这段相声,说的是大军阀张宗昌胡乱点戏的故事。实际上,在民国年间,不仅张宗昌是这种混蛋,其他一些大军阀也是如此混账。


  1923年,手握军政大权的直系军阀首领曹锟出动大批军警,蒋北京北洋政府秘书处团团包围,气氛森严,一副剑拔弩张,杀气腾腾的状态;然而这种如此紧张的架势并非是要打仗,而是曹锟策划的选举。


  曹锟包围这里,是为了强迫议员们选举他为大总统;最终曹锟以每一票5000元大洋的价格位子买到了大总统之职。这就是民国历史中最丑陋的一件史实即曹锟睹选。


  曹锟当选为大总统之后,也是一个戏迷,曹锟喜欢看京剧和河北梆子,他曾经把保定的一个庙宇改建为戏园子。但是,曹锟是一个迷信的家伙。一次他举办堂会,特地邀请了老北京京剧界名家为她庆贺演出,戏码很丰富,开锣戏是李金红,慈瑞泉的《小放牛》然后是闫世善和江世升的《武松打店》,这两出戏让曹锟看得十分高兴;可是当谭晓培演出的《击鼓骂曹》一上场,曹大总统就不高兴了,当他听到台上的祢衡骂曹是“上欺天子下压诸侯”时,老曹就大发雷霆了,立刻站起身来喊:“停止!”不许唱了。原来这位曹大总统姓曹,特别忌讳人家说他像曹操。于是谭晓培不但挨罚,而且差点掉脑袋。此后,凡是有曹操的戏如《捉放曹》《逍遥津》《华容道》等,都被槽轮大总统禁演了。


  不但曹锟如此,就是后来进京的丰系大军阀张作霖也是一个戏迷家混蛋。1926年,张作霖进入北京城,1927年他自封为大元帅,当时北伐军正在挥师北上,势如破竹,正向北京进军,张作霖惶惶不可终日,而恰逢梅兰芳正在排演新戏《凤还巢》,并于1928年4月6日首演。张作霖知道后大怒,于是下令禁演。原因是‘凤凰‘的’风、字和‘奉系军阀’的‘奉’字同音; 《凤还巢》的上演有预示奉军将要败回老巢东北之意,实在是太不吉祥了。于是梅兰芳也就不得不暂停演出《凤还巢》了。戏虽然被禁演了,但北伐军的锐势不可阻挡,于是在19328年6月3 日张作霖匆忙登上火车想返回沈阳,不曾想在距离沈阳不远的皇姑屯列车被日本人炸毁。张作霖死于非命,他的奉军也就被迫撤回老巢东北了。此后,北洋军阀看戏的丑闻也就传播了老北京。


  (编辑:葛润)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