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心得帖》
人情的微妙
人的心理有时靠道理是说不清楚的。认识到人情的微妙,在做事时注意自己的行为措辞,才能构筑起和睦的人际关系。
仔细想来,人的心理的确很不可思议。“人情的微妙”说的就是高兴、悲伤、愤怒、得意、失落等情绪,它们都是在微妙的情感牵动之下的心理变化。我们如果想要心情愉快地共同生活,就要学会互相知晓、理解彼此的想法。
我曾听过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明治政府建立初期,那时政府刚刚准备征收所得税。
当时,在大阪南城的宗右卫门町有一家名叫富田屋的高档茶馆。有一天,大阪税务署邀请大阪知名的商人,也就是当地的有钱人来这里做客。
这些商人虽说是来做客的,但毕竟邀请方是政府—当时的政府权力要比现在大得多—所以他们内心有些不安,毕恭毕敬地坐在那里。不一会儿,一个税务署长模样的人走了进来。他不是径自走向壁龛前的正座,而是突然在末座上就坐。“今天特意邀请各位来不为别的,就是为了政府下令按照各位的收入征收所得税的事情。拜托了……”说完这番话后,他好好地款待了来客。
听了这个故事后,我体会到了人情的微妙。在当时那个官尊民卑的时代,制定一项新税制,只需要发一个通告或将政府的命令发下去,就可以执行了。然而税务署长却郑重地以礼相待,亲自说明宗旨,希望得到协助。这种做法的确充满了人情味,使人心中充满温暖。
我觉得充满人情味的态度和关怀在日常生活中是极其重要的。
有求于人的情况无非两种,一种是“光靠利害关系就能办成”,一种是“只靠利害关系是办不成的”。如果提出请求的人,态度蛮横或傲慢,那么哪怕是对自己有利的事,我也会断然拒绝。而有时,即使对自己的利益有所损害,但提出请求的人,态度非常礼貌、诚恳,最终我还是会被他的诚意打动,接受他的请求。人的心理非常微妙,不是只靠道理就能说清的。
[NextPage]
在有求于人时,好好考虑一下这两种情况,体会其中微妙的人情关系,并在做事时注意自己的言行,才能构建起和睦的人际关系。
我们要时常反省自己每天所做的事,究竟哪些事让我们意识到或用到了人情的微妙。
驾驭学问的能力
学问终究只是人类的工具。要认识到自己的自主性,不要拘泥于学问,不要被学问牵制。
我从未接受过正规教育。九岁那年,上小学四年级时,我辍学来到大阪,开始在店铺里做学徒。当然我自己并不愿意这样,上学的愿望比谁都强烈。
现在我还记得,在我做学徒的那家店铺正对面,有一户人家,他们也有一个和我同龄的孩子。每天早上,当我在店里打扫卫生时,总能看见那个孩子身穿校服,一边说着“我去上学了”,一边走出家门。每当这时,我都羡慕地看着他的身影。有条件的话我也想上学,但当时家里的状况实在不允许。
现在回想起来,没能如愿求学反而对我大有帮助。
我自己出来创业以后,渐渐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公司工作,我觉得这些人都比我强。我没上过学,不懂的东西很多,而公司的员工都是从学校毕业的,受过教育、有知识,我理所当然应该尊敬他们。
很自然,我会经常倾听员工们的意见。正是我的这种态度,使员工们纷纷发挥出了各自的智慧和力量。公司不是靠我一个人的力量,而是靠大家的力量逐渐发展起来的,这就是众智经营。我想这就是松下公司能稳步发展的重要原因。
当然,我并不是说学问是无用的,学问的重要性就无需再说了。正是有了众多的先人钻研学问,才有了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今后,学问的重要性还会更加突出。
虽然学问越来越重要,但我认为不拘泥于学问更加重要。学问很重要,但完全被它牵着鼻子走,没有学问什么事都干不成,这反而不是个好现象。学问虽然重要,却不是唯一的道路,条条大路通罗马,要灵活地看待问题。
近来社会上有很多人忽略了这一点,往往拘泥于学问,被学问所牵制。
学问也好、通过学习获得的知识也好,都不过是我们生活的工具,恰当地使用能够提高绩效,错误地使用则会带来危害,有时我们恰恰是败在自己的学问上。
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学问、知识仅仅是生活的工具,就不会被它牵制,而能够正确、灵活地驾驭它了。我们也要在驾驭学问的同时,不断成长。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看清这一点。
在对学历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很多人都在追求更高的学历,但要记住,不要被无用的学问牵制,要正确地驾驭学问。
《经营沉思录》,(日)松下幸之助著,(日)猿渡清光、路秀明译,南海出版公司2009年06月出版,定价28.00元。
(编辑:李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