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作家推荐 文学研究 诗词歌赋 散文随笔 小说故事 经典重温 荐书 书评 访谈 评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期望而绝望:那些自杀身亡的作家(国外篇)

2016-07-14 10:58:36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

   
今天,在这里推荐国外二十位自杀的作家。自杀,究竟是川端康成认为的一种艺术行为,还是加缪认为的一种逃避行为,抑或者是一种完成?这有待于各位解读。

微信截图_20160714112314.png

  自杀,我们都知道是世界各国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而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自杀人数最多的国家。单是中国大陆每年死于自杀的人数就有15万人左右。也就是说,中国大陆平均每天不少于400人采用各种手段结束自己或长或短的生命。这其中,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表明:全球患有抑郁症的自杀率高达15%。而从事文学创作的人因抑郁而死的比例似乎要更大一些。


  有些作家受制于病痛的折磨选择自杀,而有些作家则是因为“期待而绝望”。今天,在这里推荐国外二十位自杀的作家。自杀,究竟是川端康成认为的一种艺术行为,还是加缪认为的一种逃避行为,抑或者是一种完成?这有待于各位解读。


微信截图_20160712155511_副本.png

  太宰治(投水自杀)


  死又死不了,活又活不下去。——太宰治


  太宰治(1909-1948)。他的作品,都是对自我生活的写照,主题也颇多重和。日本战后无赖派文学代表作家。中学时对芥川龙之介、泉镜花的文学十分倾倒。1935年因短篇《逆行》成为第一届芥川奖的候选作品,被认为是新进作家。1939年,太宰治30岁,与石原美知子结婚,并于同年秋以《女生徒》一书获第四届北村透谷奖。1948年,以《如我是闻》震惊文坛,并着手写《人间失格》,直到《第二手记》完成。

  孩提时代,太宰治的文学天才便显现出来,这位先生既是颇有正义感的“愤青”,也是一位风流的才子。由于性格上的矛盾与脆弱,女人与自杀成了他一生反复纠葛的主要内容。


  在写完最重要的小说《人间失格》之后,他旋即投水,这部作品可以说算是天鹅之作,蕴藏了他一生的遭遇与映射。


4aef7b09c17ebae_size181_w765_h1093.jpg

  芥川龙之介(服安眠药)


  两年来我一直在思考死这件事。——芥川龙之介


  芥川龙之介(1892-1927),日本大正时代小说家。其代表作品有《罗生门》《竹林中》《河童》。芥川龙之介亦是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创作上既有浪漫主义特点,又具有现实主义倾向。日本从1935年起设立以他命名的“芥川文学奖”,它一直是奖励优秀青年作家的最高文学奖。


  他曾经很多次的尝试自杀,他迷恋死亡。他在遗书中写道:我只是感到茫然的不安。后来,日本研究者说,他太执着与艺术家的人生,他对自己未来写作才能的枯竭深感畏惧。1927年7月24日,在病痛、时局、家族矛盾的多重折折磨下,他把自己两年多来的思考变成了实践,他服下了大量的安眠药。

微信截图_20160712155541.png

  三岛由纪夫(切腹自杀)


  可我心之所向是黑夜,鲜血和死亡。——三岛由纪夫


  三岛由纪夫(1925年1月14日—1970年11月25日),本名平冈公威,是日本小说家,剧作家,记者,电影制作人,电影演员。是日本战后文学的大师之一,在日本文坛拥有高度声誉。诸多作品中,以1956年出版的《金阁寺》最为人所熟知,这是部充满悲剧性幻灭美学的作品。曾二度入围诺贝尔文学奖,也是著作被翻译成英文等外国语版最多的当代作家。


  三岛对日本传统的武士道精神和严厉的爱国主义深为赞赏,对日本战后社会的西化和日本主权受制于外国非常不满。1970年11月25日,按照日本传统仪式切腹自杀。


微信截图_20160714110615.png

  川端康成(含煤气管)


  再没有比死更高的艺术了,死就是生。——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出生在大阪。他的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他迷恋陀思妥耶夫斯基,因为陀氏作品中的孤苦与漂泊与他产生了极大的共鸣。早期多以下层女性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写她们的纯洁和不幸。后期一些作品写了近亲之间、甚至老人的变态情爱心理,表现出颓废的一面。 主要作品有《雪国》《古都》《千只鹤》。1968年凭借这三部作品获诺贝尔文学奖。


