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原田玲仁
恋爱调查
关于恋爱的各种数据倒是有很多,不过,不是欧美的就是很久以前的,我怕引用这些数据有脱离实际的危险。因此,为了取得最新的第一手资料,我开展了一项“关于恋爱经验的问卷调查”。设计的问题主要有“关于初恋”、“被对方的哪一点吸引”、“从恋爱到结婚的时间”、“从结婚到离婚的时间”等。共有2242人参加了问卷调查,其中男性1341人(59.8%),女性901人(40.2%)。受调查者的年龄范围很广,从10多岁到90多岁皆有,不过最多的还是30、40多岁的中青年。
另外,既是世界著名人类学家、又非常精通恋爱心理学的海伦费舍尔博士,也进行过有关恋爱的问卷调查。费舍尔博士在问卷调查中设计了55个调查项目,其中包括“上课或工作中不知不觉会想念一个人”、“一天中想念对方的时间所占比例”等恋爱中呈现的显著“心理状态”。通过分析问卷调查结果,费舍尔博士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不同年龄、性别、民族、宗教信仰的人,回答问题的结果并没有太大差异。虽然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在心理状态上有所差异,但恋爱的心理状态,则是“万国共通”。可以说,在恋爱的世界里,人类取得了空前的统一。另外,生物学家通过对昆虫等动物的研究,发现它们的很多“恋爱行为”也和人类非常相似。
本书将以上述详实可靠且非常有趣的数据为依据,从多个角度以崭新的思维方式来分析爱情。
“恋”与“爱”的区别在哪里?
“恋”与“爱”的定义
在研究恋爱心理学之前,我们先来分析“恋”、“爱”还有“恋爱”。从语义上来讲,这三个词的定义非常暧昧,而且不同词典的释义也不尽相同。在本书中,我将“恋”与“爱”加以区分,分别进行研究。“恋”,指对某位异性抱有“喜欢,想见面”、“总想在一起”的感情,而且,这种感情得不到满足的话,会感到非常痛苦。而“爱”,则指“非常珍视对方”、“没有对方就会痛苦”的感情。此外,“爱”中还包含“独占对方(性方面)”的强烈欲望和“为了对方不惜自我牺牲”的强烈信念。也可以说,“爱”是“恋”的高级发展形态。[NextPage]
“恋”、“爱”产生的过程是这样的:当充满魅力的异性出现时,一开始我们会觉得他(她)“人不错”、“很漂亮”、“很诚实”等,从而产生好感。随着进一步交往,好感也逐渐加深,我们开始“想和他(她)在一起”,这便是“恋”了。“恋”继续发展,感觉“对方比一切都重要、想让他(她)幸福”,并想在精神和肉体上与对方发生联系。此时,“爱”的感情已经在心中滋长。
不过,要给“爱”和“恋”之间清晰地画一条分界线,是非常困难的。人的感情异常复杂,甚至有“恋”与“爱”共存的状态。“恋爱”这个词就是将“恋”与“爱”组合起来的表达方式,兼具两者的含义。“爱”是一种“珍视对方、不问得失的感情”,基本上只针对特定对象,而“恋”则可以“面向”多个对象。虽说“我爱你们”的表达方式并没有错,但这里的“爱”并不是一种恋爱感情。由此可见,“爱”是一个含义复杂的词,用法也很多,定义起来比较困难。
样本猴的“明星”之路
样本猴猿叶娜娜小姐想成为受人欢迎的“明星”。可是关于“明星”,她有很多疑问,比如,为什么世间的男人会对女明星一见倾心?要怎样做才能成为明星?自己和明星之间有什么差距?于是,带着这些疑问,猿叶娜娜小姐拜访了认知心理学专家猿山教授。
“教授,我想当明星,请问怎样才能成为明星?会唱歌跳舞就行吗?”
“当然,会唱歌跳舞是最好的了,但是,这只是明星必备的才艺。”猿山教授回答道。
“会装可爱行吗?”
“如果具有可爱的气质当然最好不过了,但是,这也不是成为明星的充分条件。”
“那到底是什么呢?”猿叶娜娜小姐急得涨红了脸。
“别急,接下来我慢慢给你讲。”说着,猿山教授站在黑板前,开始给猿叶娜娜小姐上起课来。
(编辑:郭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