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作家推荐 文学研究 诗词歌赋 散文随笔 小说故事 经典重温 荐书 书评 访谈 评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点击订购》:没有互联网的日子1

2009-09-02 18:07:35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

   

作者:(美)乔·康

    第一章 没有互联网的日子

    当高速路还只是便道

    电脑已经完全入侵了我们的生活,以至于人们错以为它已经伴随我们的生命很久了。当然,“20世纪40年代”或许听起来还真的像是尘封已久的岁月,甚至对于一些你将要在书中读到的人来说跟古代也没什么区别了。他们中的大多数在那个时候还没有出生。(嘿,我就是其中的一个!)

    但如果我们说的是互联网营销呢?那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儿了。互联网营销比起电脑来年轻了好几辈,我甚至都能记起谷歌诞生前的万维网岁月来。你知道吗,如果本杰明·弗兰克林和查尔斯·巴贝奇的生命轨道有交集的话,或许广告条和点击付费广告的诞生就会提前好几个世纪,可惜的是早在查尔斯来到这个世界之前,本早已逝去。他们都没能亲眼看到过电子管,更别提个人电脑了,但他们俩都在互联网营销的历史上书写下了浓厚的一笔。我不会说一些让你心烦的技术词儿,你所需要知道的仅仅是弗兰克林引起了广告界的革命(毫不夸张地说),而巴贝奇则发明了第一部“分析机”——也就是第一台电脑。(不过可惜的是他太疲于完善他的构思了,以至于他完全没时间把它变为现实。我知道从事网上商务的人都会那样。)

    梦想家和怪才

    在这本书的介绍中我曾说过,大多数互联网营销的开拓者们完全不能算是电脑天才。确实是这样。但许多为互联网营销铺路的人却毋庸置疑是这个领域的精英——真正的怪才。(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当数学家们拥有电脑之前,“怪才”这个词应该仅限于用来形容装扮举止怪异,经常做一些像活生生咬下鸡头这类怪事的浪荡人。)[NextPage]

    别着急——我并不是想在这儿絮絮叨叨地说一些关于穿孔卡片和编程的事儿,尽管追根溯源探索那些使事情能够发生的联系是一件让人入迷的事,但我真的不愿这本书比我的电脑还沉重,所以我将尽量只谈到一些最相关的贡献者。我们可以将他们都略去,但我已经承诺了这是一本历史书,所以我不得不从久远的日子说起。除此之外,我的经验也认为适当地加入一些注解,能使得我的这本书看起来更为正式,并且它们同样有利于向那些值得佩服和赞颂的人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正如你不久后会读到的一样,这是成功互联网营销的一个原则。

    下面将要提到的就是其中的一个天才:范内瓦·布什(跟那个政治家庭并没有关系)。当你下一个社交派对变得极端无聊的时候,或许你可以这样暖暖场,说说范内瓦其实是真正意义上第一个预测超文本诞生的人——离开了他,我们所熟知的互联网营销将不复存在。范内瓦时常嘟嚷着说获取和利用那些堆积如山的信息是多么的困难(如果在那个年代他就感到负荷过重了,那么可以想象如果活在当下他会怎么想),而且应付的都还是他那个岁月中极其原始和粗糙的资源:(大文件柜,天啊!还有图书馆用的那种卡片目录,地啊!)

    我们处理记录的不规范很大程度上是由数据录入人工化造成的。当各类数据需要被存储起来的时候,它们都是以字母或者数字规律排序的,你所需要的信息则可以通过从上到下分门别类的梳理而获得。它的存在只会在一个地方,除非有使用副本的需要;并且它必须体现一种规则,比如从哪条路径下手才能准确地将它找到。找到一则信息之后,如果还要继续寻找,就必须从原先的程序中出来再重新开启另一条路径。人类的思维却并不是以这样的规律工作着的,靠的是联想。当掌握到一条信息之后,人类瞬间便能通过思维联系而捕捉到下一条信息,凭借的也就是一些由大脑细胞架构起来错综复杂的互联网路径,而不被经常联系的路径慢慢褪去其灵敏性。然而思维行动的快慢,路经的错综复杂程度,大脑内部世界的细节,这些令人喟叹的精密又岂能是自然界中其他生物可比及的。

    ——范内瓦·布什(1945)

    对他的介绍就到这儿。在ENIAC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世界上第一台大型的能够程序重调的数字电脑)诞生20年后,20世纪60年代我们迎来了J.C.R.(Joseph Carl Robnett)利克里德尔。喜欢被别人称呼为“利克”的他,是我们的又一位梦想家。跟你将会在书中读到的许多人一样,他所做出的卓越贡献靠的并不是偶然的运气,而是能够将看似毫不相关的知识和经验综合成为一种力量,能够使人信服的大智慧和能力。他从未浪费时间去做或学习无用的东西。当他还是研究生的时候,便努力学习数学、物理和心理学。这些科目的组合看似很奇怪,但却为他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事实证明,我们所有人都是受益人)。他始终坚信,从事理工研究的工程师们是应该了解一些人文学科知识的(实际上他还为适合工程师们的心理学引荐过一门课程)。

    利克全身心地投入了SAGE(半自动地面防空警备系统)一个电脑可操控的防空警备系统项目的研究。利用机器来收集数据,而人类来决定如何处理这些数据。第二次世界大战激发了军事研究部门深入研究生物工程学。一个名叫阿尔方斯·查帕尼斯的陆军中尉曾令人惊奇地表示:“实际上如果飞行员的仪表盘能够设计得更为合理些,那么飞机的坠毁现象也能相应减少。”在那个年代,仪表盘上完全是让人眼花缭乱的刻度盘和按钮。

    1960年,或许是受到了已盛行了几十年的观念的影响,利克曾写下了一本如今名声大噪的书,名为《人和电脑的共生现象》。在这本书里,他还提出了另外一个激进的观点:人类应该具备与电脑互动的能力。

    在那之前,人工智能技术是人们谈论的热点。那就是将指令灌入电脑,然后让它进行运行和处理,最后吐出答案、翻译和其他数据。利克还有这样一种疯狂的念头,他认为人类应该具备彻底接受电脑终端机(就这点来说,那个时候的电脑还是由非智能的键盘连接到真正的核心,即大型计算机上),并且能够用它来完成比如像发送和接收信息的事情,然后再做巧妙的处理。如果他能想到的话,一定会满意“个人电脑”这样的一个概念。

    利克成为了IPTO(信息处理技术中心)的程序经理,一个国防部高端项目研究机构(当时被称作ARPA,后来更名为DARPA,随后再次被改回ARPA,而它现在的名字还是DARPA。简直是服了这些搞军事的……)新创立的分支部门。在这个信息处理技术办公室,利克的工作是选择资助一些看起来前景不错的项目,而他确实也干得不错。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便是他对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的增智研究中心非常有信心。而世界上第一个鼠标和“剪切复制”的概念,和人们在真正意义上能够依据他们在电脑屏幕上所看到的内容而与电脑产生互动的能力均诞生于这个实验室(虽然那个时候电脑的核心仍然是大部头)。

    1962年,利克写下了备忘录,而正是备忘录上所记载的观点使他拥有了“互联网之父”的雅号。根据他的观点,人类应该具备和机器展开自如的并且逻辑的互动。他也表达了他个人的愿景——“浩瀚互联网”将世界上所有的电脑连接在一起,从而为商务、交流和金融交易提供了便利,只需靠图形用户界面便可实现即点即到的操作。

    (编辑:李明达)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