  他曾经反对自杀,因为“不管多么的厌恶现世,自杀是种幼稚的不觉悟的行为。”但是轮到自己时,他却很平静的说,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生,自杀最好不要写遗书。在死前的几小时,他对家人说,我出去散步了。之后他的助手在写作公寓里发现他把煤气管含在了嘴里。


微信截图_20160714110625.png

  海明威(开枪自杀)


  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海明威


  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主要作品有:《非洲的青山》《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危险的夏天》。


  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把文学创作比做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是构成”冰山原则”的四个基本要素。


  1961年6月2日的早晨,在爱达荷州凯彻姆镇寓所里,海明威把一支银子镶嵌的猎枪装上子弹,然后塞进自己的嘴里,两个扳机一齐扣动。这是他生前最喜爱的猎枪。


微信截图_20160714110634.png

  莫泊桑(割喉自杀)


  你明白,人的一生,既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好,也不是那么坏。——莫泊桑


  莫泊桑(1850—1893),法国短篇小说巨匠。与契诃夫和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曾拜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为师。


  莫泊桑最擅长的题材是他亲身参加过的普法战争、长达十年的小职员生涯和青少年时代在诺曼底故乡的生活,这三种环境为他的短篇小说提供了极为丰富的题材。这些作品歌颂了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表现了农村的习俗和世态,真实地反映了小职员的单调刻板的生活。


  19世纪80年代后期,他阴郁苦闷与绝望情绪的日渐加强,在弟弟死后终于爆发了出来(他弟弟也是精神病患者)。他在弟弟的墓碑前大声痛哭,以为墓碑上写的是自己的名字。1891年病情急转直下,求生的欲望使他四处求医,但又继续迷恋于放浪的生活。1892年1月2日,莫泊桑用裁纸刀割开喉咙,却自杀未遂,五天后他被送入精神病院。


微信截图_20160712084322.png

  本雅明(服安眠药自杀)


  认识一个人唯一的方式是不报希望地去爱那个人。——本雅明


  本雅明 ,出生于1892,德国思想家、哲学家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被称为“欧洲最后一位文人”。本雅明的一生是一部颠沛流离的戏剧,他的卡夫卡式的细腻、敏感、脆弱不是让他安静地躲在一个固定的夜晚,而是驱使他流落整个欧洲去体验震惊。他既是诗人神学家,又是历史唯物主义者,既是形而上学的语言学家,又是献身政治的游荡者,在纳粹德国,他是一个犹太人;在莫斯科,他是一个神秘主义者;在欢乐的巴黎,他是一个冷静的德国人。他永远没有家园,没有祖国,甚至没有职业--作为一个文人,学术界不承认他是他们中的一员。他所写的一切最终成为一种独特的东西。


  1933年,他被纳粹驱逐出境,移居法国,并成为“社会研究所”成员。为了躲避盖世太保,1940年又移居至西班牙边境小镇--Port Bou,在此写下了许多重要的作品,如《论歌德的(亲和力)》、《德国悲剧的起源》、《单向街》、《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1900年左右的柏林童年》、以及传世名作《巴黎拱廊街》。1917年他与朵拉·苏菲·波拉客(Dora Sophie Pollak,1890-1964 )结婚,1928年两人分居,两年后离婚。


  1940年9月27日,于西班牙一个边境小镇被迫自杀。


微信截图_20160712084322_副本.png

  德勒兹(跳楼自杀)


  如果你还困在他人的梦想里,那么你被操了。——德勒兹


  德勒兹(Gilles Louis Réné Deleuze) 1925年1月18日出生在法国首都巴黎,1944年中学毕业后进入巴黎索邦大学哲学系就读,开始致力于哲学研究。他的哲学思想其中一个主要特色是对欲望的研究,并由此出发到对一切中心化和总体化攻击。


  德勒兹是法国影响巨大的后现代哲学家,大哲学家福柯的学生,是六十年代以来法国复兴尼采运动中的关键人物,德勒兹正是通过激活尼采而引发了对差异哲学和欲望哲学的法兰西式的热情。如今,德勒兹的影响遍布人文科学的各个角落,他的《反俄狄普斯》和《千高原》业已取得世界性的声誉。对于“这个法国数一数二的哲学才子”,福柯由衷地表达了他的敬意:“二十世纪将是吉尔·德勒兹的世纪。”


