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作家推荐 文学研究 诗词歌赋 散文随笔 小说故事 经典重温 荐书 书评 访谈 评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中国情怀》境界与平常心

2012-09-26 16:59:00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

   

  “平常心”一词今天往往在围棋评论文字中出现,但是年轻的读者大概很少知道它的背景了。这个背景包含着现代围棋史上一个很美的故事,值得重说一次。 ——余英时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开头便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其实“境界”说可以适用于一切艺术,甚至学术,西方美学和艺术哲学中也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即“taste”,汉语通译作“品味”,也和“境界”有相通之处。“品味”所指的是欣赏自然和艺术的能力。有一次我听一位科学家演讲,他特别用“品味”两字来区别科学家的高下。同是第一流的科学家,“品味”仍有高下一步之异;行外的人也许分辨不出来,但在同行之间则自有公论。爱因斯坦不仅科学成就超人不止一等,他的科学“品味”也远非一般物理学家所能望其项背。如果用“境界”两字来代替“品味”,我想意思还是没有太大出入。

  境界为上

  围棋是一门不折不扣的艺术,在中国文人传统中,琴、棋、书、画并列,它的艺术身份是无法否认的。今天在它的发源地,围棋已归入“体育”一类,但它的本质并不会因此而改变。围棋既是艺术,“境界”之说对于它当然完全通用,如果套用《人间词话》,我们也可以说:“弈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局。”

  什么是“境界”呢?这是一个很难清楚答复的问题,大体上说,可以意会,不易言传。但是我首先必须指出,“境界”这个名词虽借自文学批评,它所代表的观念却很早出现在中国围棋史上。魏晋南北朝是围棋史的光辉时代,围棋号称“手谈”,说明它已是士大夫“清谈”的一个组成部份。当时的“谈士”以精神境界的高下作为决定其“九品”等级的一个重要标准,所以连带着围棋也定为“九品”。相传梁武帝(在位时间502—549)所诏定的“九品”如下:一、入神,二、坐照,三、具体,四、通幽,五、用智,六、小巧,七、斗力,八、若愚,九、守拙。日本“九段制”的渊源在此,当年应昌期为台湾设计职业棋士制度,改“段”为“品”,更是自觉地要保存中国的文化特色。

  从上面关于九品的描述词看,显然每一品代表一种“境界”。不过若细加观察,九品又可划为两大层次,而以第五品(“用智”)为分水岭。五品以下属于技术境界,五品以上才进入艺术(或精神)境界。技术层次的各品今天还不难理解,因为这些是指具体的、局部的境界,相当于所谓“基本功”。如果以画的三品作类比,达到了第五品的棋士所弈出的棋局大概都可以称之为“能品”。但艺术层面的各品,如“通幽”、“具体”、“坐照”、“入神”便不容易说明白了。以画品为喻,即所谓“妙品”、“神品”的境界。我介绍传统的“九品”说是为了说明两点:第一,“品”即是“境界”,所以“境界”原已与围棋这门艺术有不可分割的内在关系,不是我们强加于围棋之上的;第二,古人早已将围棋划分为技术和艺术两个层次。这两点仍然是具有现代意义,是我们今天想深入了解围棋所不能不具备的基本条件。不用说,我在这篇短文中所谈的只限于艺术的境界,这也是王国维指出“境界”两字的用意所在。关于技术的境界,只有让专家去讨论。

  我不想,也不愿意抽象地谈论“境界”问题,因为这会越谈越玄,使读者完全摸不着头脑。我的中心论点是很简单的:作为一门艺术,围棋必须不断提升它的精神境界,这虽然是个没有止境的征程,但却是围棋界不能不努力以赴的目标,古人所谓“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仍然可以是我们的座右铭。

  平常心的故事

  现在让我暂且撇开“境界”问题,转而谈谈怎样才能走上追求高境界的道路。悬空说“境界”最后必流于不着边际的玄谈,这是我想极力避免的。所以接着我要介绍“平常心”这个观念。

  “平常心”一词今天往往在围棋评论文字中出现,但是年轻的读者大概很少知道它的背景了。这个背景包含着现代围棋史上一个很美的故事,值得重说一次。

  1965 年日本第四期名人战决战,吴清源在循环圈中七连败,这是他旅日37年中前所未有之事。这一年他已51岁,年龄当然也是一个因素,但更关键的因素则是他上一年在东京曾被摩托车撞倒,健康受到了严重损害,视力尤其退化得很厉害。然而也就在这一年,他的唯一弟子林海峰竟取得了名人挑战权,并且一鼓作气,以四比二的战绩,将日正中天的坂田荣男赶下了名人宝座。23岁的名人不但在当时是破天荒的大事,而且一直到今天也依然是一个没有被打破的纪录。林海峰夺得名人当然首先是因为他已具备了棋艺的实力,但是在这一漫长的挑战过程中,他先后受到了吴清源的两次指点,也是至关重要的。

