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智者,总是享受着自己的生命,享受着自己的闲暇时间;而那些愚不可耐的人总是害怕空闲,害怕空闲带给自己的无聊,所以总是给自己找些低级趣味的游戏,给自己一点暂时的快感。
庸人费尽心机消磨时光,能人费尽心机利用时光。
人的面孔要比人的嘴巴说出来的东西更多,更有趣,因为嘴巴说出的只是人的思想,而面孔说出的是思想的本质。
我们读书时,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犹如儿童启蒙习字时,用笔按照教师以铅笔所写的笔画依样画葫芦一般。我们的思想活动在读书时被免除了一大部分。因此,我们暂不自行思索而拿书来读时,会觉得很轻松,然而在读书时,我们的头脑实际上成为别人思想的运动场了。所以,读书愈多,或整天沉浸读书的人,虽然可借以休养精神,但他的思维能力必将渐次丧失,此犹如时常骑马的人步行能力必定较差,道理相同。
一种纯粹靠读书学来的真理,与我们的关系,就像假肢、假牙、蜡鼻子甚或人工植皮。而由独立思考获得的真理就如我们天生的四肢:只有它们才属于我们。
人类所能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拿健康来换取其他身外之物!
世上的每一朵玫瑰花都是有刺,如果因为怕刺扎手,就此舍之,那么你永远也不能得到玫瑰的芬芳。
每一个人都会将自己对幸福和快乐的要求视为最理所当然的。然而所谓的幸福和快乐如果并没有降临到他们身上(这样的事情实在太多了),他便会认为自己受到极不公的待遇,甚至认为错失了他生存的意义。与其如此,还不如降低自己的期待值。
在充斥着悲惨与痛苦的世界之中,我们究竟能得到什么呢?到最后,我们每个人除了自己外原来都是一场空啊!一旦想逃脱悲惨与痛苦,往往又难免落入“厌倦”的魔掌中。何况在这个世界里,又常常是小人得志。个人的命运是残酷的,而全人类又原是可悯的。世界既是如此,所以只有有着丰富内在的人才是幸福的。
只要我们所追求的,一天未到手,对我们而言,其价值便超过一切;然而一旦拿到手,便即刻另有所求。总有一个渴望紧紧牵引着我们这些渴求生命的人。
对于某些人来讲,当他们看见别人时,就会产生一种敌对情绪,而且他们的内心深处还会警告自己:“这个人是非我!”也有一部分人在面对其他人时,会马上产生一种好感,感到友好、关切和同情,他们的内心就会说:“这个人就是另外一个我!”综合来看,后一种人更容易感到快乐。
一个性格出现问题的人会把一切的快乐都看成不快乐,好比美酒倒入充满胆汁的口中同样也会变苦。因此,生命的幸福和困厄,不在于遭遇的事情本身的苦与乐,而是要看我们如何面对这些事情,要看我们感受性的强度怎样。
我们对痛苦何其敏感,但对快乐却相当麻木。就像我们不会对身体的整体健康感到满意,而只会专注于鞋子夹脚的某个细微之处;对进展顺利的事情我们毫不留心,却时刻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烦恼。所以,对快乐敏感一些吧,这才是智者应有的习惯。
一定的忧愁、痛苦或烦恼,对每个人都是时时必需的。一艘船如果没有压舱物,便不会稳定,不能朝着目的地一直前进。
如果我们怀疑一个人说谎,我们就应该假装相信他,因为他会变得愈来愈神勇而有自信,并更大胆地说谎,最后会自己揭开自己的面具。
最强有力的阻碍人们发现真理的障碍,并非是事物表现出的、使人们误入迷途的虚幻假象,甚至也不直接地是人们推理能力的缺陷。相反,是在于人们先前接受的观念,在于偏见。这些虚假的先验之物——对抗着真理。它们就好像是把船只吹往与惟一的陆地相反方向的逆风。对此,船橹和风帆是无能为力的!
人们为一个人的死亡感到恐惧和悲伤,因为死亡意味着对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将无法再去经历感受,将会对一切失去感知,活着的时候发生的一切将会归化为零!
欲望是人的痛苦根源,因为欲望永不能被满足。我们离理相越远,自然就会离欲望越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迷失在理想与欲望之中,将欲望的东西当作理想,这是因为它们有时实在太近,近到只有一线之隔。或者说欲望是感性的,而理想是理性的。
选自叔本华《悲观论集卷》
(编辑:王怡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