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作家推荐 文学研究 诗词歌赋 散文随笔 小说故事 经典重温 荐书 书评 访谈 评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人脉》首发式在京举行

2011-05-12 14:06:42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

   

  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倾力打造的“2011年度重点图书”张学东长篇小说《人脉》首发仪式暨座谈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陈建功、单占生、白描、陈晓明、何向阳、吴义勤、顾建平、孟繁华、郎伟等专家、学者应邀参加。

  《人脉》是作者继《西北往事》《妙音鸟》和《水火》之后推出的第四部长篇新作。作品以上世纪80年代西北小镇为背景,以流浪少年被人收养跟随其义父在异乡扎根为主线,故事巧妙地熔父子情、祖孙情、师徒情、兄妹情乃至男女情为一炉,着重展现了特殊时期和陌生环境下人物的情感归属问题,以及人群的排他性、共融性和相互依存等社会心理学话题,对后文革时代及改革开放初期的历史书写情有独钟。

  与会者一致认为,张学东在《人脉》中对于人性世界进行了一番堪称深入的勘探与挖掘,作品对社会背景进行了非常自觉的艺术剥离,从而达到在一种更加纯粹的艺术语境中进行独到的人性思考和追问。在把握人性恶的因素时,又总是以仁、义、礼、信等传统文化根脉去积极引领人物走出精神困境,即便是触摸那些不堪的历史伤痕,也呈现出蕴藉而温情的一面。竭力表现少年内心世界的动荡、伤感、罪责、孤独的同时,也深情描绘了男女之间多种多样的情感纠葛,以及传统文化观念对个人性格潜移默化的影响。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陈建功在研讨中说,《人脉》所描述的时代,从文革后期到当下生活,是和作家本人所经历的年代相契合的。作品以被收养的流浪儿乔雷由少年到青年的人生历程为线索,为我们展开了漂泊于那一段岁月河流之上的人的心理轨迹。

  宁夏作家协会副主席、宁夏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郎伟认为,与张学东此前的许多小说作品相异的是,《人脉》不仅写出了人间永久的“伤害”,同时,它也写出了人生永远的温暖和人与人之间须臾也不可缺少的心灵的沟通与抚慰。从这个角度而言,《人脉》是一部标志着张学东创作风格转变的重要的长篇小说。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评论家陈晓明表示,长篇小说《人脉》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张学东的写实主义完全回到日常、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写,有效地剔除社会、历史等大背景,所以表现得相当纯粹。

  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文学评论家白描说,《人脉》这部小说其实是在表现特殊年代的成长和生存状态,同时也表现了人物的心灵和灵魂的挣扎,是一部心灵成长史。小说故事情节并不太追求大的冲突,而似静静的河流任其自然流淌。一些戏剧性的重大情节被作者有意淡化了,这样一来人物的心理、情感反而又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中国现代文化与文学研究所所长孟繁华认为《人脉》是中国的一部流浪汉小说。新时期以来,流浪汉小说确实是凤毛麟角,而《人脉》融进了逃离和流浪的精神元素,填补了当代中国流浪汉小说的缺憾,我认为这是张学东这部作品对当代文学最大的贡献。

  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副主任、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何向阳强调,《人脉》这部小说的叙述很具有现代性。众所周知,宁夏的作家均擅长以乡村、底层作为小说的书写对象,偏向现实主义。而张学东这位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的作家,他的创作却表现得相当的现代化。《人脉》力图传达上世纪80年代前后,即文革后期到改革开放初期十几年间人物的成长里程,读来有一种历史沧桑巨变之感。

  《十月》文学杂志社副主编顾建平评价说,张学东的《人脉》既不是流浪汉小说,也不是成长小说,而是一部道德体验的生活化小说,因为作者主要写人、写人性。整部小说很少表现人际关系中的人脉,而是细致入微地展现人之善良,挖掘特殊岁月的人性。小说主题体现了包括孝道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其用意也主要在于传颂道德。

  研讨会最后,青年作家张学东表示,在过去的十年创作生涯中,自己始终没有停止对上世纪那段特殊历史的关注与反思,特别是对于整个民族命运最关键的那些历史节点,作为70后作家必须要有所担当。

  (编辑:刘彬)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