  1995年11月4日,德勒兹因不堪肺病折磨,在巴黎十七区寓所跳窗自杀,享年70岁。


微信截图_20160712084322_副本_副本.png

  魏宁格(举枪自杀)


  疾病与孤独相似,即使是最轻微的疾病也使人更为孤独。——魏宁格


  奥托·魏宁格(1880年4月3日-1903年10月4日),奥地利哲学家, 魏宁格自少年时代起,就在自然科学、数学和人文科学方面显示了早熟的才能,其语言天才尤其突出,16岁时曾打算发表一篇词源学论文,内容是研究荷马史诗中的希腊语形容词。1898年进入维也纳大学研习哲学,1902年以论文《性与性格:生物学及心理学考察》的第一部份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在获得学位的同一天也正式皈依基督教。


  1903年,《性与性格》正式出版,同年举枪自杀,年仅23岁。顺便提一下,魏宁格及其著作对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语言哲学、分析哲学、逻辑哲学的创始人——维特根斯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微信截图_20160712155511.png

  赫拉巴尔(跳楼自杀)


  我都想死了,还庆祝什么生日?——赫拉巴尔


  博胡米尔·赫拉巴尔是二十世纪捷克文坛继《好兵帅克》作者哈谢克之后,又一位家喻户晓,深受百姓爱戴的文学奇才。他的作品大多描写普通、平凡、默默无闻、被抛弃在“时代垃圾堆上的人”。他对这些人寄予同情与爱怜,并且融入他们的生活,以文字发掘他们心灵深处的美,刻画出一群平凡又奇特的人物形象,小说里充满捷克的气味。


  1963年,赫拉巴尔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底层的珍珠》出版,时年49岁。从处女作(底层的珍珠)一书开始,被改编成电影的有《底层的珍珠》,《线上云雀》,《一缕秀发》,《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巴比代尔》,《温柔的粗人》,《天使的眼泪》,《过于喧嚣的孤独》等。且多部获国际大奖。


  1997年春,朋友们为他过八十四岁生日时,他说:“我都想死了,还庆祝什么生日”?他因病住院,两天后1997年2月3日他从医院五楼窗口坠下。一颗巨星就这样陨落了。


微信截图_20160714110703.png

  伍尔夫(投河自杀)


  记住我们共同走过的岁月。记住爱,记住时光。——伍尔夫


  伍尔夫(1882-1941),英国女作家,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之一。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伍尔芙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她同时也是布卢姆茨伯里派的成员之一。其最知名的小说包括《戴洛维夫人》《灯塔行》《雅各的房间》。


  她出身名门,容颜秀丽。早年父母离世,并被同父异母的兄长性侵害。厌恶性生活,更不愿生儿育女,对于同性的依恋甚至一度成为她感情世界里的重心。她不可救药地依恋着姐姐瓦奈萨,甚至采用一种最为出人意料的极端方式——和姐夫克莱夫调情,并以其作为自己的感情替身或者说傀儡。


  她有一位全身心爱她的丈夫,在她病发的时候一直鼓励和照顾着她,伍尔夫自己都承认,如果没有他,我早就开枪自杀,但是这并不能改变什么,她的精神世界永远都是孤独的,在给伦纳德的遗言中她这样写到:“我不能再毁掉你的生活了。我想,两个人不可能比我们一向更开心了。”


  1941年3月28日,伍尔夫来到乌斯河畔,在衣服口袋里面放满了石块,一步一步向河中心走去,之前她的印刷厂和别墅相继被炸毁。


微信截图_20160714110722.png

  普拉斯(煤气中毒)


  死,是一门艺术,所有的东西都如此,我要使之分外精彩。——普拉斯


  普拉斯(1932-1963),主要作品《钟形罩》。她是自白派中最年轻最有艺术才华又最早自杀的女诗人。所谓自白,就是以极为坦白的方式来揭示自己的内心世界。她运用自己熟悉的材料——日常生活的东西,来表示悲观绝望和混乱脱节。无论是野蛮情绪、性裸露、自杀意图,一切对她都是那么亲近可爱而不再感到恐惧。1982年,获得普利策奖。


