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作家推荐 文学研究 诗词歌赋 散文随笔 小说故事 经典重温 荐书 书评 访谈 评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你觉得你是谁?

2010-10-14 14:09:25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

   

作者:肯尼斯·克利斯汀

    你建构世界的中心概念,其实就是你对自己的看法——你觉得你是谁。所有概念皆由此衍生。你对自我的认知过程,和你对现实的认知过程是一样的,你以自身性格禀赋为背景,开始观察、聆听和尝试。从出生之后,你就一直被检视、被讨论、被描述,尤其是针对你的性情和才华。你感觉到父母和其他人对你的兴趣,从中判定自己的重要性。虽然我们在九岁之前尚未能够描绘出世界的全貌以及自己的价值,但这些早期的描述和经验将是你的自我意识的重要指标。

  然而,关于“描述”本身,存在着一个重要的事实:无论如何它们都不会是中立的。所有的描述总是带有评价的意味。说某人红发、四肢发达、天赋异禀……这些形容不管是正面或是负面,通常都隐喻着什么。举例来说,一个小女孩说人们对她抱有特别的期望,只因为她的头发是自然卷。

  重点是,我们的回应通常是针对描述所暗示的部分,而不是字面上的意思。这种含蓄的暗示通常会间接变成催眠性的建议。也就是说,人们对你的描述不只代表他们对你的看法,更代表他们对你的预期。如果你被描述成“随和”、“很棒”、“懒惰”,表示你将来很可能会更随和、更棒、更懒惰。举例来说,“懒惰”这个词将会引导你:1.认为将来自己做事很懒惰;2.认为自己是个懒惰的人;3.终于不出所料地变懒惰,并导致未来更严重的懒惰。被形容成懒惰,等于是将这个概念注入你的认知世界,你将会对这个描述很敏感,不知不觉变成你处理事情的态度。不管你是否愿意变得更懒惰,你还是很容易被这类的信息所影响。如果你被描述成“开朗”、“才华横溢”、“精力充沛”或是“美丽”,这种内在的指引过程是一样的,要求和期望也会随之而来。

  然而,一旦你认定自己是懒惰的,“懒惰”这个词还有另一个作用——现在你有正当理由可以不用奋斗了。这个新的概念将促使你去创造和寻找更多支持这个特性的证据。“你很懒惰”只是解释你懒惰的行为,但这些描述不断以循环的、自我增强的方式影响着你。很快你会将懒惰视为与生俱来的特质,就像天生的蓝眼珠一样,变得理所当然,而且不想改变。

  在你每天无数的想法中,大部分都是关于“自我描述”。“我菜煮得真好”、“我实在太聪明了”、“我讨厌整理东西”、“我讨厌文书工作”、“我是个失败的人”、“我很害羞”等等,你做着符合这些描述的行为(好像不这么做,自己的存在就不够确定似的),并且不断强化这个想法。[NextPage]

  一般的理解是,如果小孩感觉到他是重要且特别的,这会成为他积极向上、力求表现出色的动力。但对SLHPPs来说,过程中却出了点状况。

  被视作与众不同,也认定自己很特别,做什么事都轻松容易,这会内化为你判断事物的标准。你很相信人生永远都会是这样——你总是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把事情做好,你是少数的幸运儿之一,你将会继续这样完美的人生。

  但是人生不会这么简单,“天赋异禀”和“聪明伶俐”这样的描述,往往衍生出复杂且出乎意料的结果,尤其是在学校时期。当你要踏进校门之前,你对世界和自己的认知都还是粗浅的、零散的、不稳定的。你目前所学到的,除了来自电视,就是从你和家人的相处经验而来。小学和中学横跨了你整个童年时期,在这个漫长的成长关键期,你对世界的印象难免会有所改变。学校本身就是产生很多决定性改变的地方,很多的偏差也在此形成。

  (编辑:郭婧涵)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