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作者:肯尼斯·克利斯汀
一个“放水”的文化
最后一个可以看出纵容低成就的地方,就是学术界。我们的高等教育体制,这一百年来在学院常规教育上逐渐衰微,几乎所有知名大学对于学士学位的标准都有“放水”的倾向,如很多大学的英文系不再需要研读莎士比亚。更荒谬的像是加州大学尔湾分校,规定大一英文系的新生每周写一篇散文,主题有两种选择,除了指定文学之外,就是他们“最爱的电视节目”。学校公开谴责学位泛滥的问题,但是尔湾分校的教授们被告知,不管学生表现如何,尽量让他们通过考试,不然他们可能会进不了研究院——你应该猜得到为什么,因为,其他大学也在“放水”。
在低标准的环境中,我们理所当然地降低对生活的期待和情感上的向往,降低对人际关系、自我认知、学识教养,以及个人成就的期待和需求,几乎无人不受影响。
大众文化崇尚时髦科技,凡事给你省时省力的承诺,远大的理想将变得不值钱,连英雄也开始追求流行。当我仔细检视自己的生活,发现自己有时也会拖延一些曾经很重要的事,把它们延到“未知的将来”,压抑自己的梦想。
于是我意识到,不论人们最后多么成就非凡,在某种程度上,几乎所有人在成功的过程中,都会遭遇到犹豫怠惰或是其他障碍。事实上,成功者和失败者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选择面对困难的态度。无法突破个人障碍或社会氛围的人,渐渐变得麻木疏离,安于较低的品质,习惯于“有就好”的妥协。就如柏拉图所提到的“无知群众”,满足于和内心认知相似的暧昧阴影。
很不幸,有潜力创造成就的人,通常会遭到低成就人群的非议、批评,结果不只是个人受伤害,更是整个社会的损失。低成就现象可能导致吸毒、暴力举动或是其他重大问题,但它潜在的影响才是我们最大的损失,远胜于表面所见的乱象。我们流失了多少哲学家、艺术家和发明家?有多少多才多艺的人因而放弃了自己?
谁来评断你的“成就”?
有人会问:“何谓‘成就’?由谁来评判?是谁说每个人都可以达到某种程度的成就?评判一个人‘低成就’的标准又是什么?还有,是谁说‘低成就’就是个问题?”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提供了几种方法,让大家思考由于潜力无法发挥可能引发的问题。我承认这个过程是主观的,因为成就的高低多少牵涉到等级问题,而且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
掌握这些要素之后,我和同事将一些低成就者组成一个焦点小组(focus group),方式包括上课、实用技巧传授、团体成员交流,以及自我探索。结合上述这些方法,由我同时担任指导员和心理治疗师的角色,就如同一家拥有数百名员工的工厂,由我来引导他们提高产能。这整个过程,就是本书的基础。
如果上述提到的行为,对你来说似曾相识,或是你在兄弟姐妹、父母、子女……任何人身上见到的话,我强烈建议你继续看下去。你选择了这本书,表示你想要改变,或是希望你亲近的人能有所改变。改变是可能的,然而光是“想要”改变是不够的,你至少需要表明决心,并且承诺会持续努力一段时间。
很不巧,会自我限制成就的人,通常会习惯性地避免这种承诺。为了发挥最大潜能,你一定要摒除积习,学习新的技巧。明确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依计划循序渐进,就一定会成功。否则,就像一直撞玻璃的苍蝇一样,永远都会遭遇无形的障碍。
本书是一张地图、一套计划,也是一整组的工具。它是“极限潜能计划”所有技巧的精华呈现,包括了研究成果,以及超过20年的临床经验。它提供了实用、有效率的方法,让你可以突破障碍,了解自己的内在潜能。
不想发挥自己的潜力,只让它维持在最低限度,这就是一种退缩,也等于是放弃了自己的最大权益。相对来说,“成就自我”不只是人生的主要任务,它也可能是你一生中最惊险刺激的探索旅程。
(编辑:郭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