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理性不死
【一】
梅英疏淡,冰澌溶泄,絮翻蝶舞,柳下桃蹊,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漫步在这茂林花海中,身边围着十几个年轻人,他们或围坐在小溪旁,静静地听老者说话;或大声争论,然后传来朗朗笑声。这是公元前320多年前的雅典城郊外,人们经常看到的一个场景。
“老师,您再讲讲‘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老人笑了笑,若有所思,然后缓缓地说道:“我们希腊人有句很有趣的谚语,如果你的钱包在你的口袋里,而你的钱又在你的钱包里,那么,你的钱肯定在你的口袋里,这不正是一个非常完整的‘三段论’吗?”
雅典人都知道,这是吕克昂学园高级班的学生在听老师亚里士多德讲课呢。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出生在色雷斯的斯塔基拉,这是希腊的一个移民区,与正在兴起的马其顿相邻。亚里士多德的父亲是个医生,因为医术高明而被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指定为宫廷御医,家境也因此逐渐殷实、地位也日渐显赫起来。父亲希望子承父业,所以从小就让他学习医术。父亲严格的要求和实践训练使他从小就形成了注重事实、尊重事实的性格。在对医学的不断学习中,他开始关注生命的奥秘,继而引发了他对生物学以及整个自然界的强烈兴趣,尤其是哲学和数学。
公元前367年,马其顿王国的宫廷中正在进行着惨烈的夺权斗争,风华正茂的亚里士多德,离开马其顿,来到了雅典最著名的学校之一——阿卡德米学园求学,师从柏拉图。而另一所有名的学校则是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创办的修辞学园。
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仰慕已久,可是让他扫兴的是入学后恰好赶上柏拉图到西西里岛去访问,无缘第一时间相见。
不久,柏拉图访问归来,在学园中看见一个举止温文尔雅,穿着华丽的学生在树下专心地看书,柏拉图很生气。虽然学生在看书,但他认为这是在惺惺作态,他认为注重打扮的人永远都做不好学问,于是,他走到亚里士多德面前,严厉地对他说:“一个追求真理的青年人是不应该过分地打扮自己的。”亚里士多德抬起头,语调柔和地说:“糟糕的服饰不能给我好的心情啊。”柏拉图无奈,只好听之任之。事后,亚里士多德才知道自己顶撞的竟然是自己的导师。
也许第一次的针锋相对预示了这对师生以后生活中的无尽争论。
柏拉图认为数学会让人产生智慧,能把人的心灵带向真理,还能把人的思想境界提升到哲学的高度,所以非常重视数学学科。虽然这是导师的观点,但亚里士多德却没有盲从,两人还经常因为学术观点不同而产生争执。
公元前360年,阿卡德米学园和修辞学园展开了一场闻名全城的大论战,基于柏拉图和苏格拉底师生间不同观点的碰撞,两个学园的学生也互不理解,常常以已之长,攻彼之短。这次是苏格拉底的学校批评了柏拉图的学校崇尚虚谈,无益于政治和法律等实际事务。
这场论战,让亚里士多德出尽了风头,他写了《格里努斯》、《忠言》等对话,有力地批判了苏格拉底的学校过分注重实用,使得理论思想贫乏。亚里士多德的口才好、论证清晰、说理透彻,为阿卡德米学园赢得了荣誉。他一时成为学校里的风云人物,连柏拉图都称赞说:“我的学园可分成两部分——一般学生构成它的躯体,亚里士多德构成它的头脑。”可是,柏拉图又说:“要给亚里士多德套上缰绳。”意思说,亚里士多德非常聪明,思维敏捷,不同常人,但如果不严加管教,就不能成为柏拉图期望的人。
【二】
在学习期间,亚里士多德广泛涉猎各门学科,他对政治学、戏剧学、诗学、物理学、医学、心理学、历史学、天文学、伦理学、自然历史学、数学、修辞学、生物学等学科都有颇深的研究。
