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作家推荐 文学研究 诗词歌赋 散文随笔 小说故事 经典重温 荐书 书评 访谈 评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当世界向右的时候》

2012-08-22 15:55:52来源:新华读书    作者:

   

  作者:毛尖

  出版社:上海三联出版社

  年版:2012—1—1

  内容简介

  本书“上海通信”专栏所写的文章集合。刘绍铭先生说她“经营意象,时见匠心。讽喻世情,软硬兼施。”唐诺先生说“她的书写有清楚的发现、认识、解释企图,不是为着安置自己。”无论如何,她的随笔是现代散文独特的一脉。

  作者简介

  毛尖,浙江宁波人。香港科技大学博士。现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

  著有《非常罪,非常美:毛尖电影笔记》、《当世界向右的时候》、《慢慢微笑》、《没有你不行,有你也不行》、《乱来》、《这些年》等。译有《上海摩登》等。

  著译包括西方文学、电影评论、专栏随笔等,刊于《信报》、《文汇报》、《联合早报》、《万象》、《上海文学》、《书城》、《亚洲周刊》等。

  书摘

  因为你不美

  林行止先生在接受上海《文汇读书周报》记者的采访时说,上海“人口多,流动人口庞杂,上海蓬勃的生机中,就嫌多了几分凌乱、混浊和喧闹;相比之下,香港虽然人挤,却比较秀气和安静”。

  林先生的说法我很同意。1997年,刚到香港科技大学读书的时候,这个城市的“秩序”、“文明”和“纪律”曾给了我很大的震动。宿舍的灯是会亮的,空调是可以启动的,教职员是彬彬有礼的,上车是排队的……在大陆见惯了公务员冷冷的眼色,见惯了一哄而上的情形,见惯了什么都无法运行的住所,对港人而言最基本的生存环境让我觉得香港真异国,我给家里写信,告诉被香港枪战片误导了多年的母亲,说: 这个城市很安全,很光洁,很漂亮。

  但是,很快,我就怀念起上海,我怀念在上海乱穿马路的日子,怀念马路上不怀好意的纠察,怀念恶声恶气的服务员,似乎是,上海的“凌乱”、“混浊”和“喧闹”中,藏匿着一些叫人魂牵梦萦的东西,一些让人不断回首的细节。

  有一部叫《露易丝》(或译《地下铁续集》)的电影,讲一群在巴黎地铁空间里生存的年轻孩子,虽然其中的几个有希望结束他们的流浪生活,过上正常日子,但最后,他们还是选择了混迹于巴黎地铁,犯一些小小的罪,和亲爱的小罪犯们生活在一起。

  这个电影我特别喜欢,我觉得它解释了上海的魅力。我喜欢这个城市天天在上升的天空线,喜欢这个城市在文明进程中所倾注的鲜艳激情,但是让我特别迷恋的,是这个城市所拥有的藏污纳垢的能力: 在这个繁华的都会里,寄生着多少《四百击》里的主人公;而这些坏孩子,他们长大成人后,会给这个城市制造很多悲剧,很多恐惧。但,这是上海,出产一个玛琳o黛德丽这样的“上海百合”,需要一个“凌乱”、“混浊”又“喧闹”的上海。

  本雅明说,在一个驼背小矮人身上,我们的爱情莫名地降落下来。是真的。

  说什么呀?

  流放在巴黎的茨维塔耶娃给国内的朋友写信,恳求他们: 给我讲讲莫斯科吧!讲讲我钟声长鸣落叶纷飞的莫斯科吧!经常,在国外呆了几年的朋友也会写信来,用着十万火急的语气: 听说上海完全变了,快快快,快跟我讲讲上海吧!

  说什么呀?说在这个城市,五岁的孩子已经知道比尔?盖茨了;还是讲讲他们的长辈,在变成大人以后,反而迷恋起了动漫画。说什么呀?外地来的但觉万家灯火中,一幢幢高楼演绎的是上海传奇;住在这里的,却一秒秒体会着越来越稀薄的空气。八千里路云和月,穷乡僻壤的青年跑到上海献上自己的劳力,男的造房子,女的做保姆,一小时五块钱,便宜到叫人辛酸。

  我在大学教书,三四年级的学生一般都打着一两份工,有些还合用着一个钟点工,他们骄傲地告诉我现在完全可以自己养活自己。的确比我们这一代能干,我们读大学时就只知道等着父母寄钱来,然后前半个月过物质生活,后半个月靠精神生活。少爷小姐的日子结束后,我们也被流放到社会上去厮杀,频频回首的还是大学穷日子。

  现在的孩子不一样,一有机会,就驰骋得远了。新闻报道里说今年开学不久,幼儿园孩子印名片成风,而且,在幼儿园老师和家长的鼓励下,孩子的名片也不断更上一层楼,开始不过是闹着玩,属于天真的模拟行为,后来就被大人孩子一起当真了,儿童名片也印上了各类职务,各种头衔。自然,也有自惭形秽的家长抗议幼儿园老师的这种鼓励,但是这个城市的专家意见是: 不要盲目禁止儿童印名片。

  稀奇古怪的儿童名片会到处繁殖,而且全中国的孩子都会跟着印,买卖是好,效应堪虞。从小持董事长头衔的孩子会不会自觉高人一等?名片上只有小青蛙图像的孩子会不会觉得出身卑微,面对同桌公主自思是癞蛤蟆?

  未来的主人公如此长大,所以,书店里,成人童话会卖得那么好。年轻人在那里如饥似渴看几米,想着自己的那一段青春哪里去了。

  (编辑:李央)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