  1963年2月11日,伦敦,突然陷入极端的抑郁中。她扔下钢笔,打开煤气罐的阀门。


微信截图_20160714110731.png

  安妮-塞克斯顿(一氧化碳中毒)


  我盼得那么苦又盼了那么久的死亡。——安妮-塞克斯顿


  安妮·塞克斯顿(1928-1974),美国著名女诗人。1967年因诗集《生或死》获得普利策奖。主要诗集有:《去精神病院半途而归》《生或死》《变形记》和《死亡笔记》。她是现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之一, 美国著名自白派诗人,西尔维亚·普拉斯的挚友。


  她自己是这样概述早期的前三本诗集的:在第一本书中,我提供了疯病的体验,在第二本书中,我谈到疯病的原因,在第三本书中,我最后发现我在决定是应该生还是应该死。在普拉斯自杀后,她写了一首悼念诗,说她是贼,抢走了本该属于她的死亡。


  1974年10月4日下午3时半,她名声如日中天的时候,在自己的车库里以一氧化碳中毒的方式悄悄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微信截图_20160714110741.png

  茨维塔耶娃(自缢身亡)


  不活在自己的唇上,吻了我的人将会失去我。——茨维塔耶娃


  茨维塔耶娃(1892-1941),现在已被公认为俄罗斯20世纪最优秀的诗人,小说家,剧作家。生于莫斯科,自小受普希金影响。她的诗以生命和死亡、爱情和艺术、时代和祖国等大事为主题,被誉为不朽的、纪念碑式的诗篇。主要作品有《里程碑》《魔灯》《俄国以后》,她一生都在追求爱情,渴望心灵之爱。


  父亲是莫斯科大学的艺术史教授,俄罗斯第一家精美艺术博物馆的创建人。母亲有德国和波兰血统,具有很高的音乐天赋,是著名钢琴家鲁宾斯坦的学生。自幼显现出了极高的文学天赋,革命爆发,和丈夫分离,最后,丈夫参加白军以颠覆革命罪被处死刑。为生存挣扎的茨维塔耶娃在帕斯捷尔纳克的帮助下找些译书的活,与儿子穆尔相依为命。1941年德苏战爆发,茨维塔耶娃与16岁的儿子疏散到叶拉布加镇。穆尔与她关系不好,常常恶语相向。茨维塔耶娃伤心之至,为了生活所迫,她申请了一份洗碗工的工作,可却被拒绝,绝望和贫困折磨着她。


  1941年8月31日,她自缢身亡。


108083002.jpg

  茨威格(服毒自杀)


  我这个过于性急的人要先他们而去了。——茨威格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伟大的悲剧》等。


  希特勒上台前,茨威格便看出法西斯包藏祸心,绝非善类。茨威格一早便看清了法西斯的罪恶本质。他是欧洲人文主义最忠诚的信徒,他博爱正直,一生为和平奔波。他深受佛罗伊德的影响,擅长心理分析。历经两次大战,大萧条,流亡生活,他对人类未来最美好的设想全部被炮火毁灭。


  1942年2月23日,茨威格和他的妻子在南美巴西服毒自杀。


微信截图_20160714110644.png

  杰克-伦敦(服用吗啡)


  当生活变得又痛苦又让人厌倦的时候,死亡就会前来哄你睡去,一睡不醒。 ——杰克-伦敦


  杰克-伦敦(1876-1916),生于旧金山,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作品充满筋肉暴突的生活和阳刚之气,主要有《马丁·伊登》《荒野的呼唤》。1916年11月22日,杰克·伦敦在他的豪华牧场里服用过量吗啡自杀。


微信截图_20160714110654.png

  叶赛宁(上吊自杀)


  再见吧,我的朋友。——叶赛宁


  叶塞宁(1895-1925),俄国田园派诗人。1914年发表抒情诗《白桦》,1915年结识高尔基和马雅可夫斯基等人,并出版第一部诗集《亡灵节》。1916年春入伍,退伍后与赖伊赫结婚。1919年参与发表意象派《宣言》,后来又写了《生活与艺术》。1921年与邓肯结婚,第二年出游欧美各国,1923年返回苏联,并发表文章批判美国的生活方式。1925年9月与列夫·托尔斯泰的孙女托尔斯塔娅结婚,11月住院治疗精神病。


  1925年12月28日拂晓前自缢于列宁格勒一家旅馆。死前,他咬破手指,用血写下绝命诗。他死后一年,对他无限钟情而又被他一再错过的别妮斯拉夫斯卡娅在他坟前,为他殉情而死。又一年后,伊莎多拉邓肯在披上长围巾,坐到汽车里,围巾卡在了汽车轮子下,然后汽车发动了,再之前有人听到她说,我要向着光明之国去了!