但课堂上和柏拉图争论不休、问题最多的永远是亚里士多德,他不同意柏拉图把真实存在看成是“人的理念”的唯心观点。他发问道:“树就是树,由种子长成,结出果实。离开实实在在的树,仅仅是头脑中有树的概念又有什么意义呢?”有了这样的疑问,他开始思索。他认为,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不是靠观念产生的,而是永恒的,是先有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三角形的东西,然后在人们头脑中才有三角形的观念。代数和几何的定律是从自然现象中抽象出来的。最后,他终于抛弃了柏拉图的许多唯心论观点,开始了他辩证法的思考。他认为,生命和世界都在运动,没有运动就没有时间、空间和物质。
他不仅批判了柏拉图早期关于整个灵魂不死的观点,而且还批判了柏拉图后期的灵魂二分说,提出了“神圣理性不死”的新命题,并对柏拉图死亡哲学作了重要修正。亚里士多德反对柏拉图关于灵魂独立不依于人的身体的观点,他认为人的灵魂是人的身体本身的生命形式,它作为人的身体的形式,是根本不可能离开人的身体而独立存在的,就像铜球的形状不可能离开铜球而独立存在、蜡烛的形状不可能离开蜡烛而独立存在一样。这就是说人的灵魂与人的身体是不可分离、统一在一起的,人的身体一旦毁灭了,灵魂也就跟着毁灭了。不过,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在人死后继续存在虽然不可能,但并不意味着人在死后继续存在的不可能。他认为人和大多数其他的生物一样,如果从他在他的子孙后代身上继续存在的意义上讲,还可以说他在死后依然是继续存在的。
亚里士多德不仅对柏拉图的死亡学说进行了批判和修正,而且还对他所处时代的死亡哲学进行了推进和改革。他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如何使我们的有死亡的生命具有不朽价值”这个哲学界重大的问题,正像前面他所说的,我们可以通过后代子孙来延续生命,可以凭借依据我们身上的理性原则过“理性生活”来立功、立言、扬名后世,来使自己不朽。所谓理性生活,每一种东西所特有的,对于那种东西来说自然是最好的和最愉快的,而人所特有的,其他事物所没有的就是理性,所以对于人来说,符合理性的生活就是最好的和最愉快的,也是最幸福的生活。
虽然通过严格的理性生活可以使自己不朽,但作为有肉身的人,必然会有死的时候,如何看待自己的死亡呢?亚里士多德在这个问题上所持的观点是:死亡是可怕的,但它却是可以为勇气和美德所克服。
每个人都会有恐惧,但让人最恐惧的莫过于死亡,所以人惧怕死亡是很自然的事情,因为死亡是终结,而且对于死者来说,一切东西都随着他个人的死亡而丧失了其全部价值。我们最可怕的事情就是恶,而最大的恶是不义和耻辱,就像雇佣兵如果面临巨大的危险就会成为懦夫,而公民武装会以身殉国,因为对公民武装来说比逃跑更安全的是死亡,逃跑是最大的可耻、最大的恶。正因为如此,真正勇敢、有道德的人从来不惧怕死亡,他们是一群为了善、正义和荣誉而万死不辞的勇士。
亚里士多德从人的社会性和政治性着手,提出人完全可以依靠道德力量和勇气克服对死亡的恐惧,这使他的死亡学说具有了更为积极的意义。
亚里士多德很尊敬他的老师,但是,在很多问题上,他又有着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但有的时候,他也会遇到许多解释不了的事情,这时候他就会想起自己的老师,用柏拉图的一些唯心论的观点来说服自己,常常弄得自相矛盾。
公元前347年,柏拉图去世。由于学园的新首脑比较赞同柏拉图哲学中的数学倾向,亚里士多德无法忍受,继续待了两年后,便离开雅典,结束了他在雅典学习哲学的20年生涯,开始到各地游历。
【三】
离开学园后,亚里士多德先是接受了先前的学友赫米阿斯的邀请访问小亚细亚。赫米阿斯是小亚细亚沿岸的密细亚的统治者,亚里士多德离开学园后的第一站就是小亚细亚,在那里他娶了赫米阿斯的侄女为妻。但好景不长,不到一年,赫米阿斯在一次暴动中被杀害,亚里士多德不得不离开小亚细亚,和家人一起到了米提利尼。
公元前343年,亚里士多德由于声名显赫,被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召唤回故乡,成为当时年仅13岁的亚历山大的老师。