  第一次是名人循环圈决定挑战权谁属的最后一战,海峰的对手是当时拥有“十段”头衔的藤泽朋斋。藤泽虽曾在十番棋中两次惨败于吴清源之手,但这时棋力已恢复,是当年四、五名超一流棋士之一,他的杀伤力惊人,持白往往走模仿棋,然后强行打入黑阵,破敌而归。这一战恰好轮到他拿白棋。海峰感到困惑,便到小田原吴老师的家中去“取经”。吴清源为他讲解了几年前自己与藤泽所下的一盘模仿棋。这盘棋虽然是藤泽持白中盘胜,但吴清源的毛病出在后半盘,黑棋对付白棋模仿的布局还是很成功的。海峰在最后一战中便完全照老师的战略落子,一直到第六十七手,黑棋占据天元为止,与以前吴清源和藤泽之战一模一样。最后海峰尽歼打入的白棋,取得中盘胜,以实践证明了老师的战略是完全正确的。这盘棋当时已轰动日本棋界,因为这是棋史上从未有过的事。

  但这期名人战更大的轰动还在后面,即海峰挑战成功。第一局在东京福田家举行,海峰虽养精蓄锐,全力以赴,还是持白败下阵来。海峰在赛前对记者说,希望第一局能猜到黑子,可增加一点安全感,但事与愿违,无可奈何。这时海峰的心情既焦灼又沮丧:焦灼,因为“名人”宝座对于他好像近在眼前,然而却又远在天边;沮丧,因为第一局失利更打击了他原来已不是很强的信心。因此在去冲绳岛进行第二局挑战之前,他又到小田原去求老师指点一条明路。下面是海峰口述当时的经过,由名记者黄天才笔录的一段文字。[NextPage]

  吴老师听我说明来意之后,微笑着说:“我想到你会来看我。你此番迎战坂田,我教给你三个字:‘平常心’。”

  吴老师当时是用日语念出这三个字来的,这是日语中很浅俗的一句话,意思一听就懂,但我却不明白这句话与棋道有关。吴老师接着向我解释说:“你不可太过于患得患失,心情要放松。你今天不过23岁年纪,就有了这样的成就,老天对你已经很厚很厚了,你还急什么呢?不要怕输棋,只要懂得从失败中吸取教训,那么,输棋对你也是有好处的。今天失败一次,明天便多一分取胜把握,何必怕失败呢!和坂田九段这样的一代高手弈棋,赢棋、输棋对你都有好处,只看你是否懂得珍惜这份机缘。希望你保持平常心情,不要患得患失,把头都搞昏了。”

  吴老师的话,真像给我当头泼了一盆凉凉爽爽的清水,我的神智陡然清醒了许多,而且觉得脑海中灵光闪闪,智虑澄澈。从小田原吴老师家中告辞出来,我轻轻松松地坐火车回东京,两天后,又轻轻松松坐飞机上冲绳。一直到今天,我再没有为输棋赢棋,患得患失而心烦意乱。(见《围棋》,第十二卷第十一期,台北,1967 年11 月,页38)

  林海峰回忆这两次求师问道,已在1967 年第三次名人卫冕成功之后,但我们仍然感到“平常心”三个字对他的精神冲击之大,真有“醍醐灌顶”之功。根据上面关于技术境界与艺术境界的划分,我们可以说:第一次问道,海峰的收获是在最高的技术境界方面,第二次则进入了最高的艺术境界,海峰从“平常心”三字诀中得到一次精神的飞跃。

  在师徒问答中,吴清源用日语念“平常心”三字,林海峰以为这是“日语中很浅俗的一句话”。其实,这三个字来头很大,初听似乎浅俗,深一层追索,却妙义无穷。由于汉语中今天只有“平常”两字,海峰也许误会“平常心”是日语。所以我现在要找出“平常心”的来源,并揭示它和“境界”的关系。

  平常心之来源

  《景德传灯录》卷八记马祖道一(709—788)的话:“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

  马祖是禅宗六祖慧能的再传,属于南岳派第一代弟子。“平常心是道”的话题便是他最先提出的,后来由他门下的南泉普愿(748—834)更加发挥,再传给第三代的赵州从谂(778—897)。

  《无门关》记载了下面的故事:

  南泉因赵州问:如何是道?南泉云:平常心是道。州云:还可趣向否?泉云:疑问即乖。州云:不疑争知是道?泉云: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洞豁,岂可强是非也。州于言下顿悟。

  南泉和赵州师徒问答,几乎与吴清源和林海峰的对话先后如出一辙。赵州和海峰同是因为师父“平常心”三个字的启发而得到“顿悟”,遥遥千载,足成佳话。日本僧人虽早在唐代便到中国来学习佛教,但所取的经大体都是天台宗、密宗这类,对于当时盛行的禅宗反而不十分注重。但到了南宋,他们开始将大批的禅宗语录搬了回去,从此禅宗各派不但在日本大行其道,而且不断发扬光大,一直到今天。“平常心”这三个字大概很早便在日本人的心中生了根,因此变成了日常语言的一部分了。

  我们看了上引马祖和南泉关于“平常心是道”的描述,便立刻会发现:“平常心”正是通向最高精神“境界”的不二法门。回到围棋领域,我们可以由此推知,当年林海峰受益于老师“平常心”三字,必是他的棋道“境界”陡然跃升了一层,因此才有当头泼一盆凉水等等描写。黄天才所记吴清源的一段话,则是针对海峰的特殊心理状态作随机的指点:其中语言是具体的,远不足以尽“平常心”的全幅意涵。这里正遇到了“言不尽意”的问题,读者绝不可“死在字下”。吴清源既如此郑重提出这三个字,则马祖所谓“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和南泉所谓“太虚廓然洞豁”种种“境界”大致也在其中。

  (本文摘自《中国情怀——余英时散文集》,彭国翔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4月第一版,定价:49.00元)

  (编辑:李央)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