4aef7b09c17ebae_size181_w765_h1093_副本.jpg

  弗谢沃洛德·米哈伊洛维奇·迦尔洵(跳楼自杀)


  我实际上是仅仅用我不幸的神经来写作,每个字母费去我的一滴血。——迦尔洵


  迦尔洵(1855-1888),俄罗斯小说家。1876年开始发表作品,写过关于绘画的文章,主要成就是短篇小说,受到列夫托尔斯泰和屠格涅夫等的赞许。以心理分析著称。代表作有《四天》《胆小鬼》《艺术家》《棕榈》《红花》《偶然事件》《娜杰日达·尼古拉耶夫娜》。 他的一生留下了17篇短篇小说,篇篇是上佳之作。每一篇都经过分娩般痛苦的孕育。屠格涅夫这样评价他,悲天悯人,有一颗赤子之心,为人们的缺陷而深感忧伤,能对别人的不幸感同深受,他坚决抗拒邪恶和丑恶。可是,他却不愿意再多活一天。在自己脆弱的神经和俄罗斯社会的双重打击下,他看不到未来,那只有去另一个世界里等待未来吧。


  1880年因他曾加以营救的一位青年革命者惨遭杀害而深受震动,遗传性的精神病反复发作。1888年跳楼自杀。


微信截图_20160714110752.png

  马雅可夫斯基(开枪自杀)


  当社会把你逼到走投无路时,不要忘记你身后还有一条路,那就是犯罪,记住这并不可耻。——马雅可夫斯基


  马雅可夫斯基(1893-1930),著名的俄国诗人,代表作有《我们的进行曲》《革命颂》《列宁》《澡堂》。他的喜剧讽刺了小市民及揭露了官僚主义,并在戏剧艺术上有创新。


  但他不是一位纯粹的革命诗人,他颂扬革命,因为他认为这是他梦中创造的理想生活。他冲动,敏感,多情,为了爱不孤一切,他的爱情诗写的和革命诗一样热血沸腾。他一生爱过很多女人,每一次都全身心的投入,每一次又被自己狂热的爱伤害到了自己。死前还给自己挚爱的情人写到,我爱你,回到我身边来吧!


  1930年4月14日早晨,马雅可夫斯基在莫斯科的家中开枪自杀。他死前曾被苏共批判,被排挤出了无产阶级诗人的行列,对他打击巨大。


4aef7b09c17ebae_size181_w765_h1093.jpg

  大卫·福斯特·华莱士(自缢身亡)


  你所信仰的任何事物都会将你生吞活剥。——华莱士


  华莱士被公认为当代美国最有才华的新生代作家,叙述和文字都充满实验色彩。华莱士以两部长篇小说饮誉文坛:一部是他写于1987年的处女作《系统的笤帚》;另一部是写于1996年的《无尽的玩笑》。两部小说读来无比风趣却又令人费解。它们均采用故事中套故事的叙事结构,巧设环扣,折射出生活与艺术之间的紧张状态,书中人物都在不断探寻自己的身份和人生的意义。


  在创作和教学的同时,华莱士却一直摆脱不了抑郁症的干扰。因为抑郁症,华莱士从2007年开始服用大量抗抑郁药物,似乎效果不佳。但作为一名在写作上勇于试验、探索的非传统作家,华莱士的作品虽然一时无法为更广大的普通读者所接受,可读者还是认可他的独特文风。


  美国著名作家大卫·福斯特·华莱士于2008年9月12日晚被从外面返回的妻子发现在加州家中自缢身亡,年仅46岁。是目前知道的因抑郁症而自杀的世界著名作家中最后的一个。


  (编辑:郑娜)

  本文系北京文艺网综合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