在亚里士多德的影响下,亚历山大对科学十分关心,对知识十分尊重,但成为伟大的哲学家不是他的志向,他的使命是成为帝王。
公元前338年,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打败了雅典,正当他雄心勃勃要统一整个世界时,却于公元前336年被刺客刺杀。
年仅20岁的亚历山大继位为王。从此这个亚里士多德精心培养的学生告别了书斋,告别了哲学,开始了马背生活,他要去征服世界。
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率领马其顿军和希腊各邦的联军出征波斯。古老的波斯帝国在年轻的亚历山大的铁骑下开始颤抖,这个拥兵10万的帝国,不到10年的时间就被征服了。一个空前庞大的亚历山大帝国——其领土西起希腊,东到印度河,南到埃及,北抵中亚——建立起来了。
时局的动荡并没有影响亚里士多德对学术的研究,此时他返回了雅典。在这段时间里,虽然雅典被马其顿在军事和政治上控制了,但是反对势力仍然存在。亚里士多德来到雅典,可能还肩负着说服雅典人服从马其顿的政治使命,所以,许多人对他显出敌意。不过,他得到了亚历山大国王的支持,不断地得到马其顿各级官僚的大量金钱、物资和土地资助。
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创办了自己的学校——吕克昂学园,占有阿波罗吕克昂神庙附近广大的运动场和园林地区。在学园里,有当时第一流的图书馆和动植物园,学园里开展生物学的研究,时常解剖各种动物,亚历山大就通令全国,凡是猎手和渔夫抓到稀奇古怪的动物,都要送到亚里士多德那里。
亚里士多德提出自己的教育理念,主张对青年学生必须进行“智育、德育、体育”三方面的教育,并且提出了划分年级的学制。对于7岁到14岁的儿童,国家应该为他们办小学,让他们学习体操、语文、算术、图画和唱歌;对于14岁到21岁的青少年,国家应该为他们办中学,教他们历史、数学和哲学。体育是为了培养强健的体魄,德育是为了培养自尊心和勇敢豪放的性格。在青年们中学毕业之后,还要对其中的优秀分子继续培养。他的这些主张都得到了亚历山大国王的支持。
亚里士多德讲课时有一个习惯,即边讲课,边漫步于走廊和花园。正是因为如此,学园的哲学被称为“逍遥的哲学”或者“漫步的哲学”。这个学派,也因此得名“逍遥学派”,这里的学术氛围也被后人传为佳话。
亚里士多德在教课之余,笔耕不辍,写了大量的著作:《工具篇》、《逻辑学》、《物理学》、《政治学》、《修辞学》、《形而上学》、《诗学》,等等。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认识是有系统的,分门别类的,从基本知识出发加以分析推论或归纳,从而形成一个体系。希腊人之前的文化都是用超自然的力量来解释自然界的种种神秘变化的,到处都是神的作用。到了亚里士多德这里,他用宽广的胸怀和勇气把科学组织成一个有条不紊的庞大机体。他是形式逻辑的创始人。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国王病故。消息传到雅典时,马其顿沸腾了,反叛的狂潮袭来,雅典人开始攻击亚里士多德,并判他“不敬神罪”。他将面临着一场严酷的审判,风烛残年的亚里士多德明智地选择离开雅典,选择自我流亡,他声称绝不给第二次扼杀哲学的犯罪机会。
第二年,即公元前322年,这位名垂后世的哲学家在凄凉的境遇中病逝了,终年63岁。这个凭着铁骑和武力建立起来的亚历山大帝国也开始四分五裂,成了几个独立的小王国。
亚里士多德集古代各种知识于一身,在他死后几百年中,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对知识有过系统考察和全面掌握。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恩格斯称他是“最博学的人”。
注:本文选自孙胜杰《向死而生:哲学大师的死亡笔记》。
(编辑:王怡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